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維特根斯坦傳》
作者:【英】瑞·蒙克
出版: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豆評:9.1
維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學的開山鼻祖,被著名哲學家羅素評價為“天才人物的完美典范”,他前期后期的哲學思想截然不同,卻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生坎坷,臨終遺言卻是: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
1889年,維特根斯坦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維特根斯坦的母親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而他的父親是當時的“鋼鐵巨子”,是奧匈帝國最精明的工業家。
父親希望自己的鋼鐵生意可以由自己的兒子們來繼承,維特根斯坦對實際的技能和技術,非常用心,十歲就能做縫紉機模型了。可是,中學時,他的科學技術科目成績很差。
在父親的催促下,這位少年去了柏林一家工業高等學校學習機械工程,這位天才終于開始顯示出不凡的一面,他拿到了獎學金,甚至還申請了螺旋槳的設計專利。但是,作為理工男的維特根斯坦,讀過英國哲學家羅素和德國哲學家弗雷格的著作之后,終于找到了真正的人生方向:搞哲學。
1911年,羅素在劍橋的數理邏輯課,迎來了第四個學員,維特根斯坦。一個學期以后,羅素認定維特根斯坦是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愛徒。 一年以后,維特根斯坦正式進入劍橋三一學院成為羅素的學生。
為了做哲學,維特根斯坦甚至放棄了父親饋贈的巨額家產。
《邏輯哲學論》是維特根斯坦的第一本著作,其實也是他生前唯一正式出版的作品。
1、《邏輯哲學論》四大奇特之處:
(1)在戰壕和戰俘營里寫成
(2)出版過程一波三折
(3)維特根斯坦認為給這本書寫導言的老師羅素沒有讀懂他的書
(4)哲學思想奇特,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解讀
2、《哲學邏輯論》的內容:用“邏輯圖像”給世界和語言劃界。
(1)邏輯圖像:
語言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名稱,二是基本命題,三是命題,四是語言。世界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對象,二是事態,三是事實,四是世界。語言和世界的組成部分一一對應,形成邏輯圖像。
(2)《哲學邏輯論》的意義:
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說的清楚;對于不能談論的東西必須保持沉默,比如上帝,美,倫理等超經驗世界的東西。
1、“支教”生涯
維特根斯坦認為自己已經把哲學問題解決了,所以“哲學”不值得討論了,而且他一直有個心愿,就是要用哲學的智慧來啟迪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他們從小就學會獨立思考,提高智力。于是他去了奧地利一個小山村里當小學老師。
剛開始,他還蠻有熱情,用實踐練習的方法教學,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后來,他發現很多學生不理解自己,于是就發脾氣,采取了“體罰”的方式。結果當然是遭到了村民的反對。從小學離開后,他又做過一段時間的園藝工。
2、《哲學研究》及其思想
維特根斯坦出版《邏輯哲學論》后,和名聲同時到來的還有批評,于是,他不斷地把自己的思考寫在紙條中,后來這些手稿,在他去世之后,被后人集結成冊,就是今天看到的著名的《哲學研究》。
《哲學研究》的三個關鍵詞:語言游戲,生活形式,家族相似。
3、語言游戲:
語言必須在實際語境中使用才具有意義。光知道事物的名稱還不夠,還要知道如何在實際中使用,這才是關鍵。特征:語境與使用。
4、生活形式:
生活形式是語言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這才是哲學的本質。比如,下命令,講故事,演戲,唱歌,猜謎語,講笑話,詛罵,提問,祈禱等等。
5、家族相似:
一定有某種東西是所有游戲共有的,各游戲構成了一個家族,其成員間具有家族似的相似,也就是“家族相似”。
晚年的維特根斯坦把他的思想記錄在一片片的打印條上,沒有整理,也沒有出版。
他沒有固定收入,沒有妻子兒女,沒有自己的家,只能住在朋友或弟子的家中。當然有時候還去旅行,比如他去過美國。
后來維特根斯坦返回劍橋,但不久就住進了醫院,診斷為前列腺癌。病痛中的這位天才,開始更多思考宗教信仰問題。
雖然在《邏輯哲學論》中維特根斯坦把“上帝”劃到了“神秘之域”,認為要“保持沉默”,但是后期到了“語言游戲”時,卻認為宗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晚年的維特根斯坦則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能教導一個人信仰上帝”。
1951年4月29日,剛過完62歲生日的天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與世長辭,臨終遺言是:“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