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是指腰和大腿之間的部分。中醫的胯骨,又名髖骨、跨骨、骻骨和髁骨,“在肛門后,兩骨上外兩旁,形如馬蹄,附著兩踝骨上端”,與現代解剖學的髖骨相符。溜胯,則是腰和腿之間錯骨縫的總稱,包括錯大胯和落小胯兩類,都是以骨盆傾斜和雙下肢假性不等長為主要特征。古籍中就有“骨錯者,臀努斜行”“以致樞機錯努……或行止欹側艱難”的記載。
當跳躍、滑閃等使髓關節過度外展時,股骨頭與骻臼下緣的間隙增寬,關節腔內的負壓力將部分關節囊滑膜層或髖臼橫韌帶吸人,嵌夾在股骨頭與關節盂緣之間。為了避免因活動時嵌夾愈緊而致疼痛加劇,則出現抗痛性肌痙攣,把骨盆強制在健側高、患側低的傾斜位,導致雙下肢假性不等長。最終,腰椎因骨盆傾斜而呈凸向患側的代償性側彎。
由于兒童股骨頭發育不完全,關節囊松弛,肌肉也不夠強勁,所以最容易患此癥,其中以3一5歲的幼兒發病率最高,而且男孩多于女孩。雖然兒童患者占絕大多數,但成年人錯大胯臨床上也偶可遇到。
1.兒童患者多有蹦高跳下、滑倒等外傷史,但一般都不能準確敘述病因;成年患者則有髖關節過度外展運動的病史。
2.患下肢略呈外展、外旋狀,步態緩慢,體斜跋行。若快走則腳尖著地、身體晃動,跋行愈加明顯。
3.在兒童患者,往往找不到具體的壓痛點,也說不清疼痛部位,大多主述膝關節或大腿內側不適。但仍可跛行著玩耍。成年患者則可查出壓痛點在腹股溝處,患者自覺的疼痛部位也在此處。
4.主、被動內收、外旋骻關節時疼痛。
5.直立位對比雙下肢時,患側前上棘較健側低1一2cm若將患側足下墊1一2cm高的木塊,則兩髂前上棘等高。仰臥位量比雙下肢時,患肢較健肢長1一2cm,而患側髂前上棘比健側髂前上棘也低同樣長度。但是,不管是直立位或仰臥位,從髂前上棘到足跟以及從股骨大粗隆到足跟的距離,患健側均相同。
6.患側臀裂低于健側。
7.包括雙側髖關節的骨盆正位片,顯示骨盆傾斜、患側低于健側,畫線測量法是,做第四腰椎椎體上緣的延長線,患側髂嵴最高點離此線距離較健側為遠;患側髖關節略呈外展、外旋位,可見患側股骨大粗隆內緣與股骨頭距離較健側短、股骨小粗隆較健側突出、股骨頭圓韌帶窩較健側為低;脊柱,主要是腰椎段,向患側側凸。此外,關節間隙多無明顯增寬。
8.應與小兒先天性髖關節半脫位鑒別 該癥患側的下肢短,而錯大胯與之相反,健肢短、患肢長;“望遠鏡試驗”(也稱Dupuytren征或活塞運動,方法是患者仰臥,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膝部,上下推動股骨干,若覺察有抽動和音響者即當陽性),該癥為陽性,而錯大胯為陰性;還可以通過X線片上恥頸線及髂頸線的改變,來確定該癥。
9.應與髖關節滑膜結核鑒別 該癥“托馬斯征”陽性(即患者仰臥,患側髖關節伸直時腰椎有代償性前凸、健側髖關節被動屈曲時患側大腿自動離開床面)。而錯骨縫為陰性;該癥還可有結核病的全身癥狀,血沉加快;該癥X線表現為患側閉孔變小、髖臼與股骨頭骨質疏松和骨小梁變細及骨皮質變薄、關節囊腫脹、關節間隙稍寬或略窄。但是,對癥狀和體征尚不典型的早期病例,確診有一定困難。
1.術前處理傷日較久或肌肉痙攣嚴重者,應先用“骨科洗藥”加海藻、地龍、昆布、澤蘭葉熏洗患處3一5天后再手法復位。兒童患者可赤身坐大盆內的小凳上,倒熱藥水人盆,外蓋大布單僅露頭部,先熏后洗。手法復位前,需在髖部周圍做摩法、推法和捏拿法,重點是闊筋膜張肌、臀中肌和股內收肌群的股薄肌。
2.復位手法分兒童和成人兩種。
(1)兒童復位手法:患兒仰臥,術者立其患側,一手按患膝關節前下方,另一手握患足踝,將患肢置外展位牽拉,并略帶旋動。將患肢髖關節與膝關節均屈曲,于略內收位下壓,使患膝接觸腹部,鎮定片刻后外展一外旋一伸直患肢。術中可聞“咯吱”聲響或有軟組織解脫感,若雙下肢已等長,說明復位成功
(2)成人復位手法:患者側臥,患肢屈曲在上,健肢伸直在下。術者與患者面對,雙手卡緊患大腿根的內、外側部,腹部抵住患膝。于持續壓膝提髖之力作用下,屈曲患膝貼緊患者腹部再外展一外旋一伸直患肢,最后伸屈患膝、髖數次。術中常可聞及“咯吱”聲響或有軟組織解脫感,量比雙下肢已等長、髖關節活動正常,說明復位成功。若未成功,不可大力重復操作,待2-3日后再次復位。
3.術后處理復位后3日內不宜過度活動,以免復發尤其是兒童患更應注意。
1、“胯”的含義關于胯的含義,在文獻中有多種解釋,作為部位,骻股間也”;作為骨,胯骨相當于腰椎、髖骨或股骨大粗隆;作為關節,大胯指髖關節,小胯指骶髂關節。一般認為,將胯廣義地理解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包括骨、關節和筋肉等較為適宜。
2、具有骨盆傾斜、雙下肢假性不等長的疾病不少如腰部疾患、髖部疾患以及膝踝疾患等,必須詳細檢查、鑒別清楚確診為是此癥者方可用此法,以免延誤或加重病情。如鑒別有困難,應拍攝X線片,甚至CT, MRI協助診斷。
3、成人復位手法要領術中提患髖、壓患膝動作,是使患髖關節間隙加寬,再通過外展外旋的旋動解脫嵌夾,最后伸屈可吻合關節,理順筋肉。如果一人復位有困難可改用雙人復位法。助手站床上,雙手抓住從患大腿根部兜過的布帶,向上提拉;術者腹部抵住患膝于持續壓膝(助手提髖}之力作用下,屈曲患膝貼緊患者腹部,再外展一外旋一伸直患肢,最后伸屈患膝、髖數次。
注:文中若所涉及病例及治療方案僅供參考,請按實際情況臨床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