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家務 家長是否該給報酬?
近日,湖北省的一項調查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小學生通過做家務得到零花錢。家長掏腰包獎勵孩子的勞動行為,這種現象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見,但這是不是一個好的辦法?家長該如何激勵孩子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媛媛讀小學四年級,前兩天她新買了一個很漂亮的鉛筆袋,當然價錢也很貴,這已是本學期她買的第三個鉛筆袋了。同班的萱萱非常羨慕媛媛具有想買什么就買什么的經濟實力。可媛媛說:“我的零花錢是靠做家務掙來的,比如每天倒垃圾一次,媽媽就給我五毛錢。”
受此啟發,萱萱回家主動向媽媽要求承包家里每天晚上洗碗的活兒,條件是一次五毛錢。聽到女兒的提議,正在廚房里忙碌著的媽媽并沒有反對,隨口問了一句:“除了刷碗,還干別的嗎?”“只要是我能干的,都行。”萱萱答應得非常爽快。“那你現在幫媽媽把這兩雙拖鞋刷了,我就給你5毛錢。”于是,只花了十多分鐘,萱萱靠著自己的雙手賺到了“第一桶金”——0.5元。拿著幾次做家務賺來的錢,不到兩個星期,萱萱也買了一個和媛媛一模一樣的鉛筆袋。
近日,湖北省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小學生通過做家務來賺取零用錢,家長也樂意把零用錢與家務“掛鉤”,每項家務活兒明碼標價,有意識地讓孩子們認識到勞動才能有收獲。
然而,這一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是否真的有益?家長們持有不同的看法——
正方:在合理范圍內賺取報酬
從兒子上小學四年級起,吳女士就讓兒子做些掃地、擦桌子之類力所能及的簡單家務。起初,兒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為了讓孩子能堅持下去,吳女士列出了詳細的家務活兒“價目表”,掃地五毛、擦地一元、洗碗一元、倒垃圾五毛……并允許他自由支配勞動所得。一個月下來,吳女士的兒子居然攢了30多塊錢,從此,他對做家務越發地上心了、喜歡了,也開始理解父母的辛苦,更加體貼爸爸媽媽了。吳女士認為,反正要給孩子零花錢,不如借此機會讓孩子自己付出勞動,體驗一下賺錢的辛苦。
“我給女兒的有償家務是有條件的,當她需要買一些額外的學習用品,平時零花錢的積蓄又不夠時,我會同意她通過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來賺取這些費用,而且這些活兒是她必須做的擦桌子、倒垃圾以外的工作。”高先生說。
家長黃先生也有同感,他覺得,讓孩子通過家務勞動在合理范圍內賺取報酬,是讓孩子從小更加深刻體會到“勞動”的概念,心安理得地享受靠正當勞動獲得金錢的快樂,從小養成權利與義務意識,對孩子成長及整個社會都是有益的。而且,通過做家務的過程,孩子也能體會賺錢的艱辛,花起零用錢來不會大手大腳,有償家務有助于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避免孩子日后對金錢過分崇拜或輕視,可以終生受益。
也有的家長提出,把家務活兒分成兩類:一類是孩子應當做的,比如大年齡的孩子洗自己的衣服,收拾自己的房間,這些是他們應當做的,不應該有任何報酬可言。一類是孩子額外多做的,比如一個星期打掃一次家里的衛生,這相對平時的自己的內務而言,難度要大一些、范圍廣一些,需要孩子付出一定量的勞動,家長可以考慮給予適當的報酬。
反方:讓孩子學會擔當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與支持有償家務的家長相比,持不贊同態度的家長更多。
王女士女兒今年10歲,被問及“平時是否會讓孩子做家務”時,她表示,會讓女兒參與一些家務事,比如倒垃圾、洗衣服、刷鞋、整理自己的房間等,但是沒有用錢作為激勵,主要是口頭表揚,以避免金錢掛帥。王女士說:“孩子是家庭的一員,家長應該培育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讓他們明白自己對家庭有應盡的義務,子女為家長分擔責任是理所當然的。有償家務將孩子的勞動和零花錢掛上鉤,會在孩子潛意識里留下‘零花錢=家務活’的觀念,讓孩子覺得‘家務’與己無關。我平時會鼓勵孩子多做家務事,我覺得這是必需的,不能用金錢作為激勵。”
家長張先生是有償家務的反對者,他從不把家務活兒和物質聯系起來,對兒子的要求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兒子的房間由他自己整理、周末給家里拖地、洗碗。他說:“一個家庭,由各個家庭成員組成,每個成員都有義務為家做出貢獻。家里的事情理所當然由全家人共同來做,孩子也不例外,應該在學習之余幫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適當承擔點家務既是對孩子的鍛煉,使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也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一舉兩得。家長應該讓孩子看到,父母為孩子做了很多事情都是不計報酬的,孩子做一些家務也是對父母的尊重與認可。”
源于教育缺失
對于有償家務,一些教育專家認為,孩子做家務“收費”,無異于把錢當誘餌,這會讓小孩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價值交換!這會使孩子把做家務的行為變成一種交易行為,家長和孩子間形成交易關系,家務勞動被商品化,金錢成為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驅動力,長此以往,孩子會產生一種依賴感,會有做任何事情都要報酬的想法,同時還有可能會使親情越來越淡,容易誘發和助長孩子的“金錢萬能”意識,人際關系也可能受到影響,孩子的愛心、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會變得更自私,這是非常可怕的。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記者以為,獨生子女更需要獨立,更需具備責任感。家長要引導孩子感受勞動的快樂、體貼父母、分擔父母的辛勞,要讓孩子知道,學會做家務是一種起碼的生存技能,與孩子交流時多談一些金錢以外的人生體驗。讓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中的一員、社會的一員,人在家里或在社會上都有一份責任,需要盡義務,需要互助。做家務和學習,和愛父母是同等重要的,這是人生必備的東西,必備的東西是不能談價錢的。當然,父母可以給予孩子獎勵,但最好把物質獎勵轉化為精神獎勵,比如選擇帶孩子去看電影、買本好書、陪孩子參觀博物館,或者和孩子一起玩游戲、講故事,等等,這些都比單純的物質獎勵、金錢補償更有價值。
智樂園教育網轉載 點擊進入智樂園小學家庭教育閱讀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