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譯文由趙庚白原創,復制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直方周易》系詞上
上接: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原文】子曰:“圣人(1)立(2)象(3)以(4)盡(5)意(6),設(7)卦(8)以盡情(9)偽(10),系(11)辭焉以(12)盡其(13)言(14);變(15)而(16)通(17)之(18)以(19)盡利(20),鼓(21)之(22)舞(23)之以盡神(24)。”
【譯文】老師說:“編纂《易經》的圣人決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達他的全部意思,創立了占測用的一套預定符號用來體現全部事情的變化,與占測符號聯綴在一起的文辭認為都是他要表達的內容。文辭中的事情合情合理并且可供眾人共同實際施行因為這些事情對全天下人都有利,文辭中的典型事情能鼓動人設法覓取到這部書因為書里面都是治國經典。
注釋:(1)“圣人”編纂《易經》的人。《易·說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2)“立”確定;決定。《后漢書·郎顗傳》:“恭陵火災,主名未立。”
(3)“象”典型的事情。《易經·系詞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4)“以”連詞。表示目的關系,相當于“去”“用來”“目的在于”等。《韓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5)“盡”統括某個范圍的全部,相當于“都”。《尚書·盤庚上》:“重我民,無盡劉。”
(6)“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達的內容。《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紅樓夢》第二回:“子興道:'依你說,“成則公侯敗則賊”了?’雨村道:'正是這意。’”
(7)“設”創立,建立,開創。《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權之所設。”注:“設,施也。”
(8)“卦”占測用的一套預定符號。《說文》卦,筮也。按,所以筮也。
(9)“情”實情,情況,情態。《論語·子張》:“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10)“偽”通“訛”。改變;變化。《楚辭·劉向<九嘆·怨思>》:“若青蠅之偽質兮, 晉驪姬之反情。”
(11)“系”聯綴。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
(12)“以”認為……是……。《史記·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13)“其”根據情況所指的、提到的或認為的那個(人、物、意思或時間)的。《孔雀東南飛》:“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14)“言”表達。《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詩以言志。”
(15)“變”《漢語大詞典》通“辯”。正當。(合情合理。)。《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16)“而”連詞。表示順接,即連接的兩部分在意義上是并列、承接或遞進關系。可譯作:就,并且,有時也可不譯。《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17)“通”共用(用:施行,實行。實際施行。);互通。《禮記·內則》:“外內不共進,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
(18)“之”在句中只起調節音節作用,無實義。《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
(19)“以”行為產生的原因,相當于“因”“因為”“由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20)“利”有利于,對……有利。《老子·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1)“鼓”鼓動(用語言、行動、文字等激發人們的情緒,使他們行動起來。)。《莊子·盜跖》:“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22)“之”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尚書·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23)“舞”設法覓取。《康熙字典》又變弄也。《前漢·張湯傳》:舞文巧詆。(變弄:謂設法覓取。《紅樓夢》第三六回:“寶官道:'才出去了。一定就是齡官要什么,他去變弄去了。’”)
(24)“神”《漢語大詞典》猶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釋詁》:神者,治也。然則大神謂大治。”《易·系詞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冒:統括;天下:國家;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