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說農村事,為講述最真實的農村人與農村事,請點擊上方“關注”二字哦!獲取更多農村有趣事,好玩事。
作者:小單【原創.首發作品.抄襲必究】
文插圖:由圖庫提供,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小單:此文僅獻給那些,心中期盼家庭和諧美滿之人,弘揚一份美德,傳遞一份真情。
近年來,農村人趕上好時代,加之農民人自身的勤奮,使得農村環境得以舊貌換新顏,農民人家的各類生活條件,相較三四十年前也有了大不同,大的不說,單吃穿上的變樣,至少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事實。
以前每當提及農村,不少人腦海中對農村的印象,總少不了環境臟亂差,尤其“尷尬”的還有咱農村人的一些傳統觀念,總是難免會被一些城市人“嘲諷”,其中婚姻及育兒觀面較為明顯。因為70年以前的農民老人,你如問他們什么樣的人生才是圓滿的?多數農民老人會告訴你,把子女養育成人后,只有見到子女也有了子女,有幸能再抱抱重孫,方可為圓滿。如是無子女或子女婚配無望,通常多數老人會覺得這是一件很難“無顏見祖宗”的事情,也正是這樣的子女養育觀念,在農村“隔代親”的現象才十分的普遍。
以前,家鄉有句話“隔代親,心肝親,看著挨打如割心”,說的就是爺爺奶奶輩們,對孫男孫女疼愛,想必這些形容詞“心肝”“心間肉”大家不會陌生,而相信不少農村80、90后都有過親身感受,小時候的頑皮,總免不了挨父母的揍,每當此時唯一能“救”我們的就是爺爺奶奶輩的老人們,只要他們一開口,我們就會獲得“金鐘罩”,即使父母再“兇”也沒了辦法。
可以說隔輩親在很多農村老人身上都體現得很明顯,不過到了70后這一代,這種情況卻出現了別樣的轉機,那就是“一場不親”正在農村上演,雖然說如今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現象較為普遍,農村老人帶孫子的情況還是比較普遍,但據身邊不少老人背開子女后,私底下也有不少老人表示:如不是迫于無奈真不愿意帶。更有甚者直接拒絕義務帶孫子,農村70后的不愿帶孫子現象現在也越來越多。當然這其中有很多客觀因素,比如身體條件,心動不便等等,但也有不少農民壓根不愿幫著帶。
以前每提及農村老人,不少朋友總說農村老人們的一些傳統思想,早已經根深蒂固了,很難輕易去改變了,為啥70后卻出現了別樣的轉機呢?越來越多的70后農民成為話題,為啥?綜合了一些農村身邊事,發現一些值得我們重視及思考事情。
說實話,其實70后還算不上真正的老年人,因為年齡最大的只勉強夠50歲,多數人正是面臨上有老下有小,中有自己養老沒著落的時候。深感伴隨農村發展變化,隨之而來的生活壓力漸漸增大,面對一些現實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身體卻明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更想勉強還能苦,多干點活,攢點錢,為將來的自己,也為兒女著想,不是不愿意帶孫子,而是顧不上。
接手帶孫子不單是使得干活更力不從心,帶孫子這活看似輕松,其實最不好干,接了就甩不掉,幾乎要持續到孩子小學畢業,不少農村年輕人,一把孩子甩手給父母,往往對孩子的吃用開支,不聞不問;更為關鍵的是,兩代人之間本就存在著,一些生活習慣及觀念的不同,在孩子的著裝,習慣,學習成績,甚至玩耍磕碰等瑣事之上,都容易引發年輕人不滿意,或責備。因此也常聽一些長輩背后訴苦,帶孫子這事,是一件出力花錢還不討好的苦差事,沒錢拿,還要受干氣!
以此同時,由于男多女少,農村面臨“娶妻難”的現實,媳婦在婚姻中明顯更具優選權及發言權,實際存在,一些年輕媳婦放言:“如果公婆不幫著帶孩子的話,等以后老人需要養老時,她也不管老人”。在不少多農村年輕兒媳婦的眼里,公婆是就是公婆,那還不算自己的父母,要想自己給公婆養老,公婆就得幫著帶孩子方可換取將來的為之養老,不然憑啥給你養老,你又沒為我做過啥事?認為公婆帶孩這是理所應當的事兒。一旦發現公婆有不愿意的心思或表現,公婆就成了做了什么十惡不赦的人,相信大家都有見到過不少逢人,背后數落公婆“罪惡”這類事的人。
俗語說“一個女婿半個兒,一個兒媳婦半個女”,如今有一種現象正在農村悄然上演,農村“隔代不親”和兒媳與公婆之間的“一場不親”正上演。
前些日子,隔壁鄰居兩小媳婦,坐一起聊天,她們毫不顧忌一旁的我,大聊公婆與自己事情,甲對乙訴苦說:公婆從不主動為她帶帶孩子,乙回答:我也是。接著兩人越聊越深,開始數落公婆的各種不對與不是。乙說:公婆吃住都是與她們,從不愿意幫忙,力不幫就算了,錢財也沒苦到什么給他們,關鍵買點啥回去,公婆總有理似的,動手就送給女兒家一半。可以說兩人的整個聊天過程,公婆在他們眼中一文不值,也絲毫感覺不到她們對公婆有半分尊重之意,公婆就是她們生活中一個毫無關系累贅。還表示,以后別想指望她去如何對他們。
其實,別人我不敢多說,但對于她們兩人的公婆,我還是知道一些的,就拿乙的公婆來說,雖然是農村人,但她公公以前是有工資的人,如今還有退休工資拿,據我所知,她夫妻二人鄉鎮街道的服裝店,就是他公公給本錢,車也是他公公給的,而且她公公也親口與村里的說過,兩個孫子的學費,一年的零花錢幾乎都他們老兩口給的。
當然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自古“清官難斷家務事”,關于別人家庭的是是非非,誰有本事分得清呢?但就背后數落公婆這點上,這類兒媳婦,無疑已經是失德也是不孝!
是的公婆與兒媳婦之間確實沒有血緣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公婆與兒媳之間是一種親屬關系,這關系是“姻親關系”,也就是說,在一段婚姻沒有結束時,或這段婚姻中育有子女,你與公婆之間的這段親,是無法抹去的。即使他們與你毫無關系了,作為晚輩,大肆的背后數落長輩,這也是一種失德,如是這段婚姻沒結束,你就是他們的半個女兒,無論如何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那么背后數落父母,這就是不孝。
其實,對于多數人而言,我們也會經歷老人們的今天,而我們無可否認的是,每一代人到了老年,都難以逃脫一些現實及無奈,每一代都會有著這一代人的苦楚。有時我們年輕人也可以換位思考,如果你是他們,你又會如何去為子女們做呢?而既然做了別人兒媳婦,就別總認為,公婆與你沒親,就應該為你做一切,她們雖然與你沒直接親緣,但畢竟他們是你人生另一半的親緣。
農村有句老話“人心換人心,將心比心”,這句話的意思,很值得各類人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