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周西翔 張佩媛
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不少寶媽、寶爸們都盤算著什么時候迎接自己第二個孩子。可是在幸福期盼的同時也有著對二孩成長發展的焦慮。
“老大的智商比較高,后面出生的孩子智商會越來越低,究竟是不是這樣?”
“聽說最后一個孩子往往容易得到長輩的疼愛,往往會發展得不好,這是真的嗎?”
“兩個孩子之間相隔幾歲會發展得比較好?”
“獨生子女和多孩家庭,那個發展得會更好?”
每天都有家長在各大網絡平臺詢問類似的問題。
今天就讓我們從大數據和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孩子的出生順序,對他們今后發展的影響。
出生次序對孩子未來成就的影響在心理學界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許多研究都傾向于頭胎出生的孩子相對來說具有更大的優勢,他們積極主動,在校表現好,入大學深造幾率要更高。
但也有學者認為不同的出生順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而他們的性格則會影響著孩子今后的發展。
比如精神分析學派(這一學派普遍認為兒童的成長環境會對其今后的人格形成產生重大的影響)的開山鼻祖弗洛伊德,他的愛徒阿德勒(雖然最后他們還是分道揚鑣),就認為最先出生的孩子唯我獨尊,責任心強但害怕競爭,較難教養,最小的孩子又習慣逃避責任,遲遲不愿長大。
中間的孩子因為從一出生就必須跟長子共享父母的注意與照顧,需要協調和年長及年幼孩子的關系,在成才競爭方面又總是面對一個遠超自己的競爭者,所以他們會有些自卑,但是一旦超越自卑的話,會形成強烈的追求卓越的特性,因此在他們身上會有成就動機強,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等特點。
圖片來自網絡
不過阿德勒如此推崇中間的孩子是有原因的,因為他本人就是其中一員。阿德勒出生于一個位于維也納的猶太家庭,家中育有七個孩子,阿德勒排行第二,他的大哥西格蒙德又高又帥,而他卻因患佝僂病而有點駝背。
因此,為了補償自己在身體及生活中位置的劣勢,阿德勒選擇不讓困境束縛自己,他發瘋圖強,由一個差生慢慢轉變為優等生,并順利考入維也納醫學院。這也為他日后結識自己的人生導師弗洛伊德打下基礎。
因此,阿德勒將他的代表作命名《自卑與超越》,書中的出生次序理論也頗有將自身經歷套入其中的意味。
圖片來自網絡
在荷蘭曾進行過一項規模宏大的研究,該項研究涉及35萬名荷蘭男子,每名被試都需要參加一系列的測試與檢查。
其中有一項測試就是瑞文測試,瑞文測試是一種以圖形推理的形式的智力測驗,一次性對35萬人進行智力測試,可以說是史上數據量最大的一場關于智力研究。
因為涉及的被試很多,所以在找被試方面,通常一個家庭的成員都會一并參與。于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研究者就有了一些意外的發現, 即家庭成員的瑞文得分隨孩子出生順序而階梯式減少。
橫軸為出生順序,縱軸為瑞文得分
這一現象引起了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茨(Robert B. Zajonc) 的關注。
他提出一個假設: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取決于他成長環境中受到了外界環境刺激。而這一外界環境刺激是整個家庭環境所決定的,如果一個家庭中有較多低智商的環境因素,則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影響。
聽起來很繞,讓我們用簡單的語句來解釋一下。
當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家庭主要成員就父親、母親、孩子三人,因此孩子的智力刺激環境就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由于父母都是成人,孩子的成才環境主要受父母影響,因此一個出生的孩子會得到相對較好的發展。
兩年后,第二個孩子出生,這時,老二所處的智力刺激環境為父親、母親、兩歲老大。由于這時老大才剛剛兩歲,智力水平也僅停留在兩歲水平,雖然父母還是基本維持原樣,但是兩歲的老大顯著地拉低了家庭智力的平均值。
因此,老二的智力刺激環境就不如老大,發展也就稍遜于頭胎孩子。
以此類推后續出生的孩子所處的智力刺激環境會更差,因此也就出現了上圖中孩子的智力水平隨著出生次序,依次下降的現象。
如果你觀察仔細的話會發現折線圖中還隱藏著一個現象,8胎家庭的第七個孩子,和9胎家庭的第8個孩子有反超前一個孩子的情況出現,而最末胎又跌入谷底。
這是不是說明扎榮茨的理論有缺陷呢?
恰恰相反,這一現象反而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扎榮茨的觀點。根據扎榮茨的理論,在孩子數量較多的家庭中,在最后幾個孩子出生時,先出生的孩子必然有一定歲數了,這時,他們的角色會轉變成提高家庭智力刺激環境的力量,而不是像新生兒那樣降低家庭智力環境。
圖片來自網絡
由此,扎榮茨得出一個推論:
幾個孩子出生的年齡間隔較大,有助于提高家庭智力刺激環境,會提高晚出生的孩子的智力水平。
而最后一個出生的孩子是個例外,他們的瑞文得分明顯下降。這被稱為最后一個孩子效應。
扎榮茨認為這是由于,在成長的過程中,較大的孩子會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教給較小的孩子,充當小老師的角色。
而最后一個孩子永遠沒有充當這樣一個角色的機會。充當老師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在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弟弟妹妹的同時,也是一個對自己知識重構理解的過程,這有助于他們智力的發展。
獨生子女也是同理,雖然看起來獨生子女所處的家庭智力刺激環境應該是所有孩子中最佳。
然而研究顯示,他們僅僅只相當于四個孩子家庭中老大的分數,甚至更差一點。這也是由于獨生子女沒有機會充當老師,缺失了體驗教授他人知識提高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