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字浩然,唐代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鐘情山水詩的詩人,其詩風清淡自然,詩中蘊含一種隱居閑適、羈旅愁思的風格,與另一位田園派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夏日南亭懷辛大》是孟浩然山水詩的代表作,本詩因為其中的一句“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而為后世廣為推崇,千古流傳至今!全詩如下: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詩文翻譯:
夕陽忽然間落下了西山,東邊池角明月漸漸東上。
披散頭發今夕恰好乘涼,開窗閑臥多么清靜舒暢。
清風徐徐送來荷花幽香,竹葉輕輕滴下露珠清響。
心想取來鳴琴輕彈一曲,只恨眼前沒有知音欣賞。
感此良宵不免懷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夢想一場。
詩文鑒賞:
皮日休曾這樣評價孟浩然的詩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這首《夏日南亭懷辛大》是孟浩然的代表性,孟浩然就閑情逸致作清描淡寫,往往能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詩人開篇詠嘆眼前之景,也是詩人的一種心理感受。這句詩既寫出了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同時又表達了對友人的懷念。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披散頭發今夕恰好乘涼,開窗閑臥多么清靜舒暢。清風徐徐送來荷花幽香,竹葉輕輕滴下露珠清響。中間四句寫出了詩人蟄居鄉野的一種閑情逸致,而這種適意則來源于身心兩方面的感觸。荷的“香氣”,竹的“清響”,更是增加一種真切感。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呂氏春秋·本味》中曾記載:楚人鐘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不復演奏。自古知音少,弦斷為誰彈?孟浩然詩中此處借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其實是詩人由清幽絕俗的境界聯想到了“知音”彈琴,而后發出“恨無知音賞”的千古感慨,使人不禁感同身受,成為了千古之嘆。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孟浩然詩中不過是平時生活中的一種閑適自得的情趣,并無生奇之處,當詩人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并把自己的這種細膩入微的感覺營造的形象逼真,使得全詩詩味盎然。詩人用行云流水般的筆觸,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于渾然一體,極富于韻味,讀來朗朗上口,不失為一篇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