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是西方歷史上的一個名詞,它既是一個時間概念,也可代指那一時期的文化。從時間上說,中世紀是古代和近代之間的一個時代,一般是指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占的這一時期。而從文化上說,這一時期卻常常被人們稱作是黑暗時代。
?
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依照他的觀點,人類歷史是分為兩部分的。基督教成為國教之前的時代是古代,此后一直到他自己的時代被稱為近代。而只有古代,特別是羅馬時代才是光明的時代,“近代”則是野蠻又黑暗的,不值一提。
到了20世紀,美國一位學者弗里曼特勒在其書《信仰的時代》中也稱“‘宗教信仰時代’的中世紀是一個‘黑暗的時期’,這段時期夾在希臘人繁榮鼎盛的年月中顯得格外無聊、齷齪,那么沉悶,毫無生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都把中世紀比作是黑暗時代呢?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教授阿德里安·阿姆斯特朗(Adrian Armstrong)曾經在“今日歷史”(History today)網站上發表過一篇文章——《不同畫面的中世紀》(A Different Picture of the Middle Ages)。文章中提到,之所以把中世紀稱為“黑暗時代”,是因為在那段時間里,日耳曼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撒克遜人等在西歐紛爭不斷,將之前建立在羅馬帝國基礎上燦爛的古希臘—羅馬文明毀于一旦。
同時絕大多數的羅馬知識分子隨著帝國的消失而被消滅,歐洲歷史進入了漫長的封建時代。特別是在宗教神學的意識形態占絕對統治地位的背景下,歐洲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發展都陷入停滯。
綜合阿德里安·阿姆斯特朗教授的話來看,中世紀之所以是黑暗的,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羅馬帝國滅亡了。隨著帝國的不復存在,古典文明也遭到了極大程度的破壞,集權代替了民主,城市的規模和人口的數量也在萎縮,物質生活非常困乏。
?
其二,基督教教會的長期統治束縛了思想自由,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它把很多學科如教育、政治和法律都變成神學的一個分支,一切按照神學教義來處理,這樣就使得整個社會都籠罩在神學的統治下,沒有科學也沒有理性,一切都由教會說了算。
?
不過小編覺得,除了以上這兩個原因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必須要予以考慮。“黑暗”中世紀的概念本來就是由人文主義思想家們在文藝復興那個時期所提出來的,我們之所以現在這么稱呼實際上是直接繼承了當時那些思想家的想法。而人文主義思想家是主張解放人性的,他們要求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
所以,這就包含著某種“托古改制”的策略,即借復興古典希臘羅馬文化的名義,來推行人文主義者自身的主張。人文主義思想家們認為古典文明是輝煌的,只是隨著羅馬帝國的覆亡和蠻族入侵才變得一片空白。而直到人們重新發現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時,古典理性的光輝才再度普照大地。這就是所謂“文藝復興”,也是古典文明的復興,歐洲的近現代史也就由此發端。
?
因此小編認為,之所以中世紀被認為是黑暗的,原因并不僅限于一些客觀現象,也要考慮到是人文主義者為宣揚其自身主張而采取的一種類似噱頭的手段。當然,現在關于中世紀的研究也證明了,那個時代并不只是有漫漫長夜,它也孕育著很多的光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