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一些人,總是習慣拿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覺得既然大家都這么熟了,就沒必要在乎太多細節,認為熟不拘禮方顯自己的熟絡程度。
很多時候,對別人提出要求或是做出評價都很容易,難的是換位思考,回過身來查看自己的言行。能夠想別人之所想,應別人之所急,并從中掌握人際關系的界限感,讓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行為得當,不疏于禮。
與人相處,無論親疏,以禮相待都是最基本的素養。“太不把自己當外人”,實際上就是“太以自我為中心”。你對待他人的態度,決定了他人回應你的方式。
真正有教養的人,心里都標有屬于自己的人際關系尺度,而這個尺度,就是對分寸感和界限感的把握。不以熟識為借口而忽視分寸,是人際交往最基本的禮儀。
無論什么樣的關系,要想維持好它,都離不開應有的界限感。界限感指在人際關系中,懂得自己與其他人或物都是獨立存在個體,厘清自己和他人責任和權力范圍,既保護自己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個人空間。這不單是為人處世必須遵循的原則,更是衡量一段關系能否走得長久的前提。所謂將心比心,方得真心,說得也正是這個道理。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會意識到這種不同,并尊重這種不同。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吧。
其實,越是親近的關系,越值得我們用心去維護和經營。特別在熟人交流中,因為知根知底,更應該要注意有所顧忌,避免去隨意碰觸別人的隱私,也不要去揭別人的短處。因為一個人的教養之處,正是在于對他人的周到和體諒,而非以己度人。
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保持以禮相待,才能讓我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熟不拘禮是一種隨性,但懂得熟而不逾矩,才是一種修養。世事洞明者,不以世故待人,是一種智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