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有人富,有人窮。但是為什么?
這時候我們經常能聽到的一個論調就是:別人一出生就是王思聰,含著金鑰匙出生;而我既沒外貌、也沒人脈、甚至連教育機會都很難爭取,我們怎么比?
但是這種言論真的對嗎?出身和家庭本身就是不能選擇的事情,當我們真正思考富人為什么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陷入了一種習慣性“先抱怨”的慣性思維里呢。這種思維的錯誤點在于:直接界定了“富二代”為什么富,而不是“富一代”是怎么成為富豪的——其實也是從屌絲開始,白手起家。
就像馬云,他也曾表示當年創業的時候也從沒想到阿里巴巴會成為現在這樣強大的企業。
我認為真正的窮人思維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人窮志不短的。也就是說,腦子里會被如何生存所占據,而不是如何生活。典型的幾點有:
1.缺乏對未來的規劃
什么叫缺乏規劃,在我看來就是過于的滿足現狀。比如說:每天朝九晚五的干著枯燥乏味的工作,而在這家公司,對自己工作,即沒有興趣、也學不到知識,更沒有升職的空間,過于眷戀安穩的工作環境。
2.過于看輕時間的價值
多和少,往往是相對的。那么窮人的思維就是認為:自己的金錢較絕對的'少',而時間相對較‘多’。比如:我常常在我的博客里面分享一些免費學習編程的資源給我的讀者,過了一段時間,鏈接失效了。就會有許多讀者來找我說,找了各大網站、網盤都沒有找到這些資源。
這種就是典型的不把自己的時間當時間,時間是有價值的。如果你把花一個下午找資源的時間,等效成買一本十幾塊錢的電子書。用不了幾個小時,這本電子已經讀完了,還可以做新的事情,日積月累,差距是不是自然就拉開了?
所以道理就是:完全免費的東西不一定免費,便宜的東西不是真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