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實錄
王某,男,56歲,2015年8月7日因“間斷口干多飲、乏力20年,伴雙下肢水腫2年,加重半月”收入我院治療。有糖尿病病史20年,現予諾和靈50R早、晚餐前各18單位皮下注射,自測空腹血糖常波動于7~8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9~11毫摩爾/升。2年前出現雙下肢水腫,于某三甲醫院查尿蛋白(+++),尿糖(++);肝功:總蛋白60.4克/升,白蛋白22.8克/升;腎功:血肌酐129微摩爾/升,診斷為“糖尿病腎病Ⅴ期”,口服百令膠囊、尿毒清顆粒、包醛氧淀粉顆粒等藥物以保腎、降肌酐治療。半月前因飲食不節導致血糖升高,空腹血糖在8~12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波動在10~15毫摩爾/升,雙下肢水腫、口干多飲加重而入住我院。入院癥見:神志清,精神差,雙下肢浮腫,下午為甚,乏力,胃脘痞悶,惡心欲嘔,口干,口中常感有異味。大便干,2~3天1行,夜尿2~3次,尿中有泡沫。血壓162/94毫米汞柱,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澀。入院檢查:尿蛋白(+++),尿糖(++),總蛋白54.0克/升,白蛋白 31.7克/升,血肌酐113.0 微摩爾/升,電解質(-),空腹血糖:10.97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24.90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6.8%。24小時尿蛋白定量:5.86克。
診斷:糖尿病腎病Ⅴ期。
辨證:濕熱蘊結,濁毒泛逆證。
治則:清熱降濁,和中通便。
方藥:溫膽湯加減:廣陳皮、云茯苓、姜竹茹、炒枳實、炒白術、肥豬苓、建澤瀉、車前子各10克,姜半夏6克,生大黃10克,廣藿香、大蘇葉各10克,春砂仁6克,日1劑,水煎分2次服。中藥灌腸方:敗醬草30克、魚腥草30克,蒲公英30克,煅瓦楞30克,炒槐米10克,生大黃10克,上肉桂3克。濃煎15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1次。
住院期間停用諾和靈50針,改用門冬胰島素50針,早20單位、晚18單位,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治療,每日查房,患者雙下肢水腫癥狀逐漸減輕,空腹血糖波動在8~10毫摩爾/升之間,餐后2小時血糖在9~12毫摩爾/升之間;服藥治療7天后患者雙下肢浮腫明顯減輕,便秘、惡心欲嘔、乏力明顯好轉,空腹血糖7.3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8.4毫摩爾/升;2015年8月15日復查尿蛋白(++),尿糖(+),血壓134/80毫米汞柱,空腹血糖6.3毫摩爾/升,于2015年8月16日出院。
2015年9月1日復診:便秘、惡心欲嘔進一步減輕,訴神疲乏力,守上方加黨參15克以益氣健脾。
2015年9月15日三診:雙下肢浮腫消失,活動后偶感乏力,胃脘痞悶,惡心欲嘔,口中常有異味感明顯改善。監測尿蛋白(++),尿糖陰性。
2015年11月21日四診:復查尿蛋白(+),尿糖(+) ,血肌酐90.0 微摩爾/升,血壓130/80毫米汞柱,近期空腹血糖6.5~7.2毫摩爾/升之間,以溫膽湯加味制成丸藥繼續調服,1日2次,每次6克。溫膽湯加減內服聯合中藥灌腸治療,內外合治改善Ⅴ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胃腸道癥狀,改善終末期腎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多有獲益。
醫案分析
消渴日久,久病及腎,腎氣不足,氣化失司,水液無主,泛溢趨下,故見雙下肢腫;素日飲食不節以致脾傷胃弱,“腎如薪火,脾如鼎釜”,脾腎虧虛,蒸騰汽化失司,失于分清別濁,水谷精微失于轉化,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水濕凝聚,聚而成濁,脾虛濕盛,積濕成濁,濕濁蘊結,久郁化熱,熱蘊成毒,濁毒犯胃,升降失和,故胃脘痞悶,惡心欲嘔,便秘尿少。清·李用粹《證治匯補》云:“既關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間,陡增嘔惡。此因濁邪壅塞三焦,正氣不得升降,所以關下而小便閉,格應上而嘔吐,陰陽閉絕,一日即死,最為危候。”濁毒內停作為糖尿病腎病終末期常見的一種癥型,患者存在惡心嘔吐、下肢水腫、小便不利、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澀等癥候特征,急以通便排毒、和胃降逆為大法。胃氣來復,方得生機。
用法要旨
辨證求本,降濁排毒
祖國醫學將糖尿病腎病納入“消渴病腎病”范疇,認為糖尿病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消渴病腎病則以消渴陰虛為基礎,病及腎后腎脾失養,而致腎體勞衰、腎用失司、血脈瘀阻、濁毒內停,終致腎元衰敗、五臟受損,臟腑機能必遭難以逆轉之害。消渴日久則使腎陰虧虛,陰損及陽、氣血兩虧,臟失調,濕濁泛溢則濁毒內停,病在腎,涉及膀胱、胃腸,病機以濕濁內阻,瘀毒留滯為主。若濁毒日久不解,毒與痰濕互結,深伏于內,耗劫臟腑經絡之氣血,而呈現虛實夾雜之證,在臨床表現為纏綿難愈,變化多端,當以降濁排毒為先。
降濁排毒,內外同治
該患者表現為惡心嘔吐,遍身水腫,小便不利,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澀等特征,本案用“溫膽湯”以清熱降濁化濕和胃,降逆止嘔;患者消渴日久,陰津虧虛、燥熱而致大便干,給予大黃內服加外用蕩滌胃腸實熱積滯以通便排毒。我院在發揮祖國醫學優勢的基礎上以“中藥灌腸”方式促進病情轉歸,降低病變發展對腎功能損害的程度,從而提高臨床療效。配以清熱解毒,化濁瀉下之中藥,保留灌腸,以中藥腸道透析的方式,促使藥液在結腸內被機體吸收,從而發揮藥效,多途徑給藥是治療消渴病腎病的有效舉措。中藥保留灌腸能避通過其他用藥途徑補充療效,以獲得更理想的臨床干預效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