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山西日報》2013年4月17日C1版,因為文中提到我所以轉載過來。
我只是民間的業余愛好者,沒有必要了解文物部門怎么去拯救古建筑,對各種數據更是不感興趣,我只看結果就行了,今年發起的“隨手拍救古建”活動得到了不少網友的幫助,哪些保住了哪些毀掉了公眾自能看到,有搶救措施的不吝表揚,沒能救下的也不會放棄批評。搶救做得如何不是說出來的,是干出來的。
高投入似乎代表政績。而對文物建筑而言恰恰相反,如果維護得好,原本不需要多大投入就能延年,還能保持文物的原真性,而現在由于很多古建長期無任何維護,即將不保,在輿論關注下不得不修,高投入背后所揭示的正是長期的不作為,積累下來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盡快解決又在不斷塌毀,豈不兩難?但愿今后能加強制度建設,做好必要的維護,切莫長期依靠“高投入”。
我實地尋訪的古建中整理出二百座左右失修的,匯編為“大木殤”: 《大木殤》全集導引 >>>
“隨手拍救古建”是個公眾皆可參與的活動,希望通過不斷曝光問題,督促職能部門做好搶救工作: “隨手拍救古建”推薦目標匯總 >>>
不少鄉村古建地處偏僻,難以看到最新的狀況,有機會去山西時我會回訪一部分,去看一看他們還安在嗎? “大木殤”跟蹤回訪匯總 >>>
呼吁搶救山西古建一年多來,已有數十處古建筑有了搶救措施,其中八處得到完全修繕,雖然與失修古建的總量相比只是很小一部分,但是如果沒有民間和媒體的呼吁,這點成績也不會有,我很感謝大家。 有搶救措施的古建筑匯總 >>>
一年多來媒體報道起到了很大作用,不少記者朋友親赴山西實地考察,謝謝大家,功德無量的好事情。 部分媒體報道 >>>
報道原文:
山西瀕危古建筑搶險繁重任務與維修保護人才的極度匱乏形成了突出矛盾——
山西是全國古建筑存量最多的省份,現存民國以前木結構古建筑28027處,元代以前的幾乎占全國現存的80%。全省省保以上、市縣保有價值的500多處古建中,70%以上存在破損和病害。今年,國家文物局和省政府投入山西的文物保護經費分別是4億元和1億元,與同時期有了大幅度增加,但保護的繁重任務與古建筑維修保護人才的極度匱乏形成了突出矛盾。面對這種困境,省文物局在深入分析現狀之后,委托山西省古建筑協會于2月26日至3月29日,對全省古建筑維修、監理資質單位人員進行了一次集中培訓。來自清華大學、故宮博物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等省內外專家應邀為學員授課。
山西古建獨步華夏
古代山西,關山險固,易守難攻,曾經是漢民族與北方民族長期頻繁交往、相互融合的重要區域,也是宗教盛行的地區。北魏以后,佛教在山西廣為傳播,在隋唐時期發展到極盛,聞名全國的五臺山佛教圣地,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太原是李唐王朝的發跡之地,遼代大同為西京,元代平陽(今臨汾)是戲曲活動中心。這些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和歷史原因,使得山西境內保存下元代以前極其豐富的寺觀、廟堂、城池衙署、民居、戲臺、樓閣、古塔、橋梁等各類古代建筑7222余處,在唐代以來,每個歷史時期幾乎均有完整實例保存,且品類多樣,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寶庫”。
山西歷史傳承悠久,文物遺存豐厚,全省共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1處,占全國的11.5%。山西是我國古建筑遺存最多的省份,總量多達28027處,其中木結構建筑更是上起魏晉,下至民國,時代連續,品種齊全,傳承有序,可謂獨步華夏,無出其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省現存元代以前木結構建筑350處,占全國同時期同類建筑近80%。其中五臺南禪寺、五臺佛光寺、平順天臺庵佛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4處同屬唐代木結構殿堂,是我國唐代建筑的罕有例證。保存有五代時期后唐、后晉、北漢三個朝代的建筑3處,平順龍門寺西配殿、平順大云院正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是這一時期的建筑奇葩。宋遼金時期,山西古建筑遺存頗為輝煌,現存136處,主要以太原晉祠圣母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為代表,對認識我國宋遼金建筑的發展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我國建筑史上的瑰寶。山西在元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木構建筑遺存數量最多,保存至今的約有275余處,分布范圍遍及全省。主要有佛寺、道觀、衙署、戲臺和民居,其中衙署、戲臺和民居是國內僅存的元代建筑種類。
保護古建隊伍缺乏
木結構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形式,與西方建筑的磚石結構一起構成了世界兩大主要建筑類型。木結構建筑成型于唐朝,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筑被稱為 “早期木結構建筑”,是我國古建筑中的瑰寶。目前,根據省文物局公布的數據,全國現存早期木結構古建筑約440座,其中山西有350座,占到全國的近80%。山西能夠成為全國木建筑最集中的地區,主要得益于山西民眾千百年來持續不斷的維護和修繕。這些保存下來的文物建筑,都是經歷過一定歷史時期的建筑實物,自然界的侵蝕、人為的損傷和社會的發展變革,不可避免地給文物建筑造成了一些損傷。近年來,我省文物保護工程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很多問題亟須加以解決。
省文物局局長王建武說,目前遇到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人才培訓問題。山西文物保護任務十分繁重,面臨著一個人才非常匱乏的局面,可以說是錢有,但隊伍缺乏。今年,國家文物局投入山西文物的保護經費是4億元,省財政投入的文物保護經費為1億元,這5億元的保護經費如何使用,推進七大文物保護重點工程有序進行,就需要合作辦班,強化從業人員的理論素養。同時堅持以工程帶隊伍、以工程培養人,邀請專家和技術能手在工作一線現場點評、示范,通過實際演練提高從業人員的實戰技能。按照《文物保護工程資質管理辦法》規定,文物保護工程需要文物單位的保護級別由具有相應資質單位承擔。我省現存古建筑28027處,假定其中10%即2800處亟須保護維修,按照目前我省施工一級隊伍的實力,每年僅能完成20余處,全修一遍也得140年。截至今年3月,省文物局登記備案的省、市、縣三級文物保護工程、古建筑施工單位有33家,設計單位36家。其中國有性質的施工單位1家、事業性質的施工單位1家,股份制性質的施工單位31家。況且,當前文物保護工程不斷增多,但依然存在設計甲級、施工一級忙不過來,設計乙級、施工二級吃不飽的局面,從而導致了資質掛靠現象發生,繁重工作任務與資質隊伍相對匱乏的矛盾更為突出。這次辦培訓班,組織“山西省文物保護工程專業人才資格證”考試,就是在文物工程單位資質準入方面降低門檻,建筑規模小、結構簡單的文物建筑,由設計乙級、施工二級的單位來承擔。
省文物局副局長劉正輝稱,本次培訓的對象是在山西省內取得文物保護工程古建筑維修一、二級施工資質單位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甲級監理資質單位技術負責人,正在進行的重點工程維修項目技術負責人,學員共58人。培訓目標是讓學員較為系統地掌握文物建筑維修保護施工知識,能夠在工程一線指導并管理技術工人按照文物保護要求落實各項工程內容,并能承擔工程技術責任。培訓結束后,組織嚴格的考試,成績合格者統一發放“山西省文物保護工程專業人才資格證”。
保護必須循序漸進
去年,“愛塔傳奇”連續在微博上發布有關山西早期木結構建筑失修狀況的信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位本名唐大華的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從2010年起7赴山西,尋找散落在田間地頭、古村敗戶中的木結構建筑,發現失修者有近百處之多,其中包括許多珍貴的早期木結構建筑。
對于網友反映的情況,省文物局將我省瀕危古建筑搶險列進了今年七大文物保護重點工程中,計劃投入1000萬元力爭推進10處殘損嚴重、價值重大的瀕危木構古建筑搶險維修。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山西南部早期建筑維護工程專家組組長張之平在為培訓班學員授課時說,國家近年來對山西木結構建筑的保護力度空前,國家文物局為此專門實施了山西南部早期木結構建筑維護工程,并將其列入“十二五”規劃。同時,山西已有222處木結構建筑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到國保單位總數的近1/10。盡管需要我們保護的仍然還有很多,但保護工作必須循序漸進,一蹴而就導致的后果更不堪設想。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呂舟稱,對于山西實施瀕危木結構古建筑搶險保護,什么級別無所謂,只要學術上覺得它有價值,各級政府部門就應該將其管起來。它們都是不可再生的,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
文博大家、古建筑專家柴俊澤說,古建筑及其附屬文物是歷史上文化、科學、技術、藝術結合的一種歷史遺產,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民族的歷史文化,欣賞它們就是欣賞中國的歷史文明。希望通過保護工程和人才培養,堅守住中國這一厚重的文明。而修繕保護文物建筑,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這是法律條中明確規定的,也是大家一致承認的。記者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