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動植物對陽光資源的爭奪(轉自網絡)

 許多人都知道,老鷹是鳥類中最強壯的種族。但很少有人了解其中的原因。據動物學家研究,這與老鷹的喂食習慣有關,一只老鷹一次生下四、五只小鷹,由于它們的巢穴很高,捕回來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鷹。而老鷹喂食的方式并不是依照平等的原則,而是哪一只小鷹搶得兇就給誰吃,在此情況下,瘦弱的小鷹搶不到食物,就死了,最強壯的就存活下來,代代相傳,因此老鷹一族也愈來愈強壯了。

動物的這種擇食手段,生動地折射了動物最原始的競爭本能,也淋漓盡致地展示了“競爭求生存”的深刻含義。

不只是動物如此,植物也有競爭的習性。

    據植物學中的記載,在熱帶雨林中,植物競爭地盤的行為是無所不用其極,樹枝與藤蔓的蔓延,根的伸展與纏繞,都是成群成群的盤聚,而不同群簇的植物就會因被包圍孤立而枯萎。最驚人的還是種子,每到夏日寧靜的午后,如果細心的話偶爾都會聽到種子爆裂的聲音,有的種子靠自己彈射的力量,可以射數米之遠,有的種子靠風力,可以翻山越嶺,目的都是競爭別的地盤。 
觀察一下許多城市中種植的雪松,這種植物以其樹冠為投影面,下方的土壤中是長不出任何植物的,因為雪松的樹冠下太陽照射不到,降雨被茂密的樹冠截走,同時落下的松針形成很厚的缺氧層,在這樣缺水缺氧缺少陽光的地方,其它植物根本無法存活,于是這樣雪松就能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而成為該地區的優勢物種。這就是雪松的生存競爭方法,也是很容易就能觀察到的植物競爭的例子。
植物之間是存在競爭的,而且廣泛存在
主要表現在:對養分的爭奪(水,礦物,空氣等)
對能源的爭奪(陽光...)
對空間的爭奪(地上枝葉空間,地下根的空間等)
     總的來說植物為了其生存要獲得不同的生存條件,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自身需要就會不斷的加大索取力度,當兩個或者多個植物所要求的資源,空間等發生重疊時(地位級相同)就發生競爭,采取方式多樣如:個體長得較大把別的樹種壓在下面影響它獲得,根扎得較深,纏繞著植物長最終把被纏繞植物“勒“死等
任何生物之間都存在著競爭,植物之間也存在著競爭,只不過植物之間的競爭不那么明顯,不存在著血腥。

植物之間的競爭有:
    1、如果我們把一顆小植物放在陽臺上,我們會發現枝葉會向外彎,這是植物爭奪陽光的結果。

     2、一顆植物種在土中,如果在左側澆水的話,那么她的根會向左彎,這是根在土中爭奪水份的結果。
此外植物之間還會爭奪化肥、氧氣等。
競爭無處不在!
     附生現象的作用在熱帶雨林中,植物生長茂密,由于植物之間爭奪陽光的競爭比較激烈,附生的植物就更容易獲取來之不易的光源。附生植物在形態和生理上,已形成非常適應的特性,
在赤道邊上的熱帶雨林里,植物長得又高又綠又稠密,那里有豐富的雨水和養料,使得世界上大多數植物選擇在那里落戶。

    不過為了爭奪空間和陽光,植物除了努力往高長之外,還要互相競爭,像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往往會吸光高大樹木的養分或纏死它,而高大樹木的樹完遮天閉日,阻擋陽光射入,一些矮小的植株會因此而干枯。熱帶雨林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殘酷之地。
     在熱帶雨林中,植物之間也存在著你死我活的殘酷斗爭方式。植物學家稱之為絞殺。這些與別的植物爭生存權的絞殺植物,多為榕屬植物。它們的種子,通過鳥類或風雨的力量落到其他植物的枝干上,遇上適宜的環境條件,便會生根長大,形成氣生根,纏繞在寄主莖干上,或一直垂吊下來,扎進土壤里,與被絞殺的植物爭奪養料、水分和陽光。當氣生根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把那株處于劣勢地位的樹木包圍起來,緊箍不放,直至死亡。

    有一種叫“卡脖子無花果樹”的雨林植物,它的種子落在某些大樹的樹枝上,長長的樹根順著樹干垂落下來鉆入土中,當它的力量壯大的時候,它會將大樹纏死,只留下一個樹的空殼。
早期的歐洲植物學家和旅行家常被熱帶雨林中樹上長樹的奇異現象所困惑。從枝葉上任何細心的人都能分辨是兩種不同植物,但它們的莖稈則彼此纏雜融合在一起,或者一種植物的莖稈套包住另一種植物的莖稈。逐漸地,人們注意到,被纏繞包在內部的樹木最終將枯死,而包它的植物則將發展成大樹。人們把包纏者稱絞殺植物,而把被包纏者叫寄主植物。


    絞殺植物大多是一些被叫做榕樹的植物,它們的果實是動物的主食,它們的種子很微小。當動物把榕樹的種子攜帶到樹木的枝丫或樹皮裂隙上后,這些種子便會萌發。幼小的榕樹能產生不定根,行為就像附生植物一樣。隨著榕樹的不斷長大,它的不定根逐漸將寄主樹木包住,借助寄主樹來支撐自己軀體。當這些榕樹逐漸長成為大樹時,它們的根和莖已整個地包住寄主樹,寄主樹最終由于太負重和營養虧缺而枯死,而這些絞殺榕樹最后也變成獨立的大樹。

    在陰濕的熱帶雨林下,不時可見一些沒有葉子而形態奇異的花朵驟然由土中冒出,有的小如綠豆(無葉蘭),有的碩大無比, 直徑可達到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大花草)。這些花朵寄生在其他植物根上,平常看不見,只是開花時才冒出土壤的植物,叫根寄生植物。大花草是熱帶雨林特有的一類根寄生植物,它的花非常巨大,顏色猩紅,花瓣肉質,發出濃烈的腐臭味,猶如一堆臭肉,吸引蒼蠅為它傳粉。
植物在長期生存競爭中,逐漸形成了各式各樣的防御敵人的“武器”。

    毒素是植物最有效的防御武器。當植物被摸碰或被吃掉時,這種毒素便發揮作用了。有趣的是,植物毒素大部分集中在最易受襲擊的部位,如植物的果實和花。

    富含汁液的植物多半有毒,如箭毒木的乳汁含有強心苷,合歡含有氰化物,除蟲菊內含有除蟲菊素等。 特異氣味是植物的又一武器。藥用昆尾草和百里香的氣味,使動物聞而生厭,更引不起食欲。

還有些植物,如胡椒、芥菜和辣椒的葉子,并沒有很難聞的氣味,它們的果實和種子也無毒,但含有各種不可口的或刺激性的物質,也使動物避而遠之。

    植物對病害的抵抗力是相當強的,它們受傷后,傷口會很快愈合;侵入的微生物也會被殺死。而且整株植物外面被角質層保護著,頂盔穿甲,絕大多數病菌都不能透過這種角質層。許多植物還會產生抑制微生物生長的物質,如亞麻根分泌物中含有氰化物,燕毒葉中含有毒的糖苷。同時,當細菌侵入植物體內時,植物會產生特殊的能殺死病原微生物的物質——植物保護素。

    人們已經發現多種植物保護素,如四季豆產生的菜豆素,豌豆產生的豌豆素。 不少植物披針帶刺,保護自已。洋槐和仙人掌身上都有由葉子變態而來的葉刺,板栗的刺長在種子外面的種苞上,動物根本不敢吃。

某些植物把針和毒兩組防御武器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更有效的保護作用。螫人蕁麻就是這種植物。栓皮櫟和軟木櫟的樹皮上都有一層厚厚的木栓層,它們的葉子也是又厚又硬,害蟲極難攻入。

一些植物還會酷似另一種植物或物體而保存自已。死蕁麻的外表和螫人蕁麻相差無幾,雖無螫人的本領,但 藤本類:莖細弱不能直立,需借助吸盤、吸附根、卷須、蔓條及干莖本身的纏繞性而攀附他物向上生長之蔓性樹。如紫藤、木香、凌霄、五葉地錦、爬山虎、金銀花等。

    竹類:屬禾本科竹亞科,根據地下莖和地面生長情況又可分為三類。單軸散生型,如毛竹、紫竹、斑竹等;合軸叢生型,如鳳尾竹、佛勝竹等;復軸混生型,如茶稈竹、苦竹、箬竹等。它以假亂真的外表足以使動物或人望而生畏。
    如果讓你用某個字眼來描述植物,你肯定不會用“聰明”來形容它們。如果有人說你像植物一樣有遠見,你肯定認為是在諷刺你。但是有些科學家卻認為,植物的“智商”可能被過于低估了,它們不僅能夠計算,有遠見,而且記得曾經歷的事情。

有植物學家稱,植物能夠預測將來會出現的問題,并決定如何避免這些問題。我們知道,正在生長的植物嫩芽能夠感知周圍植被。綠葉吸收紅光而反射紅外線,植物可以識別從紅光到紅外線的光度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可以反映附近的綠色植被情況。植物可以預測這種情況將會產生的后果,認真籌劃將來最可能在哪里遇到競爭和遮擋,并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或者進攻手段。除了與其他植物“勾心斗角”外,植物和食草動物之間也存在激烈的戰爭,并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被動受害者。
與“外家”爭奪資源

在植物界,普遍存在“非親不認”的觀念。科學家發現,植物與其他不同種的植物遭遇時,相互間的競爭往往更激烈。當植物發現周圍的“鄰居”與它們沒有共同遺傳體系時,便會投入更多精力,發展壯大自己——加快促進根部生長,與“外家”的暗中爭奪地下資源。這個現象讓科學家感到好奇:這些植物是靠什么來辨認親戚的呢?

有科學家認為,每個植物家族特有的蛋白質或化學信號,可能被分泌在周圍土壤中,并被其他植物的根系發現。也就是說,植物可能有一套感知同種類植物蛋白質或化學信號的體系,如果它的根與其他植物的根系緊密地靠在一起,它就會分辨出對方是否與自己是同一種類。當然,植物的這種認親方式還需要進一步的確認。
向競爭對手“投毒”

對于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植物會使用“惡毒”的手段,將對手排擠走,甚至殺死對手。

在俄羅斯境內,有一種高大的歐洲云杉,喜暖,與其共同生活在烏拉爾地區還有另外一種云杉,叫做西伯利亞云杉,這種云杉矮小,耐寒。但是,歐洲云杉對西伯利亞云杉沒有采取包容的策略,而是悄悄奪取后者的養分,讓對手“斷炊”,這樣,千年過去后,西伯利亞云杉就被歐洲云杉趕出了自己的領地,被迫向寒冷的烏拉爾山脈高處撤退。

有的植物做事更絕,向競爭對手暗中“投毒”,非得要了對方的性命不可。在美國西南部的平原上,生長著一種山艾樹,它十分霸道,在它生長的地盤上,從不允許任何植物生存,連一根雜草也不放過。在這些地方,放眼望去,除了山艾樹和它的表親“肉葉刺莖藜”,再沒有別的植物。

植物學家研究發現,山艾樹對付競爭對手是靠分泌出一種有毒物質,給生長在它的勢力范圍之內的其他植物“投毒”,這樣就達到了獨霸一方的目的。
主動尋求“益友”

植物把根伸入地下,吸收養分和水分。為了能夠更加茁壯地成長,有些植物還會從事一些“社交活動”。如地下有許多細菌都來想占它們的便宜,但并不會給它們帶來什么好處,對于這種沒有什么用的朋友,植物就會大門緊閉,拒之于千里之外;但對于對自己發展有益的細菌朋友,它們不但會四門大開,熱情擁抱,還會主動前去巴結呢。

如豆科植物就會主動巴結對自己生長有益的根瘤菌。科學家發現,根瘤菌是生長在豆科植物根部的像瘤子一樣的菌塊,與豆科植物共生。它能吸收并固定大氣中的氮,以此給植物提供肥料,同時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自身的營養。但周圍的細菌千千萬,豆科植物又如何巴結它們呢?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根瘤菌含有一種名為“Nod因子”的信號分子,讓豆科植物非常著迷,它們的根部只要遇到這種分子,馬上會主動上前巴結,與其結為“盟友”,從而為其所用。

科學家正在研究,希望盡快讓谷類作物也能借鑒這種“巴結術”
比“鄰居”長得更快

高腳棕櫚樹的莖長在支持根上,舉出地面。當周圍植物妨礙采光和吸收養料時,它會采取非常明顯的規避行為——它向有陽光的一側長出新的支持根,陰影中的根系則漸漸凋萎,整株植物就移到了陽光充足的地帶。

植物學家發現,植物一旦“發現”附近生長著其他植物,便生長得比它們的“鄰居”更快,或者它們形成一種折中的生長模式,來對付相互沖突的各種信號。這時候,它們看上去就像聰明、復雜的決策者。

有植物學家認為,這種現象只是由遺傳密碼決定的機械反應。也有科學家認為,很多植物表現出的行為適應性,遠遠超出了反射或受遺傳密碼控制的程度。植物的根可以根據土壤中礦物質和水分的梯度分布而生長,但它們并不總是采取這種簡單模式。

科學家研究了一種名為活血丹的匍匐草本植物的“覓食”行為。如果扎根在肥沃土壤中,它們就生出更多的枝、芽和葉,也會更快地形成團狀的根,以充分吸收養分。然而,如果扎根在貧瘠土壤中,它們伸展得更快、更廣,就好像正在逃離此地一樣,同時根狀莖變細,分枝形成變少。這意味著新芽距離母體植株更遠,正在積極尋找新的肥沃土壤。實驗還表明,活血丹的同系植物可以感覺到競爭者根系的存在,即使周圍還有充足的養料,它們也會轉向其它地區發展。
“培訓”螞蟻當保鏢

螞蟻為植物趕走害蟲,植物用蜜汁作為酬謝,這是自然界常見的情景。科學家發現,這種互惠關系的實質可能并不是看起來那么簡單。他們發現,螞蟻喝下蜜汁后,會對動物蛋白產生渴望,從而變成貪婪的昆蟲獵食者。也就是說,植物“培訓”螞蟻充當自己的保鏢,而不僅僅是用報酬來“雇用”他們。

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中生活著一種仙人掌,它的蜜汁能吸引4種螞蟻。科學家在仙人掌下面放上肉和糖為誘餌,觀察螞蟻的活動,同時在附近不產生蜜汁的植物下面也放上誘餌。結果發現,仙人掌附近的螞蟻更喜歡吃肉,不管是哪一種螞蟻。

研究人員將實驗室里培養的毛蟲放在仙人掌上。結果,攻擊毛蟲最兇的螞蟻正是那些對肉表現出最強烈興趣的螞蟻。隨后,研究人員結合螞蟻的數目和攻擊毛蟲的兇猛程度,來衡量一棵植物上的螞蟻對昆蟲的威脅性。結果發現,這棵植物上的“螞蟻軍團”威力越強,植食性昆蟲就越少,植物的蜜汁使螞蟻變成了能力更強的“保鏢”。
植物的學習與記憶

有人說: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的確,每株植物都是一個個體,沒有兩粒種子會長成完全相同的植株,即使它們具有相同基因,或生長在看上去完全相同的環境里。植物能對15種以上的感官信號作出反應,比如光、化學物質、水、重力、土壤質地、損害等,并對這些信號加以綜合和比較,從而調整自己的生長狀態。

科學家發現,植物的信號系統和動物的神經系統非常相似。植物利用細胞膜之間的電壓變化把電子信號從一個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細胞,類似于我們神經中傳遞的行為電壓。正如我們有痛覺神經一樣,這些電壓可以報告植物哪個部分受到了傷害。在植物細胞內外,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有很多和人類腦細胞內外負責加工信息的物質完全相同。

植物和動物進行學習和記憶的分子基礎也是相似的。當動物受到重復威脅——例如某種使它們吃了就生病的食物或者它們不斷碰觸的電網,它們學會更迅速地避開時,電子信號的速度和強度都會在幾分鐘內提高。如果威脅一直持續,這種強化的警醒將導致基因編碼和蛋白質結構永久改變,在細胞間建立更多通道和連接。

植物如果感覺到缺水,那么,與動物類似的信號細胞會命令植物建立更多感覺渠道,關閉氣孔,并采取其他控制細胞內水分流失的措施。長期如此,植物的基因表現形式和蛋白質合成率就會改變,細胞壁變厚,葉子變小。最終,這種植物將長出更多的根,而芽和葉將減少。

植物的一生中,經常會受到動物的傷害,因為所有的動物都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植物因此采取各種辦法來進行自我保護。很多植物并不是干等著食草動物來吃它們的葉子,它們會反擊,而且用的是致命武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素食的動物又“發明”出與之對抗的武器,而那些植物又會進一步采取防御措施……于是,人們在動物和植物之間發現了極富戲劇性的一幕。

植物戰勝了動物

    1981年,一種叫舞毒蛾的森林害蟲在美國東北部的橡樹林大肆蔓延,把4平方千米的橡樹葉子啃食精光,橡樹林受到了嚴重危害。可是到了1982年,當地的舞毒蛾突然銷聲匿跡,而橡樹林則郁郁蔥蔥,生機盎然。這使森林學家們感到非常奇怪,因為舞毒蛾是一種極難撲滅的森林害蟲,大面積的蟲害更難防治,舞毒蛾怎么會自行消失的呢?通過分析橡樹葉子的化學成分,科學家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在遭到舞毒蛾咬食之前,橡樹葉子中的單寧酸并不多;但在咬食之后,葉子中的單寧酸大量增加。單寧酸跟舞毒蛾體內的蛋白質結合后,使得葉子難以消化。而吃了含有大量單寧酸的橡樹葉子,舞毒蛾自然變得食欲不振,行動呆滯,很不舒服,結果不是病死,就是被鳥類吃掉。正是依靠單寧酸這種奇妙的“武器”,橡樹林才戰勝了舞毒蛾!

    無獨有偶,在阿拉斯加也曾發生過類似的趣事。1970年,阿拉斯加原始森林中的野兔繁殖非常迅速,它們啃食植物嫩芽,破壞樹木根系,嚴重威脅森林的生存。為了保護森林,人們想方設法圍捕野兔,可是收效甚微。眼看大量森林即將遭到毀滅,就在這時,野兔突然集體生起病來,猛拉肚子,大量病死,幾個月之內,野兔的數量急劇減少,最后在森林中消失了。野兔怎么會突然消失了呢?科學家發現,森林中所有被野兔咬過的樹木,在其新長出的芽葉中都會產生一種有毒萜烯。正是這種化學物質使得野兔生病、死亡,最終離開了森林。
長頸鹿和駝刺合歡之間的拉鋸戰

   數百萬年前,由于大群的羚羊、角馬、斑馬吃光了南非草原上所有的草,忍讓的長頸鹿只好向“高層次”發展,它們長出長長的脖子,身高達到5.8米,可以吃到駝刺合歡樹冠上的葉子。駝刺合歡最初的防御措施是:在葉子間長出5厘米長像鋼針一般堅硬的刺來,這些刺實際上是變態葉。

   長頸鹿采取了兩種措施來對付那種刺。第一,長頸鹿的舌頭、喉嚨、食道和胃壁都長了厚厚的皮制“鎧甲”,就算吃下去幾千克圖釘,它們也不會受重傷。第二,長頸鹿吃葉子的時候,從不會垂直對著樹枝下嘴,而是活動下頜從側面捋著吃。這樣它們只接觸刺的側面,而不會碰到刺的尖。此外,長頸鹿的舌頭長而且窄,舌尖可以靈巧地卷住薄薄的葉子,并把刺從葉子之間挑出來。

   可是駝刺合歡又有應付的辦法:一旦一只長頸鹿開始在一棵樹上吃葉子,10分鐘之內,這棵樹就開始在它的葉子里生產一種毒素,量大時可以致動物于死命。南非動物學家烏特爾·霍文發現,這種毒素就是被化學家稱為單寧酸的鞣酸,如果動物把它隨著葉子一道吃下去,就會有越來越強烈的惡心感覺,于是就停下不吃了。只要停得及時,毒素便不會導致太糟的后果。

    當旱季到來,饑餓的大群羚羊爭先恐后啃吃駝刺合歡的葉子,然后痛苦萬狀地死去時,在草原上自由行動的長頸鹿很久以前就已想出了對策。它們在一棵駝刺合歡上啃葉子的時間從來不會超過5-10分鐘,一旦品嘗出毒素的苦味,它們就踱向下一棵樹了。然而,駝刺合歡卻采用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方法,決心毀了長頸鹿的美餐。原來,正在被長頸鹿啃吃的樹不僅放出毒素保護自己,同時還釋放出一種警告氣味,向附近的駝刺合歡發出信號:“注意!敵人來了!快救你們自己吧,現在就開始放毒!”借著風的幫助,50米內的其他樹都收到了警報,便立即開始行動——在5-10分鐘內釋放毒素。當長頸鹿走到它們那里去吃的時候,甚至1分鐘不到就得草草收場。沒吃飽的長頸鹿只好再往前走,而樹保住了它們的外衣。
    盡管駝刺合歡似有“心靈感應”的本事,可是長頸鹿也很狡猾,它一發覺嘴里的葉子開始變苦了,就不隨意去找另一棵樹,而是過著風去找一棵還沒有收到警報的樹。若是沒有風,它就會跑上至少50米,也就是跑出氣味警報的范圍以外才又開始啃葉子。

    另一種合歡對付長頸鹿則有一個絕招:它的每一根刺都從一個小紅蘿卜那么大的球體里伸出來,假花散發出的濃郁蜜香招引了螞蟻。螞蟻發現那個空球體很適合居住,于是筑巢留了下來。這樣它們就成了樹的“貼身保鏢”,能阻止各種吃葉子的動物。而長頸鹿對螞蟻的懼怕遠遠超過對刺的懼怕,避之惟恐不及。現在,這種奇特的“螞蟻合歡”在塞倫蓋蒂草原上的數量大大增加,植物就是這樣極其巧妙地保護自己不被啃得光禿禿。現在看來,大自然預先采取了措施,既不讓合歡被長頸鹿吃禿了,也不讓長頸鹿餓死,沒有一種樹木和草會被消滅光,也沒有一種動物被剝奪了生存的權利。動物和植物之間就像是訂立了一項“和平協議”。

植物對付動物的種種絕招

    合歡能做到的,別的植物其實也能做到。為什么咖啡樹的果實里含有咖啡因,茶樹葉子里含有茶堿,煙草葉里含有尼古丁曉?它們是為了讓人悠閑地享用的嗎?恐怕不是這樣。這些對我們有提神或鎮定作用的物質其實都是毒素,是真正的“殺蟲劑”,是這些植物用來殺死那些要吃它們的果實或葉子的昆蟲及其他動物的。生物學家給蝴蝶幼蟲和蚊子幼蟲施了小劑量的咖啡因,它們就不再吃東西了,像觸了電似的到處亂爬,生長也停止了。如果施用大劑量,它們會在24小時內死掉。而噴過咖啡因的番茄,也再沒有什么啃葉子的昆蟲會碰了。

    沙漠中的仙人掌,它們的葉退化成刺,渾身的刺好像一個大蔭棚,而且那些刺密密麻麻,讓人難以接近。在沙漠里綠色植物十分稀少,仙人掌如果沒有這些扎人的刺,很容易就成了沙漠中食草動物的一頓美餐。含羞草稍被觸摸,就會自然地收縮起來。科學家觀察發現,含羞草的這種特性,其實也是一種特殊的自我保護方法。含羞草的害羞特性,不僅能避開狂風暴雨的襲擊,據說還能防止動物的傷害呢。因為動物稍稍碰它一下,、它馬上就會合攏葉片,這習慣性的動作準會讓垂涎它的動物大吃一驚,繼而逃之夭夭。
   凡到我國東部和西南山區旅行考察的人,都要特別留心一種帶刺的樹木,它的樹干上、枝條上,甚至葉柄上都長滿了大大小小的棘刺。野獸不敢靠近它,鳥兒根本無法在上面立腳,因此它又有“鵲不踏”的別名。看來樹上的這些尖刺,對防止動物的不法侵害非常管用。歐洲阿爾卑斯山上的落葉松也十分有趣,幼時的嫩芽被羊吃掉后,它就在原來的地方長出一簇刺針。于是,新芽就在刺針的嚴密保護下安然成長起來,一直長到羊吃不著它時,才抽出平常的枝條。

    有的植物為了使自己免受滅頂之災,就分泌出某些化學物質來對付動物。比如昆蟲在吃了植物的莖葉以后,就會消化分解植物體內的多糖。昆蟲的胃里有糖苷酶,它能促使多糖水解而變成單糖,在昆蟲體內產生能量維持生命。有些植物根據這一情況,制造出一類帶羥基的吡咯烷化合物,其化學結構跟果糖非常相似,能成功地欺騙糖苷酶,使它把這種化合物當做果糖結合。但一結合就再也掉不下來了,這樣就破壞了糖苷酶的催化水解反應。昆蟲吃下去后,纖維素不能消化,也就不能變為單糖。結果昆蟲在吃了植物后就感覺不到甜味,因而胃口大傷,不再貪吃。植物就這樣想盡辦法來使昆蟲厭食。

    南美洲的一種野生馬鈴薯對付昆蟲更有絕招。它的葉子上長著兩種纖毛,如果蚜蟲碰彎了其中一種,它就會分泌出一種膠來把蚜蟲粘住;如果另外一種纖毛折了,則會有一種氣體散發出來。奇妙的是,這種氣體竟和蚜蟲在遭到瓢蟲、草嶺幼蟲進攻時發出的警告氣味一樣,蚜蟲就會以為是別的同類在發警報:“注意!有敵人在靠近!”于是,其他的蚜蟲趕緊逃跑,葉子得救了。在美國,如果玉米地遭到螟蛾的侵害,玉米會發出求救信號,這是一種氣味,它會引來姬蜂,而姬蜂則會殺死螟蛾。顯而易見,這種植物竟會招引自己的“侍衛’!

植物的自衛手段,有時還有很大的殺傷力。中美洲有一種博爾塞拉樹;不僅動物怕它,連人都怕它。若是羊、牛或人捋它的葉子,周圍15厘米范圍內的葉子就會向它(他)們劈頭蓋臉地澆下一種具有腐蝕性的液體,簡直是一種“液體大炮”,令動物心驚膽戰。
    非洲有一種叫馬爾臺尼亞的草,它的果實兩端像山羊角般尖銳,生滿針刺,形狀相當可怕,有人因此稱它為“惡魔角”。“惡魔角”不僅形象猙獰,而且威力無比,竟能殺死企圖吞食它們的大型野獸鹿和獅子。這種果實成熟后落入草中,當鹿來吃草時,果實就會插入鹿的鼻孔,于是鹿疼痛難忍,竟至發狂而死。“惡魔角”有時長在獅子出沒的地方,獅子活動時會被它蜇痛。當獅子發怒一口把它吞下時,“惡魔角”上的尖刺就會像鐵錨一樣牢牢定格在獅子的食道里。威風凜凜的獅子此時什么東西也不好吃了,只等著活活餓死。“惡魔角”如此厲害,其實只是為了防止自己的果實被動物糟蹋,保證馬爾臺尼亞草可以傳宗接代。

植物究竟能不能自衛

    眾所周知,動物在受到攻擊時會進行自衛。那么,植物在受到昆蟲和野獸侵襲時能不能進行自衛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英國植物學家厄金·豪克伊亞對白樺樹林進行了大量觀察研究。他發現,白樺樹在被昆蟲咬傷后,樹葉中所含的酚會增加,這樣樹葉對昆蟲的營養價值就降低了。通常酚類在葉子遭到昆蟲咬食后的幾小時至幾天內生成,它能抑制昆蟲的進攻。不過這種酚的形成是暫時的,一旦昆蟲的威脅解除,葉子中的酚也會減少。如果白樺樹經常受到昆蟲侵襲,樹葉中就會產生一種長期抵抗昆蟲的化學物質。有的科學家在楓樹、柳樹等植物葉子中,也發現了樹內醛、樹脂等抵抗害蟲的化學物質。

   一些植物學家據此相信,植物是有自衛能力的,它們在遭到昆蟲或其他動物侵害時,能像動物一樣迅速作出自衛反應——通過體內的化學變化產生出抵抗害蟲的物質。但是,也有一些植物學家不同意植物能夠自衛的說法,認為自衛是有目的的反應,植物沒有神經系統,沒有意識,怎么能進行自衛呢?盡管人們發現了一些能產生抵抗物質的植物,但是種類并不多,還有許多植物并不表現出所謂的“自衛”能力。人們困惑不解的是,植物既無感覺神經又無意識,它們是怎么感知昆蟲的侵襲,又是如何調整體內化學反應去合成一些使害蟲望而生畏的化學物質?它們又是怎樣散發和接受化學“警報”,協調集體抵抗動物的行為的?現在看來,只有弄清楚這些植物的生理學機理,才能最終解開植物和動物之間的“戰爭”之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5、潛意識是真實存在的嗎?(四)
動植物的“戰爭”趣聞
長頸鹿與合歡樹的共同進化
植物為了保護自己也會用上“36計”,
金合歡樹 圖片 百科
如果地球上只剩兔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县| 廉江市| 临猗县| 大庆市| 西丰县| 平度市| 滨州市| 潞西市| 会同县| 交口县| 洞口县| 门源| 朝阳区| 安仁县| 乌拉特后旗| 凌海市| 汕头市| 基隆市| 长春市| 邵阳县| 龙山县| 遂溪县| 安阳市| 水城县| 玉龙| 伊通| 武强县| 凌海市| 和平区| 龙井市| 平原县| 新蔡县| 桂林市| 望江县| 九江市| 赣州市| 莱芜市| 宜城市| 东辽县| 吉隆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