在你的真實生活中的重要關系人的互動過程中,你能不能永遠用嶄新的眼光看你眼前的對象。
當你能夠用嶄新的眼光去看你的對象的時候,也就是說,你必須要把你里面已經灌進來的很多的模式要放掉,你才能夠直接產生能量的連接。
一旦進入到這個模式,就自然的把對方物化了,把對方嬰兒化就是把對方物化。在物化的互動中是不可能有平等的相容、相知和交流的。
這個照料的模式也是非常非常普遍的,我們必須要了解照料的模式是需要克服的。
所以,我們需要把照料者的角色放下,揭露內在最深的脆弱,允許我們內在的那個小孩,讓他能夠流露出來。
釋放真實的內在小孩
從小我們跟父母互動,其實都已經建構了內在的內化的爸爸媽媽。
這個內化的爸爸媽媽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超我”,我們是帶著這個巨大的超我進入關系里的。
當我們和對方互動的時候,如果不把“超我”的作用力放掉,就沒辦法把內在小孩放出來。這個內在的孩子如果不能解放出來,我們和對方的互動就沒有辦法。
如果你的內在小孩跟我的內在小孩不能很自在地玩在一起互動,就沒有辦法達成這樣的一個狀態,那么那個深層的默契就沒有辦法理解。
換言之,兩個人一定要把防御心、面子問題、尊嚴問題、好強的問題、角色扮演的問題、父權意識或者是母權意識全部都放掉之后,內在的孩子和孩子之間才能平等的互動。
但是這個內在孩童互動的時間也不能太長。太長的話,也有的人會運用所謂的自戀型的邊緣癥的特質,就是帶著自我中心式的嬰兒需求或者是嬰兒表現來控制對方,這也是一個非常高度的控制手段。因為當你變成一個帶哺的嬰兒的時候,對方不斷的喂養你、照料你,就可以滿足他的照料者的需求。
這個時候你又以被照料的方式控制了對方,對方也用照料你的方式控制了你,而這種物化的雙向的互動的模式是一定要轉化放下,兩個人才可能進入到真正的緊密關系。
突破關系的權利爭斗期
現在社會大家比較擅長閱讀一些比較簡化的書籍。這些簡化的道理我們一看就懂,就以為掌握住了關系的互動,可是必須要有一些心理學的復雜的分析基礎,才能了解關系互動中的潛意識暗流。
男人不想溝通是普遍的問題,是因為害怕受到控制,喪失他的自主權。女人過度溝通是因為害怕失去連接,這兩種溝通的模式都會導致親密感的消失。
所有的靈性成長訓練建構的都是自我覺察、自我覺知,但是這個覺知的背后一定要有心理學的基礎。
我們可以以心理學的基礎加上覺知的訓練,正面的訓練之后,在關系里每當我們神經質地想和對方連接的時候,要立即察覺到這個里面有多么深的不安全感,有多么深的恐懼,有多么深的害怕因不連接而產生的孤獨。我們害怕面對這種孤獨跟被孤立、被遺忘的狀態,我們要帶著覺知去突破這個關系。
男性也要帶著覺知非常清醒的看到,當我們排斥女人,以咄咄逼人的表達方式或溝通方式的時候,必須要看到對方是多么的渴望兩個人能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而把男性的尊嚴、男性的自主的需求先暫時放到一邊,換位思考,去體會女人內在的痛苦、脆弱和哀傷。
在親密關系里面我們必須要放下自己頑固的一套運作模式,以對方的起心動念的動機來看事物。
但是大部分的人在聆聽別人講話的時候其實是不會去聽話中之話的,以及話語背后最深層的動機。
我們幾乎聽的都是表面的這些說辭、這些內涵,所以我們看不到背后的真相,也就沒有辦法產生洞見,沒有辦法因為洞見而產生理解,因理解而產生同理心,喪失同理心之后一定在爭奪權利的過程中延續非常長的時間。
幾乎每一對男女都有一個權利爭奪的階段,這個階段可能長達一輩子。永遠都在強調我的重要性、我的正確度,然后否定對方、打壓對方、排斥對方,這樣的一種敵視的狀態,到他們死亡的時候都沒有解決。現在放眼望去大部分的男男女女也都似乎還沒有突破這個權利爭奪期的掙扎過程,如果不能突破這個過程我們就沒有辦法付出守忠的承諾。
視親密關系為信仰
婚姻關系是需要把這份關系視為一份信仰的。
親密關系就是信仰,如果我們不能把它當成信仰來看待,在內心宣誓我要付出永久的承諾,我們就會在權力爭奪期度不過的時候產生三心二意的其他選擇的需求,逃避一份關系帶給我們的挑戰。
親密關系帶來的挑戰是所有的挑戰里面最強烈的。
關系里面,所謂的親密關系也包含了親子關系,當然指的就是兩親關系,同時也有各種各樣的關系,其實都是要達成一份親密性。
這份親密性的形成是不需要太多的話語溝通的,要源自于一種基本的信賴,但是這個基本的信賴跟一種很根本的信仰的態度是大部分人缺乏的,特別是在沒有信仰的社會更難建構起這個根本的訴求。
有的人天生是很忠誠的,但是他進入到關系里面發現他的伴侶不忠誠,于是原先忠誠的傾向也會慢慢消失掉。因為他覺得我忠實你不忠實,那我太劃不來了,我也應該玩一玩,隨時有可能蜻蜓點水的游戲來平衡我自己,為我自己平反。
所以有很多人他的忠誠度也會在一個集體運作模式是不忠誠的模式之下造成人本信仰的喪失。那么在不忠誠的關系里面我們得到了什么?在忠實的關系里面我們得到了什么?
這是在目前社會非常需要探索的。在不忠實的關系里面我們得到的是新鮮感,我們得到的是再度被肯定的可能性。從個案經驗來看,男性在外面有小三、包二奶等問題,大半是源自于他們在原先的配偶關系里面得不到肯定。
永遠用嶄新的眼光看你眼前的對象
為什么原先的伴侶關系由熱戀開始的,結果到吃喝拉撒幾年之后,彼此之間的尊重就不見了,欣賞也不見了,話語里面的肯定和鼓勵的東西也不見了?
因為我們一旦進入到例行公事的生活,就開始進入到不知不覺。我們的覺知會在日常生活的慣性的吃喝拉撒的運作過程中逐漸喪失。
當我們喪失了這個覺知,我們就喪失了通過感覺,也就是眼耳鼻舌的一種真實的能量的運作,去體會自己、體驗對方,這樣的可能性會逐漸失去。我們就會進入到頭腦的運作。頭腦永遠都是在慣性模式里運作的,因為日常生活中我們永遠不斷地要規劃,要設計,要預想未來。
我們也會因為日積月累和一個人相處,以后就在這個人身上看到了他的慣性模式。于是我們就會預測他有這個表情的時候會進入什么樣的慣性模式,我們會在他的身上下一個結論,我們對他抱持著一個舊有的記憶。
這個記憶隨時隨地會形成我們對這個人的成見,一種認知的模式,當我們進入這種成見認知模式,以及慣性運作軌道的時候,我們知覺的敏銳度,我們隨時在當下發現真相的新鮮感就不見了。
當這份新鮮感不見了,我們又在對方身上設立了非常多的預設的信念系統的時候,我們很可能就會有批判的言語順口而出。我們就會有一些譏諷的態度會出現,而這些譏諷的,在對方的感受上是不友善的對待的方式,會逐漸地讓他感覺到喪失了對你的信賴。
時間久了之后,他就需要在外面尋找另外的肯定,有別的人會以新鮮的眼光看他,而看到了他的真實面貌,或者是欣賞到了他的一些特質。這時候,他一定會在外面尋找到他的價值。很多的問題是這樣形成的,也就是因為例行公事所形成的一種負面的慣性而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