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依八正道走向圓滿

楊云唐

人、動物、植物都是地球環境所產生的生命,人的生命是后來才出現的,并非本來就一直存在,也將因地球環境的惡化,人的生命將比其他種類先消失。生命就是這般因緣而顯現的。人的眼耳鼻舌身都不是地球上最高級的,卻有比較特殊的意根。由于特殊的意根,人會非常貪愛,也最容易煩惱。然而,煩惱讓人去窮究生命、了解如何解脫生命的問題。從人能夠解脫言,人的生命是最可貴的。釋迦牟尼佛是人類解脫的代表,他看到只要是生命,必然有滅,而滅后如何不再生起,他探知了這解脫的道路。

八正道乃指出世間法

依三轉四圣諦言,八正道是屬見道后的修道位。另外,八正道是古仙人道,是自古大修行人留下的修行正道,當然就不是指世間做人道理的事,而是解脫煩惱苦的出世間法。因此八正道是出世間的,不是教界流傳的還有世間的八正道。之所以被認為有“世間八正道”,可能是因為其中有“正語、正業、正命”,被解釋成不妄語等之世間戒行,所以就以為是世間做人的道理吧。事實上,應不只如此。

人生所為何事

人間會有宗教,多半是因為對人生有太多迷惑,或感受到超越個人能力的煩惱苦,于是宗教就應緣而生,提供人類很大的想象空間與哲理思維,以及解決或逃避煩惱苦的方法。

人都是貪愛快樂的,而佛教認為貪愛無法解決煩惱,反而會增加煩惱,所以應該厭棄。因此,可以說在某些方面佛教是違反人性的,但在提供人類“解脫煩惱”言,卻是正合乎人性的。可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想解脫煩惱就必須離貪愛,世人都因愛取的滿足而得樂,可以說“滿足”是一般人繼續生活的動力,不滿足的話就常覺得生命灰澀。在因緣不斷流變中,人把暫時呈現的狀態說成是“結果”,好的“狀態”即名“滿足”,其實只有“當下”,并沒有“結果”,所以“滿足”只是一種不離妄見的反射。

除了了斷迷妄因緣而解脫或入涅槃,人生是沒有結果的。可是雖然佛說有“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究竟這是要經修行而有的,不像六根門頭的樂如此容易得到滿足,所以學佛修行者多,真能解脫煩惱苦的很少了。

只要有我的存在,就會有生存的需求,為生存就不離追求,人生變成以滿足為追求的舞臺,但需求是無法滿足的,于是人生就不離苦。因此,學佛的下手處,先強調見法(緣起法),發現現實的主角是“法”,不是“我”;眼前不是“人生”,而是“法界流行”(法界即緣起法),人生不是為了我愛的滿足。從法的角度言,“諸行無常”是客觀的事實,不是“我”的苦。發現這緣起的事實,名為“見法”、“得明”,見法者此時釋脫長期來的觀念的纏縛,身心必然是喜悅的。

見法后,知道“我”并非事實,人生的方向與努力就開始轉向了,從“凡事為我”轉向于“但見于法,不見于我”的貪愛寂滅。所以世間與出世間的分野也就清楚了—把五陰說成是“我、我所”的,即是“世間”,說成是“法”的即是“出世間”。

中道

我們看《雜阿含262經》,闡陀比丘如何見法的。

闡陀見諸比丘問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諸比丘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此經內涵豐富,值得我們深入體會。首先來看“此苦生時生、滅時滅”。這表示“苦”是現實存在的,即使證果的圣者,苦仍未消失。這告訴我們,若以為證果后就天下太平,沒有苦了,為了這目標而學佛修行,那其實是因畏懼煩惱,怕苦而學佛。怕苦可以是學佛的驅動力,但若一直以“無苦”為學佛訴求,希望人生順遂,這還是不離愛取,學佛可能就無法上道,甚至走向保祐與感應的希求。

現實的無常苦既然還存在,離苦之道就不是違抗現實,而是“不受, 不取,不住,不計于我”。也就是見到“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因緣法,深入地勘探“集滅”或探討背后因緣是什么。認清“集滅”是“起為法起,滅為法滅”,此中無我,發現現實是“不得不”的現起與消逝,非自作、他作、余人作,也非偶然。所謂“自作”是有意志性,可以決定我要如何。然而,所有的意志與決定,都是此有故彼有的發生,是因緣法使然,而有五陰的現起,并非我使之然。就像人怕苦,“怕或不怕”并非我使之然,是五陰的呈現,而五陰又是的緣起的,這就是非自作,故才“不計于我”。若于此不計于我,但五陰的緣起依然作用,在作用中沒有我在“受,取,住”,就發現“此苦生時生、滅時滅”。面對苦樂,雖然會有五陰的反應,而且會采取行動,但不會有“多余”的“我在受”。易言之,這些五陰的行為也依緣而起,不會把“身行、口行、意行”當作我,則不會“無明緣行”,這就是此無故彼無。相反地,若起我受,產生“無明緣行”,這還是不離緣起法(名為集),還是此有故彼有,還是緣起,還是無我。不管是“此有故彼有”的集法,或“此無故彼無”的滅法,這有無二邊都是“法”而非“我”。是名如來離于二邊,說緣起無我的中道。

離于二邊的涵義

教界在“離于二邊”的解釋常落于哲理思辯,說“離四句、絕百非”。“離四句”就是“有、無、非有、非無”的不可得,可是偏向否定現實的存在,應該不如以“中道”看清是“有因有緣世間集(滅)”,學佛才不會與現實脫節。

所謂離于二邊,并非沒有“善、惡;有、無;苦、樂”的現起,而是說,這些都是“集滅法”,此中無我。所謂“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亦即“有”是因為緣集,“無”是因為緣滅,不是我的有與無,于是在二邊中不見我。所以離于二邊是沒有我在住、取、受二邊,不是忽視現實而只在談二邊的“空無自性”,說沒有“有、無”的個別自體,所以人無法“住”,也無法“取”。這是偏向要把境界或二邊說成是空的、假的、夢幻的,才能把心住于“無相”中而不執著,這般偏向的結果變成“只知除事”,未除無明妄見。或者把“現象說成空”就認為是在除無明妄見,卻未知看清五陰緣起才是根本上的除妄見。

可是一般人還是會說他們的“空無相觀”是有看到五陰緣起,至于問怎么看到,只套以“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律回答,卻無法真正深入了解緣起的內涵。從經文得知,五陰緣起的內涵就是“十二因緣”,了解十二因緣才能明白五陰世間的緣起。什么是十二因緣在本文中只能在末尾略述。

緣起界即是法界。在內身(根)、外身(境)、內外身(識)都是緣起中,雖有苦樂,卻只有法的集滅,在“法界”都是一家,那有“取舍”可得?就像太平洋與大西洋都是海水,因潮汐有增減,但都在地球上,所以無法分彼此,當然也沒法取舍。緣起法中,沒有各別的我,無法于“法界”中取舍,故無我所,此中只是“起為法起,滅為法滅”,即入流見到“無我”,所以闡陀聽明白后,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所以中道是重于五陰的此有(無)故彼有(無)的集滅緣起,而非在否定二邊的存在現象,稱為無相。佛法的“無相”應是重在無“我、人、壽者”上,不該偏向在境界上“揚湯止沸”。學佛人常對“我”的觀念與“無我”混淆。佛法不反對“我”的觀念,就像我們也是稱“我的家、身體、財產、工作……”。但是,這些“我的”觀念還是依緣起而說,是因緣所生法,沒在緣起法之外,就像“財產是五家共有”,我的股票價值是隨因緣而變,所以只要知道這些“我的”是因方便需要而稱,并非與無我的緣起法不兼容,就沒有矛盾。

一般所說“不執苦、不執樂名為中道”,固然修行是走不苦不樂名的,但這并非中道的定義,否則佛陀所說的中道就太簡單了。“中”是于法流之中,有中肯的意思,“中道”是上了道之意,所以破我見即是入于法流,與有我的世間分道揚鑣,正式進入出世間之修道位。

八正道即中道

既然中道是指“在緣起法流之中”,依中道而行當然是可以證菩提果的,這行于中道的內容主要就是八正道。

正見是見緣起法,得明,入于圣道之流。正思維,是知道選擇離“苦集”,但因為已經明白“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所以不是因為怕苦而修行。正語、正業、正命,是因厭離妄想造作的五陰世間,轉向非以色身的安隱為求的生活,不再追求滿足,知道如何離貪斷愛,并非此時才能遵守世間戒行。

正念是明覺緣起“生法必是滅法”,于滅法中正向涅槃。知道解脫非是因福報具足或需順利安泰下完成的,而是面對無常乃至滅盡時,但見于法不見于我,舍離我愛,完全接受現實,契入緣起的必然性,不再有我愛的掙扎,不會以修多少法、發多少愿、結多少緣想去扭轉乾坤。一般世間人都以為解脫者一定修了很多法,但從雜阿含經看,他們只是守著“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于舍”,在生活中如是正念,知道無常的事實,“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沒見他們加修什么法。正常言,法是讓人“知法、入法”、法次法向,不該說成如現今一般所謂的“修法”。因為修法似乎有兵來將擋、“對付問題”的目的,而法次法向乃是從認清問題而歸順正道,不作“依我所求”之想。

八正道的正語、正業、正命、正念即是修正身口意的行為,這就是佛法的修行,其中正念法者,以“依滅”的洞見,知道在“滅的現實”中,沒有我,也沒有什么可以擁有,明白唯有“舍”才是入法與涅槃之門。

正精進是“舍之又舍”,貪愛轉薄乃至滅盡而徹底不起,如此而心解脫,達到正定。正定不是指四禪定,而是心不受、不取。

一個解脫者對生命會不會贊美呢?生命是不得已的存在,人間需要溫暖,高質量的人性,如孝順、慈愛、悲憫、利他等都是值得贊揚的,然而這些可令人感動的情操,雖可使人向善、向光明,卻不是讓人選擇解脫的因緣。佛經中出現的“善哉!”之類的贊美,都是不離“法饒益、義饒益”,是對饒益解脫有關的。佛說:“世間說有,我亦說有;世間說無,我亦說無。我不與世人爭。”以世間法言,相信佛陀也是贊美生命的,但對修行人言,相信佛陀只贊美如何解脫生命,不會太重視世間中“相濡以沫”般的情操,當然也不會贊美生命。而慈悲雖是佛教所重視的,但那是經過七覺支、八正道的修行后而必然開展的,不是由于世間的贊美與刻意修慈悲而有。亦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出世間的成就,不是因為要救濟生命的存在而刻意修來的。而現今教界強調“禪定與mindfulness”,也是重“成果”而未知從“正因次第”下手的事。

雜阿含(347)經記述,當初外道須深想探知佛陀如何教導弟子,發現他們并沒刻意修四禪定卻心得解脫,這與他所學大不相同。佛陀告訴他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佛為須深講十二因緣,說明生法與滅法才是僧眾所學,須深也因此得法眼凈。舍利弗說:“觀五陰生滅,可得初果至四果。”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修學佛法是看清自己生命生滅真相,進而“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于舍”,成就八正道,并非要另外修筑什么功德法,或要玄妙的哲學理論。

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剛學佛時,曾聽到“佛不度眾生”之說,非常納悶,一位老參解釋說:“現在佛已入涅槃,菩薩才度眾生。”直到現在方知,原來是“法”在度眾生,不是人。

佛臨終前告訴阿難:“比丘眾對我何所需耶?阿難!我說無別內外之法。阿難!于如來法中無有師。阿難!若思‘我統理比丘眾、比丘眾思念恃靠于我’,對于比丘眾應有所宣稱。阿難!然而如來不思我統理比丘眾。”從這經文可知,佛教是以法攝僧的,所以說“皈依法,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佛教的統一,當賴于法的同理上,而不是在人或制度的管理。所以佛教沒有設“主教”,也不太有制度,而當今佛教之所以山頭興盛,各顯神通,也是因為教法與主張不同所致。

佛弟子因對佛陀的懷念,所以會建立報身與化身觀念,以菩薩代替已入涅槃的佛來教化眾生,而眾生有種種故,菩薩就有種種,乃至后來鬼神也可以因需要而納入菩薩之屬。因為,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佛弟子還是希望有大力的佛菩薩能常住人間,所以強調“莫入涅槃”,更說釋迦牟尼佛并未真入涅槃。這精神是好的,給眾生無限依靠,是必然會有的發展。可以說若佛教沒有菩薩之說,將很難普及于世間,尤其是在中國。北傳與藏傳佛教就強調發愿,希望生生世世能重回人間,教化眾生,開展佛教的大慈大悲。

可是,佛與阿羅漢畢竟是已入涅槃。入涅槃的圣人就不是大慈大悲嗎?佛說“八正道是古仙人道”,這點透露著“法留人間繼續教化”的事實,就像佛說舍利弗雖已入滅,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常留人間。解脫者留給世人的正是“古仙人道”,是諸佛共教,而不是具個人色彩的宗風或教法,是無我的慈悲。

佛陀又交代阿難說:“于今或我滅度后,應以自為洲、以法為洲,不以其他為依處。則于勤學(佛法)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是佛陀告訴我們學佛的依止。佛教是依正法為本,不是依人的宗教,所以皈依不是皈依于某法師。自己的努力,依正法精進,在無常的世間里,別期待其他可作為真正的依靠。在自己生命上看透十二因緣法的事實,離貪斷愛,不靠其他異說、玄學、功夫,如此以正精進,得正三昧,成就八正道,此生便得以解脫。

十二因緣略說

闡陀與須深都是在了解十二因緣法之下而開悟的,所以十二因緣法并非只是獨覺者所修,而是佛弟子都該修學的。從“無明緣行”說人因不正思維而無明,故不知因緣法而把身口意的行為當作我。所以“無明與我執”是后天發生的,并非如教界所說是俱生的。否則就有常見與非因緣的錯解,而認為有些不是因緣的存在,這與“原罪”或“宿命”思想就相似了。

“觸”是根境識三者具足而有見聞覺知。“觸緣受”,此受是內受,如本能與慣性的身體反應,例如驚故心跳加速、聞酸梅流唾液等。這反應本來并未造成問題,但因會引發苦樂與進一步的思慮,加上“我見”未除,因而產生我的愛惡,身口意就會強力地顯露,站上舞臺表現自我,而對反應產生目的與采取行動,是為“愛緣取”。而后“取緣有”,人就被“縛”而不得解脫。

要脫離這般漩渦的局面,就要在根境識三者,看清其中的“此有故彼有”,明白識的感受并非“有一真實”,是依著根境與名色而顯現,所以識不須依著身體的本能,與慣性的身體反應,而互相遷就、稱許,造成“互拖下水”。只要明白照見中間的迷惑鏈結,這“此有故彼有”的后續力就可化解,發現不是識在愛,也不是身在愛,而是以為彼此是在嘉惠對方、滿足對方而有愛,此愛又非自有,乃是因緣所顯現,于是受與想陰就不跟著發展,行陰也就不取著了,愛也就停息了。此即“此滅故彼滅”。闡陀與須深明白此中的“因緣有、因緣無”;“因緣集、因緣滅”之中道,知道是“非自作、他作、共作”,也就進入了“無作”解脫門而法眼凈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緣起與性空
誰在輪回
五百羅漢及講解——2
覺真法師:徹悟人生 第七個故事
悲智|什么才是真正的“隨緣”
如何體認緣起性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兰屯市| 中西区| 民权县| 威信县| 大英县| 益阳市| 永德县| 乡城县| 宝坻区| 宣武区| 辽阳县| 张掖市| 邢台市| 沙洋县| 浦县| 会东县| 当阳市| 樟树市| 北海市| 涞水县| 华坪县| 武平县| 华亭县| 平泉县| 清流县| 渭南市| 庐江县| 龙门县| 万源市| 临城县| 榆社县| 浦江县| 永康市| 灵石县| 万宁市| 株洲市| 长寿区| 天祝| 遂溪县| 高淳县| 莱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