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能力,是人對美的欣賞、品味、創造的能力。審美素養是人的審美能力的重要體現,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人的素質的提高是社會進步的象征.而人的素質的提高其中一個標志就是人格的提升,尤其指人的道德修養與審美素
養的提升。學校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場所.它在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審美情感,提高審美敏感度
審美情感是主體對客觀對象的反映.是對象是否符合主體需要的一種心理反應.是主體與客觀對象間的共鳴。審美情感是審美活動的基礎.如果沒有審美情感.就不可能進行真正的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 人的美感能力是在勞動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審美情感非憑空而來.同樣根源于社會實踐與現實生活。既與先天性的因素有關。如正常的感官是審美發生的先決條件:又與后天的培養有密切關系.但主要是后天的培養。馬克思曾談到“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感覺: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
性”。為什么憂心忡忡的窮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不感興趣呢?因為他們處于饑寒交迫中.最急切的要求是解決溫飽,維持生存,哪有心情去欣賞美景呢?商人追求的是利益。他們在礦物上看到的只是礦物所能帶來的豐厚利潤.也不會注意到礦物的美和特性。這樣的心境都抑制了審美情感的產生。
沒有審美情感的人。就不會判斷真、善、美。沒有審美情感,是無法進入欣賞的境界的。就后天情感而論.審美情感的發生機制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日常生活情感的升華:一是審美主體的審美經驗與情感的積淀與展開。其中前者是審美情感的基礎層面.而后者才是審美情感產生的核心機制。學校中的審美教育更多的是圍繞后者展開的。但目前美育中存在這樣一個傾向。學生不是以自己的視角去發現美.而是接受與認同某種“權威”的解釋.在對美的對象的欣賞中不可能產生真正意義的情感共鳴。審美情感是一種不同于他人的獨特的生命體驗。在教學實踐中,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使他們不但
擁有自己的感受.還能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鼓勵學生與學生問、學生與教師間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使學生的潛能真正表現出來,從而進行審美情感的培養.以一種無功利、超脫世俗的心態進入對審美對象的欣賞.我們才能夠進一步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具有審美的敏感度。
二、樹立健康的審美觀。指導審美活動的實踐
審美活動作為一種認識活動.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同時又包含著理性的內容.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人們在長期的審美實踐中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穩定性的審美觀.它決定了人們對對象的審視。同樣是對梅花的歌詠.南宋詩人陸游與偉大領袖毛澤東由于審美觀的巨大差異.形成不同的審美趣味。毛澤東同志
的審美觀由于強烈的革命性與進步性.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他的《卜算子.詠梅》充滿高度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頗具偉人氣度: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卻沒有這種氣魄與胸懷,讀來深覺悲涼與壓抑。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就是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心靈的建設。健康的審美思想、審美觀念,能夠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辨別美丑的能力.有助于我們對各種美的形態——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形式美等的欣賞和創造.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首先是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學好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不僅要對馬克思經典作家提出的原則性的美學觀點.如“勞動創造了美”、“美的規律”、“自然的人化”、“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等.有透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方法 論上的指導意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其次,學習 相關的美學知識與理論。美學是研究在社會實踐 基礎上歷史的變化著的美、美感和藝術的科學。 美學中的一些范疇和規律.是隨著社會生活和審 美活動的發展而發展的。通過美學知識的學習, 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充實我們的觀點。促進馬 克思主義美學的發展。促進健康審美觀的建立。 再次,要熱愛生活,擁抱生活。熱愛生活,就是對 生命的熱愛,對美的追求。自覺地用“美的規律” 來塑造自己的生活。熱愛生活。就會有積極的生 活態度,高尚的生活情趣,崇高的生活理想,良 好的生活習慣.這必然會有助于健康審美觀的 形成。
三、提高審美能力。張揚審美個性
審美情感決定著能否順利開展審美活動.審 美觀決定了對審美對象的選擇。審美能力影響著 對審美對象的理解與感受程度。審美能力,簡單 而言。就是審美評價與判斷能力,是對自然、社 會、藝術中的事物、現象進行分析時所需要的一 種綜合素質與能力。它包括審美欣賞能力、審美 判斷能力、審美創造能力。面對同一審美對象,不 同的人獲得的美感是不同的。上文談到,要通過日常生活情感的升華和審美經驗與情感的積淀 與展開培養審美情感。但自然、社會、生活中美的 形態是豐富多樣、千姿百態的,有的人善于發現, 有的人卻不善于把握。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真 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 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麗發展”。西方文藝復興 時期的達.芬奇也講過“美和丑因互相對照麗顯 著”。這說明美與丑往往混雜在一起,不容易區 分。對于廣大學生來說。他們正處在人生觀、世界
觀的發展形成階段,沒有足夠的審美經驗,再加上當下世俗化、平面化的社會文化風尚的影響,容易在審美判斷中出現一些偏差。
怎樣提高審美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在健康審美觀的指導下。在審美實踐中鍛煉提高。美是由人類所創造。同時也是由人類所欣賞。當你在欣賞美的實踐中,你就創造了新的意象。獲得了美感。這種美感應用于新的欣賞實踐活動中時,對美的理解和感受就會得到深化。這樣,審美能力就會得到提高。這需要教師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美的海洋中陶冶性情,形成一定深度的審美觀念與方法,提高審美水平及對美丑的判斷力。其次,還要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修養.這有助于我們對美的欣賞和創造。如對泰山的欣賞。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但如果我們對泰山的文化知識背景有足夠的了解。就會獲得更深層次的審美感受。即便是具有同樣的文化知識背景的人。在對泰山的觀照中也會獲得不同的情趣。這就是審美創造性的充分體現。也是審美個性的充分體現。欣賞者通過審美創造、發現、彰顯了美。在這種意義上,對美的欣賞也是一種創造.在對美的欣賞中也提高了主體的審美創造能力。
美是生活的最高法則。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通過審美修養的提高,使學生能發現生活中的美。欣賞身邊的美,自覺分辨現實生活中的美丑。主動追求美、創造美,用審美的態度觀照人類的生命活動,用審美的眼光對待生活,面對人生。從更高的層面來講。美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全社會的每一個公民都應該自覺地創造美、維護美,確立美的意識,為人類對美的追求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