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皮皮媽
很多人都喜歡和小孩玩耍,并且說一些話來逗小孩。可他們往往逗弄得太過度了而不自知。
小孩子相對大人來說處于弱勢,即使傷心他們也無法反抗。作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對那些過度的逗弄說不。
01
“你爸媽不要你了。”
這是大人逗孩子時常說的一句話。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我就看到有幾個大人在用這句話逗一個小孩子。
那個孩子的爸爸要出去買一個東西,就暫時離開了,把孩子留給了幾個親戚。
那幾個親戚就把門關上,逗孩子說:“你爸爸走了,不要你了。你就留在這吧。”
那個孩子一下子就有點懵,就走到門邊,想看看爸爸還在不在。當他打開門沒有看到爸爸的時候,一下子就哭了,喊著說要爸爸。
那幾個親戚看到孩子哭了,先是笑了一陣,然后才去安慰孩子說,他們是騙他的,爸爸待會兒回來。可孩子還是哭,等到他爸爸回來之后才停下。他爸爸回來之后他就一直抱著爸爸。
孩子最依賴的人就是爸媽。這種話會讓孩子恐慌,變得缺乏安全感。孩子可能會懷疑自己--我做錯什么了嗎,爸爸媽媽為什么要拋棄我?
許多人可能會說我只是開個玩笑,當不得真。但孩子還小,分辨能力差,會把那些話都當真。大人這樣做既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也辜負了孩子的信任。
“爸爸和媽媽,
你更喜歡誰啊?”
孩子往往會直接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不加掩飾,因此許多人就想看看孩子面對兩難的問題會如何選擇。
很多人都喜歡問孩子這個問題,假如孩子說都喜歡的話,問話者就會說只能選一個,逼孩子做選擇。爸爸媽媽都是孩子應該愛的人,為什么一定要給他們一個排序呢?
這個問題既為難孩子也有可能會傷到父母。孩子如果選了其中一方,另外一方會不高興。孩子自己也會有一種愧疚感,覺得自己讓沒有被選的那個人傷心了。
沒有被選擇的那個人在與孩子相處時,心里也可能會堵著一口氣。他可能會想,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為什么孩子更喜歡另一個人呢?這種想法既會讓夫妻的關系產生裂縫,也會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帶來傷痕。
“你不是你爸媽親生的,
跟我回家吧。”
和這句話類似的還有:“你爸媽不疼你,你跟我走怎么樣?”
這一類的話實際上是在離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皮皮也被人這樣逗過。有親戚和他說,他不是我和他爸親生的,是我們從垃圾桶里撿來的。
我剛開始并不知道這件事。但皮皮那段時間一直很反常,讓我覺得不對勁。他本來很活潑,那段時間卻不太愛說話。我和他爸說話的時候,他還會在一邊小心翼翼地看眼色。
我就問他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開心的事。皮皮猶豫了一下才跟我說,他不是我親生的孩子,他怕如果不乖的話會被我和他爸丟掉。
我覺得很震驚,問他為什么會這樣想。他就說是一個常來家里玩的叔叔說的。我立刻抱住他,說:“你當然是爸爸媽媽親生的。”
可皮皮還是不太相信,說:“如果我是親生的,那個叔叔為什么要那么說呢?”最后,我反復向皮皮保證,說那個叔叔只是開玩笑,皮皮才相信了我。
這種逗弄的話一旦被孩子當真,孩子可能會失去安全感,會在面對爸爸媽媽時變得小心翼翼,因為他們害怕被“養父母”拋棄,因為爸爸媽媽不疼他。
“叔叔給你糖,
你去打一下你爸爸怎么樣?”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可有一些逗弄的話卻是在誘導孩子犯錯。
我就曾聽到有親戚用“給你糖,你去打一下爸爸怎么樣”的話,誘導孩子做錯事。
如果小孩子選擇不打爸爸的話,逗弄他的人可能會放棄,也可能增加獎勵,繼續逗他。
如果小孩子選擇打爸爸的話,逗他的人往往會批評他,說:“爸爸那么疼你,你怎么可以為了一塊糖就打爸爸呢?”這樣前后矛盾的話會讓小孩子疑惑--如果不能打爸爸的話,為什么你之前又鼓勵我去打?
這樣的指責會讓孩子覺得愧疚,因為他為了糖就打了爸爸。可事實上,逗弄他的大人才應該為此負責。
大人應該教孩子如何進行正確的選擇,而不是在誘導孩子犯錯后再批評孩子,并以此為樂。
“你怎么這么小氣啊,
都不愿意把玩具給我玩玩。”
分享是一種美德,許多人為了檢驗孩子是否有這種品質,就經常問孩子討要東西,或者讓孩子把東西分給其他人。如果孩子不給的話,他們就會說孩子太過小氣。
我的小侄子很喜歡一個玩具車。有一次家里聚會的時候,一個親戚就逗他說,可不可以把車給他玩一下。侄子當時玩的正高興,就拒絕了。
這個親戚就說侄子真小氣。侄子當時有些生氣,也有一些委屈,但是他沒有說話只是走到另一邊玩去了。
大人和小孩子對物品價值的判斷是有區別的。在大人看來,一個玩具車而已,給別人玩一下又怎樣。而對小孩子來說,玩具車是他很喜歡的玩具,很重要。
我們提倡小孩子要懂得分享,但分享不是義務。玩具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有權決定給不給別人玩。大人可以鼓勵孩子分享,但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那個親戚說侄子小氣可能帶有玩笑的成分,但侄子卻顯然當了真還很委屈。這樣隨意武斷的評價孩子可能會讓孩子否定自己,覺得自己真的小氣。但其實我們不能憑一次行為就判斷一個人的為人。
有的孩子在經過一番掙扎后決定把玩具給別人玩,而得到了玩具的大人往往會說:“真乖,我不玩玩具,還是你玩吧。”
大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做得很好,既夸了孩子還讓孩子繼續玩玩具。但這樣做卻辜負了孩子的真心。
這樣的事頻繁發生的話還會向孩子傳遞一個錯誤觀念——把東西給出去了也會很快拿回來。這樣下去,會讓孩子變成一個虛偽愛迎合大人的人。
“再哭,醫生就來給你打針。”
小孩子不乖的時候,大人就會用一些比較有威懾力的東西來嚇孩子。家長經常用的就是醫生和警察。
小孩子害怕打針主要是因為針頭扎進身體里很疼。大人拿醫生打針這件事來恐嚇孩子,會加重孩子對醫生,對打針的恐懼。
這種逗弄的話,會讓孩子覺得犯了錯的人才會需要打針,打針是一種懲罰。
醫生的職責是救人,這種話卻會讓孩子潛意識里就害怕甚至討厭醫生。類似的話,比如“再哭就會被警察叔叔抓走”,則會讓孩子害怕警察。
這種錯誤的認知既讓辛勤工作的醫生、警察傷心,也會對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讓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不愿向這些他們害怕的人求助。
孩子害怕醫生的話,生病了也不愿意進醫院,或者一見到醫生就哭。這樣的行為,既耽誤病情的治療,也會給醫生的工作帶來麻煩。
孩子害怕警察的話,遇到事情了不會向警察求助,甚至見到警察之后還可能會害怕。網上孩子見到警察后大哭的新聞屢見不鮮。這樣會耽誤孩子求救的時機,讓孩子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要不要嘗一口這個酒啊?”
早在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全球狀態報告:酒精和年輕人》就指出,青少年過早飲酒對肝臟、骨骼、內分泌有害。酒精還可能讓孩子智商下降。
一個朋友向我吐槽她的公公。她公公平時就很愛喝酒。有一次,她們一起吃飯的時候,公公就拿筷子沾了白酒逗孩子。
她的孩子當時還很小,才五歲。她就制止了她的公公,說孩子還太小了,喝酒會傷到身體。可她的公公一點也不在意,還說男孩子就是要會喝酒。孩子從小就學起,以后上了酒桌才會更適應。而且一筷子酒又沒有多少。
她當時就氣壞了,對她公公說不管多少,喝酒對小孩子都不好。結果雙方爭執起來,最終不歡而散。
孩子的身體是很脆弱的,對酒精的適應能力和新陳代謝能力都還不完善。酒精不論多少都會對孩子的身體產生傷害。
更何況有的人逗孩子逗得興起,一筷子之后可能還有一筷子。這樣不斷地累積,更會讓孩子的身體吃不消。
大人這樣逗孩子,實際上是在向孩子傳遞:你可以喝酒。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很強,一旦得到大人的準許,很有可能會模仿大人喝酒。
有的人讓孩子嘗酒,不光是為了逗孩子,還為了培養孩子喝酒的能力,讓孩子適應酒桌文化。但孩子還小,培養他喝酒只會傷害他的身體。不論什么原因都不應成為傷害孩子的理由。
比起愛說玩笑話的親戚,我們的孩子更懼怕的是:我們在別人肆無忌憚開玩笑的時候,對他們的難堪和害羞置之不理。
比起不愿尊重孩子個性的親戚,我更愿意去維護年幼無知的孩子,換句話說:“因為孩子年幼不懂事就捉弄孩子的親戚,比孩子還不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