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5 21:54:37| 分類: 刮痧天地 | 標簽: |字號大中小 訂閱
早在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用火,并發現火能產生熱,而熱能緩解疼痛。最早的治療是從“灸”療開始的。到后來又在長期的實踐中找到了熱量的介質---艾草。這種植物中最經濟、外用療效最好的中草藥。并燃以其熱力傳導入人體而治愈疾病。艾(又稱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均有出產, 但以湖北省蘄春地區---明代著名中醫學家李時珍的家鄉--- 所出產的艾質量最佳。
艾葉用于治病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古代醫家即有“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之說。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民間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慣,更有在門前懸掛艾蒿的習俗。這艾蒿就是中國古代醫學大家和普通老百姓施灸主重要“器皿”和重要“手術刀”。端午節門前懸掛艾蒿,是因為古人認為--- 艾有招福祛病,保健康,防瘟疫的作用。
現代研究證實,艾葉具有抑菌、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抗過敏、止血、抗凝血、增強免疫、護肝利膽、解熱鎮靜、降壓等多方面的功能。民間素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說法。這“三里”就是指的常灸足三里的意思。而溫灸對于治療面癱、胃痛、腹痛、肌肉關節痛、痛經、腰痛、腳跟痛、肩背痛、前列腺痛、卵巢囊腫及盆腔炎等疾病的治療效果較好。 灸法作為和針法并駕齊驅的醫療技術,只要是慢性病,以及常規醫療沒有辦法治的病,用傳統灸法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研究還發現,艾絨燃燒之氣味芳香,能凈化空氣--- 有人用紅外線照射,發現對人體無害。
艾能使艾絨燃燒時溫和持久,燃燒輻射出的熱能頻率、波幅與冬日的陽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體的共振,因而滲透性、穿透力特別強。它比起什么紅外頻譜儀、神燈、炭火的烤炙,艾灸還是最舒服,最有效的。對消化不良、胃寒、浮腫、寒性病、關節疼、虛熱病、婦科寒癥用灸法施治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
艾還能美容,它有著溫通氣血,散寒止痛,逐濕理氣的功效。女人氣血調和,即可皮膚細膩,面色紅潤,不生斑痘。艾灸可以帶給女人健康,以帶給女人桃花般的面容。艾灸有通經活絡,散寒止痛等療效。
艾灸有著上述良好的治療作用,和刮痧相配合使用,更有著珠聯璧合、錦上添花的神奇效果。刮痧使體表毛孔開泄,經絡疏通,再加以艾灸按穴位經絡溫灸,使熱力傳導更為迅速,并深入體內,將寒邪排出。使之經絡更加暢通。經絡通了,氣血足了,艾葉也就發揮了其最佳藥效。一般在調理治療中,先刮痧,在痧疹較多的部位實施艾灸,艾條的熱源距離皮膚適中,以不感到灼燙為好。也可以用艾灸盒(醫藥商店有賣)在刮痧后放置于痧癥較重的穴位上進行艾灸(每次一小段為一柱)。在刮、灸治療中,可采用同刮痧治療的經穴。其實,針、灸、按摩和刮痧的取穴都是相似的,只不過刮痧更強調經絡的作用,所謂“寧失一個穴,不失一條經”即是刮痧的基本原則。在艾灸中,更注重了穴位的意義。(當然,禁忌癥和注意事項等也與刮痧大致相同,需要注意)。
刮痧和艾灸相結合,是我們在治療調理中的一個創舉。實踐證明,刮痧后再加以艾灸會使痧癥較以前更快的退去,排寒、排毒能力大大增強,縮短了刮痧的療程,也就加快了氣血流通,對提高免疫有著非常好的作用。當然,要根據每個病人和各類病情的具體癥狀靈活運用,創造出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最佳“刮灸法“來!本來嘛!中醫治病原本就是“因人、因病而已”,決不是高燒用一樣的“退燒藥’、消炎都是相同的殺菌劑。
從針灸到“刮灸”的過度,使中醫從深奧的專業醫師深宮走向大眾保健,成為自我養生的一條捷徑。只要掌握了刮痧技能,以中醫基礎理論為導向,再以艾灸的專業治療方法為手段,刮痧加上艾灸,就使我們在養生保健和調理治療的平臺上更上一層樓,讓中醫外治方法更加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