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農(nóng)村老人張女士添了一對雙胞胎孫女,兒子特意把她接到城里照顧兩個孩子,眼看雙胞胎一天天長大,張女士卻被兒子兒媳趕出家門,氣得她當(dāng)場要跳樓!
張女士在門口敲門不應(yīng),打電話不接,密碼鎖也從里面被反鎖,64歲的張女士,似乎變成了這個家的“敵人”。
屋內(nèi)12歲的大孫女開口說話了,她不僅不給奶奶開門,言辭還十分偏激,對奶奶充滿了敵意。
原來,在今年正月底,張女士和兒媳因為給孩子把尿的問題起了爭執(zhí)。兒媳覺得用尿不濕就行不需要把尿。而張女士覺得雙胞胎孫女已經(jīng)兩歲,不需要穿尿不濕了。
李女士說:“兒子回來碰見和兒媳爭吵,兒媳就收拾東西說我不走她就走,兒子就叫我滾!當(dāng)時兒子沒攔住,肯定就跳樓了”。
后來還是大兒子過來把她接走,張女士怎么都想不明白,自己為兒子兒媳帶孩子,他們不感恩就罷了,怎么還如此粗暴的把這個老母親掃地出門呢?
張女士老家在農(nóng)村,15年前,兩個兒子把她從大山里接來,讓她給幫忙帶孩子,這些年來,張女士含辛茹苦不求回報。特別是這對雙胞胎讓她脫了一層皮,現(xiàn)在竟然說趕走就趕走!張女士咽不下這口氣!一定要找到小兒子討個說法。
家門怎么都進不去,只好把警察叫了過來,警察敲了幾下,房門終于打開。
張女士的丈夫和兒子田輝站在客廳里,不見兒媳和孩子們的身影,兩個老人一見面就爭執(zhí)了起來。
張女士最氣的是,自己一把年紀(jì)照顧兩個孫女,竟然還被兒媳婦逼出家門,讓她這個長輩顏面掃地,然而面對母親大段的控訴,兒子田輝只是一個勁的勸母親先住大哥那里。
在老伴眼里,張女士和兒媳的婆媳矛盾已經(jīng)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當(dāng)天吵完架后,兒媳甚至丟下年幼的孩子跑回了娘家,所以讓張女士先回大兒子那里暫住一段時間。
但是,老人言語之間,處處維護著兒子兒媳,甚至連兒子對老母親粗暴無理不尊重,都認(rèn)為沒什么!
說起妻子張女士的性格,丈夫仿佛有很多“生動”的比喻和形容。強勢,蠻橫不講理,嘴巴多,非常難相處。結(jié)婚47年,他都是為了孩子再努力忍讓,現(xiàn)在只不過是兒子兒媳也受不了而已。
房間里傳來了孩子的聲音,顯然兒媳也在房里,但始終沒有出來說一句話,見此情形。張女士明確表示,要兒子兒媳首先要向她賠禮道歉,然后清算好母子倆的金錢往來,其中對兒子的養(yǎng)育之恩,她也需要兒子做出回報。
老人家在農(nóng)村精心裝修的婚房,卻遭到了城里兒媳的嫌棄,后來兒子在城里買了房,這個婚房便空置了。
顯然在張女士眼里,城里兒媳看不起她這個農(nóng)村婆婆,而小兒媳從小在城里長大,家里又征收,吃不得什么苦。
張女士承認(rèn)自己嘴嘮叨,有時候也會批評兒媳,但這一切,都是因為兒媳太懶惰,她實在看不下去。
為了兒子出人頭地,幾年前,張女士將一生的積蓄13萬元拿出給小兒子創(chuàng)業(yè),現(xiàn)在他有車有房,卻只維護老婆,而容不下她這個老母親,張女士氣的不行,不僅要兒子兒媳道歉,還要把錢要回來。
兒子田輝至今仍然無法理解母親,在他看來,讓母親回大哥家里住一段時間,是緩和矛盾的最好方式,為何母親就是不肯。他不明白現(xiàn)在母親有房住,有飯吃,為什么在這件事上過不去。
丈夫田富認(rèn)為,老伴張女士其實心地善良,人也勤快,但是他在兒子家生活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找準(zhǔn)自己定位,嘴巴太多,管的太寬,讓原本有文化識大體的兒媳也忍受不了,經(jīng)常頂嘴,造成婆媳矛盾惡化。不論大小兒媳,在她眼里都是看不慣的,要離婚才行。
丈夫田富提出和張女士回大兒子家裝修好的安置房居住,老兩口遠(yuǎn)離兒子家的紛爭,安靜過日子,可張女士一口否認(rèn),不愿回去。
要強了一輩子,卻以極其不體面的方式被兒子兒媳趕出家門,自己老了,沒有價值了,她當(dāng)家做主的時代過去了。
兒子田輝認(rèn)為,如果妻子真的看不起農(nóng)村人,當(dāng)初就不會和他結(jié)婚,母親太過自我,不講道理才矛盾頻發(fā),如今他和妻子都身心疲憊,寧愿花錢請保姆。
記者撥通大兒子電話,也表示母親性格固執(zhí),任何人都和她溝通不了,應(yīng)該讓母親調(diào)解自己的狀態(tài),接受現(xiàn)實。
接著,張女士把記者帶進屋里,原來老伴剛回來過,把她留在小兒子家的社保卡和銀行卡拿了回來,并表示因為張女士把家里鬧得雞犬不寧,所以要和她離婚。
似乎,張女士覺得,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說她不對,她也不會覺得自己做錯了。
從離開兒子家的那一天,張女士就在質(zhì)問所有人,我有什么錯?這個來自農(nóng)村的強悍女人,硬生生的憑著一雙手把兩個兒子送出了大山,讓兒子在城里扎穩(wěn)了根。又把兩個兒子的5個孫女都撫養(yǎng)大。
然而在張女士的家人看來,張女士即便進了城,她這個老太太依然不改強勢的性格,與兒子兒媳爭吵不休。
張女士的疑問也拋給了我們所有人:奶奶帶孫,不是理所當(dāng)然的義務(wù),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減輕年輕人的壓力,年邁的父母往往會承擔(dān)起帶孫子的任務(wù)。
由于帶娃觀念不一樣,子女到底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包容和感恩?老人又該怎么做,才是真正的體諒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