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國際化?可能是我從上海坐高鐵到南京開個會,然后可以直接坐飛機去阿姆斯特丹。這個轉化效率對城市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如此說道。對于南京的發展,他向南京市長繆瑞林提出自己的想法:通過空港跟高鐵有效組合,能把南京門戶樞紐功能發揮好,提升城市國際化能力。
楊保軍不是唯一一個提出這種建議。注意到,在9月13日的南京市政府主辦的“2017南京市長國際咨詢會議”上,15位國內外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知名機構和企業高管中有多位認同這種看法,即陸港與空港相結合可以更好地促進城市發展。嘉賓們舉出的例子是上海的“虹橋模式”。
“在中國好像只有一個機場和高鐵站的聯合樞紐,那就是虹橋。我覺得這遠遠不夠,因為在中國這樣的快速發展的經濟體當中,應該有更多的航空樞紐和高鐵樞紐的結合體。南京就可以把這一點做好,比如能夠把祿口機場和高鐵站結合在一起聯動發展。”來自荷蘭的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副主席杜馬丁在會上說。
事實上,這也是南京市長繆瑞林正在思考的問題。會議伊始,他就針對南京在揚子江城市群中的建設引領這一話題,向與會專家學者提出發展“六問”,以供研究探討。其中第二條,就是如何增強南京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南京是揚子江城市群中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我們有高鐵、機場、港口三大樞紐。但是,南京的公、鐵、水、空等各類交通設施相互間銜接還不夠順暢,尚未形成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化銜接’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繆瑞林說。
南京賽虹橋立交。
交通互聯互通“至關重要”
在繆瑞林看來,基礎設施是城市群空間結構的“骨架”,也是保障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城市群中順暢運轉的基礎條件。
目前揚子江城市群基礎設施體系較為發達,高速公路密度和質量居于全國前列,現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機場群初步形成,南京則是揚子江城市群中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繆瑞林介紹,當前南京有高鐵、機場、港口三大樞紐。祿口機場已邁入超大型機場行列,140條航線覆蓋國內、輻射亞洲、連接歐美;南京高鐵南站是全國高鐵網的重要樞紐,京滬、滬寧、寧通等高速鐵路貫穿城市群始末;南京港是長江第一大江海轉運港,隨著-12.5米深水航道已經初通南京,5—10萬噸海輪能夠直達。與此同時,江蘇正在進一步加快高鐵網絡建設,加快建設南京至省內其它城市的“1小時高鐵交通圈”。
“但我們也感到交通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很突出。”繆瑞林所,目前南京機場客貨運吞吐量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仍不占優勢,處在后面。長江航運的潛力和優勢有待挖掘,長江岸線資源利用率還不高、港口競爭力還不強。
而城市群中,包括南京城市本身的公、鐵、水、空等各類交通設施相互間銜接還不夠順暢,尚未形成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化銜接”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在此背景下,繆瑞林認為,南京作為交通樞紐還存在一些可研究的課題。比如,如何實現與全球主要樞紐機場和國內外城市的直聯通達?如何在與鎮江、揚州等寧鎮揚一體化城市共同規劃建設跨市域的軌道交通線路,加強城市間通勤聯系?如何更加積極地發揮南京作為億噸級港口所在城市,連接內陸、承接中上游物流運輸的樞紐功能?如何促進城市群與機場群良性互動發展?
“如果南京的祿口機場與高鐵連接,未來南京祿口機場可能會變成類似上海的虹橋機場。”繆瑞林舉例設想。
空港要做長三角西翼
和繆瑞林有類似想法的還有與會嘉賓。
揚子江城市群能不能一步步進階,美國雷鳥國際管理學院院長艾倫莫里森覺得主要有兩大問題,一個是人才,一個是出行流動性。“我覺得人才流動,包括貨物流動、智力資本、事業產業的流動等都包含在出行便利這個領域。”
“而流動性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機場的重要性。” 艾倫莫里森覺得,機場實力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正相關關系非常明顯,一些世界級大體量機場的建設是可以和一些世界級大城市建設劃相關等號的。
因此他認為南京作為揚子江城市群的龍頭城市,要在機場和航空樞紐建設方面再多下一點工夫,如此也可以帶動周邊城市發展。
“南京空港的發展并不理想,這里面的原因很多,包括體制機制方面,其中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空港沒有與高鐵做到很好的附和。”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南京大學區域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張京祥表示。
這正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說的,“我們的目標是國際化,而什么是國際化?可能是我從上海坐高鐵到南京開個會,然后可以直接坐飛機去阿姆斯特丹。”楊保軍說,這個轉化效率對城市發展至關重要,“而很多城市不明白這一點”。
他總結道,當前國內是內外兩個市場經濟同時驅動,空港的作用愈漸突出,再加上高鐵時代來臨,中國經濟格局、資源整合又出現了新的變化。“調研發現高鐵的商務通勤率在迅速增加,空港跟高鐵有效組合得到重視,這就是資源重新配置。”
“轉換效率越高的地方機會越多,一次折損就不得了,大家不愿意搗來搗去。把門戶樞紐發揮好,才能夠把我們的能力提升。”楊保軍說。
與繆瑞林的設想相似,張京祥認為南京空港要做到長三角西翼,產生類似上海虹橋的綜合樞紐,可以將更多的高鐵城市軌道交通與祿口機場附和。
“在南京的南站和空港之間,是南京最有發展潛力的一個黃金走廊。要讓這個廊道更好支撐祿口機場的發展,僅僅只有一個南京南站還不夠,我們還關注到了溧水站,兩者一同與祿口機場之間建立起更好更便捷的軌道聯系。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我們作為長三角新的交通樞紐、綜合樞紐也能夠實現。”張京祥說。
不過,會議現場也有專家提出相反意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住建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顧朝林認為,“虹橋模式”不適于所有的城市,每個交通服務的方式有其特定服務對象,南京的航空港不可能超越上海、杭州,因其主要是以旅游的人為主體,而非商務。如要從旅游為主走向商務為主,南京整個產業結構都要改變,而這在近30年似乎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