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晚上,在昆明地鐵3號線上,一位“練體操”的男孩和他的“虎媽”引起了乘客們的注意。
據視頻拍攝者了解到,地鐵正在運行,一名男孩練起了體操。男孩就在列車兩扇門,中間練起了倒立,持續時間還挺長。而孩子的母親,就在一旁未加制止。
視頻拍攝者說:“地鐵從潘家灣站一直到眠山站,小男孩不僅練倒立,還練引體向上,看上去真的是非常危險,旁邊有家長在。
但是他的母親就是在一旁喊著說不到站你不準下來。兩扇門中間是寫著禁止依靠這樣的字樣,但是他們就是完全沒有看。”
看到男孩地鐵上倒立這一幕,許多網友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網友說:這樣做很危險。
也有網友說,藝術學校可能在3號線附近,母親有可能帶孩子上興趣班,在地鐵上臨時訓練孩子。
也許就像網友說的家長要帶孩子去上興趣班,在訓練孩子的動作,但是也不能選在地鐵上,如果有什么急停或者是有什么突發的情況,小孩摔倒怎么辦。
家長帶孩子上興趣班是很常見的現象了,但是“瘋狂”的父母遠遠不止地鐵上的這一位!
一、十幾個興趣班 "全副武裝" ,只為贏在起跑線!
從小到大,求學階段中有一句話一直支配著孩子:起跑線是未來的分水嶺。這么多少年過去了,分水嶺還是分水嶺,支配的人卻從這一代變成了下一代。
家長們為了自家孩子能從小贏在起跑線上,踏入多才多藝的行列,都使出了渾身解數。
你報舞蹈班,我就報武術班,你學一科,我就學兩科。
這種爭先恐后,力爭上游的態度,如果當初用在自己身上,恐怕自己就是下一個鋼琴界的朗朗,舞蹈界的楊麗萍。
家長拼命給孩子報興趣班的陣勢,讓我想起香港一個紀錄片《沒有起跑線》,有位媽媽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學10個興趣班,我就要學20個!”
幼兒園期間的樂器學到8級,我的孩子就要拿到表演級。這條起跑線,似乎不是孩子的起跑線,而是家長們的起跑線,已經輸掉的前半生,當然要從孩子的身上贏回來。
孩子參加很多的興趣班這已經不算什么了,有些媽媽,從子宮就開始準備。
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里,Irene是個27歲的媽媽,因為一直放養大娃,沒為他做什么準備,直到兒子上了幼兒園,幼兒園遇到的那些小孩都很會表現自己, Irene才驚覺兒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上。
沒辦法,吃一塹長一智,Irene決定第二胎一定要做足準備,讓她贏在子宮里。
于是,她不斷給肚子里的寶寶唱英文歌,就希望寶寶比別人更早學會26個英文字母。
自己的兒子已經落后起跑線太多,她只能從未出生的寶寶身上爭取:未出生的胎教,三個月的早教,五個月上嬰兒學前班···
如果自己孩子沒有上那些興趣班,那便意味著會輸,輸掉的不僅是孩子的起跑線,更是他的整個人生。家長心態:別人的孩子都這樣,我們不這樣就輸了。
整個戰場明明是大人的,卻不知從何時起轉移到孩子身上了。五花八門的興趣班,成了父母攀比的利器,而非孩子們成長逐夢的翅膀。
為什么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熱衷于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
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一位爸爸說出了他的看法:
整個現象就像一班喪尸,不是每個人都想做喪尸,本來都是人,但是你被僵尸咬了,自然也成為其中一分子,都在低頭,瘋狂地跑來跑去,你是剩下來的那個,究竟你會怎么做?
父母給孩子報班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不管這些班上了有沒有用,只要報了,就不會被別人落下,自己緊張的神經就能放松一點。但是這么多的興趣班,孩子真的快樂嗎?
二、一個北京女孩,不快樂的“十二時辰”!
少有父母在意過孩子是怎么想的,而多數的孩子似乎根本就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只知道父母要求去學,或者我需要去學。孩子費勁心思,只想換取父母滿意。
在去年北京衛視的紀錄片《起跑線》中,7歲的北京女孩湯笑嫣在興趣才藝上,幾乎是全面開花。
她每周要上十幾個興趣班,而且從2歲開始,就已經在上鋼琴班、朗誦班、聲樂班、舞蹈班,全職媽媽帶著她穿梭于各種興趣班,光是周六一天,就要上四個。
上午9點到10點
尤克里里彈奏課,媽媽坐在一旁,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的女兒,一邊彈奏曲子,一邊學唱外文歌曲。
上午11點到12點
接著11點到12點是聲樂課,湯笑嫣要把嘴巴張到最大,學習發聲。
午餐隨便在街邊找了一家面店,快速扒拉兩口,就要去趕車。
上課下課,上車下車,媽媽焦急地催促“快點快點”,馬不停蹄地領著她趕赴下一個興趣班,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
下午1點到3點
是湯笑嫣的舞蹈課,隨著老師有節奏的鼓聲,她和其他孩子在不斷地下腰壓腿,下巴磕在堅硬的地板上。
下午2點到5點
下了課,母女倆還要從朝陽區趕到海淀區上西班牙語課,而它的時間是下午2點到5點,即便時間段有重合,媽媽還是堅持讓女兒上著。
用媽媽的話來說,每次陪女兒跑完一整天的興趣班,估計自個兒都得瘦個兩斤。因為除了上課,母女倆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趕車,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種焦急。
媽媽生怕孩子的天賦埋沒在自己手里,恐怕也是大多數父母都會得的心病。可一周十幾個興趣班,感覺已經不是“天賦”能承受得了的。
湯笑嫣的媽媽希望女兒全面發展,絲毫不落后于別人,但孩子卻不是很情愿,當記者問笑嫣,愿不愿意上興趣班時,她笑著坦誠,有的愿意,有的不愿意。
記者又問她,不愿意的跟媽媽說過嗎?她扭捏著回答,我不敢跟她說,因為她會反對的。
在湯笑嫣這個孩子眼里,我看不到快樂,有的只是讓人心疼的懂事和弱小。她的人生,由不得自己安排。
每一個孩子就像一株小苗,它有自己的成長規律,瘋狂的拔苗助長,只會讓孩子提前枯死。打著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旗號剝奪了孩子的童年,那是自私,不是愛!
在他們眼里,培養孩子不知什么時候已經成了一場你追我趕,沒有盡頭的軍備競賽。孩子快不快樂,能不能接受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能落后于別人。
但誰能保證這樣教出來的孩子,他以后的路會更輕松,還是走向另一種失控?
三、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的毀一生嗎?
我們常說,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自己。
很多人把它理解成父母的學歷、經濟條件,但忽視了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營造的家庭氛圍。
孩子是很敏感的,一個家庭是有愛、焦慮,還是冷漠,他能很敏銳地捕捉到。
在紀錄片《起跑線》里才小學三年級的小男孩,因為鋼琴比賽失誤沒有達到預期,走下臺后抬頭看了媽媽一眼。
媽媽雖沒有責罰,但偷偷瞥到她冷著臉的樣子,除了失望的搖頭別無其他,小男孩還是忍不住眼淚“啪嗒”掉了下來。
這位媽媽似乎忘記了,失誤的是兒子,而不是比賽。當一個人脆弱的時候,哪怕是輕微的觸碰都能給人無比溫暖,更何況是十月懷胎生的兒子,媽媽卻只記得兒子沒有得獎。
到底父母的焦慮是外界給的,還是孩子給的?還是自己無休止的攀比心和不甘自己平凡到庸俗的固執?孩子的存在,真的是讓大人為所欲為嗎?
孩子的起跑線,從來不是我們自己懂多少門外語,有多少錢,給他報多少門興趣班,而是給了他多少的愛。
就像傅園慧的爸爸那樣,鼓勵孩子去做自己喜歡做的、想做的事。然后不管傅園慧游泳成績好壞,傅爸爸永遠會堅定不移地說,傅園慧真棒,是游泳天才!
語氣里是對傅園慧滿滿的愛與驕傲,傅園慧也用自己全國游泳冠軍的成績,回報著傅爸爸的鼓勵。
在這種愛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哪怕失敗,也是眼里充滿希望。
其實啊,家長老說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
但是凡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但人生不是場百米賽,而是一場馬拉松。這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馬拉松,是在起跑線上贏的。
那些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以后會怎么樣,也許還是未知數。但那些童年被愛滋養的孩子,一定一生都會快樂幸福!
家長尊重孩子,發掘他的興趣和特長,并陪著他,鼓勵他堅持下去,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與其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人中龍鳳,不如把一部分精力分給自己,想想怎樣“培養”自己,做孩子的榜樣和前進的動力。
希望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