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稱于海內外,佛教天臺宗的發祥地,道教南宗的祖庭。活佛濟公的故里,五百羅漢的總道場,這里是徐霞客游記的開篇地,詩僧寒山子的隱居地。“唐詩之路”的精華所在。歷史,賦予此地那么多值得稱傲的名號,它卻依然沉穩低調,沒有一絲俗世的鉛華之氣。這,就是浙江臺州天臺山。
天臺山,位于浙江省天臺縣城北,西南連接仙霞嶺,東北遙系舟山群島。徐霞客在游天臺山日記中寫道:“山峻路滑,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令人攀歷忘苦”。一個山峻而讓旅人忘苦的地方,絕對有上佳的秀色作為回報。而我,今天就沿著古人的足跡一路“濟情山水,驗遇天臺”。
瓊臺仙谷,一人的詩意江湖
瓊臺仙谷美景為天臺山之首,有小黃山之稱。層巒疊嶂,深壑飛瀑。游覽其間,一種幽深的古意不斷來襲。歷代文人雅士就在這里留下抒情得墨寶和詩文,它是徐霞客得首游記,它是李白豪俠的詩篇:“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我欲天臺,邀你涼夏。
自天臺山游客中心坐車上山。過了水電站后,潭邊一峰拔地而起,迥然卓立,即為瓊臺峰。迎面峭崖壁立、奇峰插天,“瓊臺仙谷”四個摩崖大字,雋永灑脫。我站在雕刻著瓊臺仙谷的崖邊,望著漫天的云朵自天際而來,溪流匯聚處,雙曲薄拱壩,形成了一個九峰環抱、翠壁倒影、碧波澄澈的八仙湖。流水遇廊橋阻隔,瞬間碧水化為絲絲白線,怒嘯而鳴,粉身碎骨亦不屑,撞山如雷,奔涌而去。水霧騰空,揚起陣陣彩虹細雨。
此時的我不是當年的徐霞客,那時候山是這座山,世界卻不是這個世界,那時山險路長,深谷荒寂,桐柏宮尚在不遠處。而今靈溪在谷口化成了一湖翠黛,淺顯處卵石粒粒可見,水深處黛碧渲染成畫。瓊臺挽青峰秀清影,仙谷撩白云濯麗姿,兩岸翠峰連綿,峭崖嶙峋,青峰聳入云天,高處石平如臺,流云從山石間飛起,溪瀑自云頂處落來。仿佛置身仙境,蕩滌了一切塵凡俗慮。八仙湖山靜水靜心靜,清氣爽,如醉如癡。難怪詩仙李白直呼:“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
一路前行,沿著溪水棧道北進,兩旁山壁對峙,山勢崢嶸峻峭,奇峰紛呈,怪石錯列,且愈入愈奇。過八仙平臺后有“懸空廊”。飛檐屋蓋如浮云飄依,仙巖壁上一古銅幣狀摩崖,中間是銅幣的方“口”形,四周配以“隹、五、矢、”,均依方“口”,成“唯吾知足”四字。禪意哲理,人生韻味,于妙處感悟,心境豁然。
出“懸空廊”,山澗間巨石錯落,方正有型。峽谷清流上一古色古香拱橋如虹、古樸滄桑,名為“望仙橋”。站在橋上,即刻有了行走江湖的詩意感,想那手持佩劍,凌空微步,搖曳著霓裳飄帶,浩歌望嵩岳,意氣還相傾......
緩步來到“悟真臺”,百丈靈溪與蓮花溪如兩條銀龍在此交匯。峽谷峭壁間,水花噴濺,激湍追逐,似高山知音、流水鳴琴。小憩臺上,品味紫陽真人“悟真”境界,觀瞻“秀谷隱仙”百態圖卷、水幽風起,氣爽神清的我身安瓊臺之上,澹然天地之間。
人隨澗行.兩旁山皆石骨,攢簇擁巒夾翠,涉目成賞,一路峭壁巉崖,草木盤垂其上,野花映蔭溪色,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依次有“碧玉連環”、碧玉苑,有金庭洞、鎖龍洞、百丈龍潭大瀑布。澗窮路絕,一瀑從山坳瀉下,勢甚縱橫。瀑瀉龍潭,一碧如黛,波蕩崖滑,令我心驚魄動。瀑布如滾滾蛟龍于百丈懸崖中奪路而飛,貫雷震耳,煙霧漫空。
繼續登峰,險要地帶,手足并行,達到峰頂,在山頂之巔.下視峭削環轉,一如桃源,頓時心旌神搖,瓊臺仙谷,所到之處,山河入筆,天下歸紙,好一派大情大義大詩情,大美大真大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