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周敦頤在中國理學史上的地位,陳來先生在《宋明理學》一書中稱:“由于理學的創立者程顥、程頤曾向他問學,故周敦頤被后來學者視為道學開山之祖,在《宋史·道學傳》被列為道學之首。”在這里,陳來先生首先點明了理學的創立者是二程,因為二程曾跟周敦頤學習,所以周才被后來的學者認定為道學的開山之祖,而道學即理學。
《濂溪周元公全集》十三卷,明弘治周木刊本,周敦頤像
但陳來先生又在引言中稱:“宋明理學,有人又稱為宋明道學。其實,道學之名雖早出于理學之名,但道學的范圍比理學要相對來得小。北宋的理學當時即稱為道學,而南宋時理學的分化,使得道學之稱只適用于南宋理學中的一派。”由以上這段話可見,陳來先生并未認定周敦頤就是道學的開山之祖。而《宋明理學》一書,其第一章的題目是“宋明理學的先驅”,第二章則為“北宋理學的建立與發展”,此章的第一節所講就是周敦頤,這似乎又是將周敦頤排在了北宋理學的首位,而這種排法恰好與《宋史·道學傳》相符合。
《濂溪周元公年表》明弘治周木刊本
湯一介、李中華主編的《中國儒學史》宋元卷的第五章題目是“周敦頤的儒學思想”,此文談到周敦頤的地位時稱:“周敦頤的著作在當時影響并不大,未能廣傳。到了南宋,道學興盛,周敦頤被尊為‘道學宗主’,他的著作受到普遍重視。”那么是誰把周敦頤尊為道學宗主的呢?該書中又稱:“自朱熹首定周敦頤為道學宗師以后,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大都響應和遵從了這一說法。也就是說,以周敦頤為理學(即朱熹所謂道學)開山,在理學范圍內是邏輯上一致的,因而是可以說得通的。”但是,本書中又談到了關于周敦頤的兩個爭論:“一是周敦頤是否理學開山,一是《太極圖》及圖說是否周敦頤自作。歸結起來,《太極圖》問題是全部爭議的焦點。”看來,周敦頤是否能成為名副其實的道學宗主還是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來由,則是周敦頤主要的代表作《太極圖》的發明權問題,因此,要確立他是否為理學開山的地位,就要從《太極圖》的來源聊起。
《濂溪周元公全集》十三卷,明弘治周木刊本,卷首刻《太極圖》
周敦頤在15歲時,父親周輔成去世,他的舅舅鄭向將周敦頤的母親,也就是自己的妹妹接回了開封。當時鄭向在朝中任職,后來他又被外派為杭州知府。周敦頤20歲時,舅舅去世,次年母親也去世了。周敦頤把母親葬在了丹徒,并在鎮江鶴林寺內讀書守喪。
《性理論》一卷,清咸豐二年木活字本 ,卷首為《太極圖說》
這段守喪經歷對周敦頤極其重要,因為鶴林寺有位法名壽涯的和尚,有人說周敦頤的《太極圖》就是由壽涯所傳。這樣的說法就等于否定了周敦頤是《太極圖》的發明人,但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于是關于周敦頤是否為《太極圖》的發明人,后世有著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大約可分為了三派:一為肯定派,二為否定派,三為折中派。
周敦頤所繪《太極圖》
對于這三派,梁紹輝在《周敦頤評傳》一書中,將其總結為:“一是因襲說,二是自創說,三是加工改造說。因襲說認為《太極圖》完全出自陳摶的《先天圖》,朱震首倡其說。自創說認為《太極圖》是周敦頤一手自創,并無師承,朱熹首倡其說。加工改造說則認為周敦頤的《太極圖》并非自創,是有淵源的;亦非因襲,是通過改造和加工的,黃宗炎、毛奇齡力主其說。”看來這件事很復雜,但還是需要做一番辨析,因為這關涉到了周敦頤是否能夠成為道學宗主的問題。
窗外的路標
我們先聊一下朱震的說法,朱在《漢上易解》中說過這樣一段話:“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
朱震在這里敘述了《先天圖》的來由,他說《先天圖》首先是由陳摶傳給了種放,種放又傳給穆修,穆修傳給李之才,而李之才又傳給了邵雍。朱震這段話講到這里又做了個轉折,因為他又接著敘述種放把《河圖》《洛書》傳給了李溉,而李溉又經過三傳,到了劉牧手中。講到這里,朱震又做了個轉折:原本前面提到的種放傳《先天圖》于穆修,而此處朱震又接著說穆修把《太極圖》又傳給了周敦頤,之后周又傳給了二程。
找到了地方
如此論起來,陳摶所發明的《先天圖》到了穆修手里變為了兩圖,穆修把《先天圖》傳給了李之才,而李又將其傳給了邵雍,同時穆修又把《太極圖》傳給了周敦頤。看來無論是《先天圖》還是《太極圖》,其重要的傳承人是穆修。
那穆修是否真的傳圖給周敦頤了呢?這要從穆修的生平聊起。按照《宋史·文苑傳》的記載,穆修在“明道中卒”,而“明道”是仁宗趙禎的年號,這個年號存在的時間大約不到兩年,那時周敦頤年僅十六歲左右,剛剛跟著母親來到了開封,這樣小小的年紀,穆修把如此重要的秘笈傳給他,似乎概率不高。
新做的石牌坊
《東軒筆錄》中也記錄了一位名叫穆修的人,這位穆修性格很囂張,他在任海州參軍時,因跟通判搞不好關系而被貶往他處,這個人很怪異:“晚年得《柳宗元集》,募工鏤板,印數百部,攜入京相國寺,設肆鬻之。”看來,穆修想從事出版業來掙碗飯吃。他的書刻得怎么樣,沒有資料記載,但事實證明他不是經商的材料,因為他在賣書的過程中,不允許他人翻看,如果別人翻書不買,他又會惡言相向,于是乎,他刻的這部書按照《曲洧舊聞》上的說法——“終年不售一部”。這樣的一個人似乎不太可能藏《太極圖》這么重要的秘笈,所以,這位穆修傳《太極圖》給周敦頤,想來也沒太大可能。既然穆修沒有傳《太極圖》給周敦頤,這《太極圖》又是從哪兒來的呢?按照朱熹的說法,他認為《太極圖》就是周敦頤所發明者,朱熹說:“以先生之學之妙,不出此圖,以為得之于人,則決非種、穆所及。”
墓園入口處
朱熹認為周敦頤的學問很高妙,用不著從別人那傳承過來,更何況,他認為無論是種放和穆修,學問都比不上周敦頤,周怎么可能跟他們學習。朱熹的這個說法更像是一種推論,可是隨著朱熹看到了更多的史料,漸漸對自己的這個判斷沒有了底氣。《宋元學案》卷十二錄有劉靜修的考證:“朱子見潘志,知圖為周子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也,于乾道已丑,已敘于《通書》之后矣。后八年,記書堂則亦曰‘不由師傳,黙契道體,實天之所畀也’。又十年,因見張詠事,有陰陽之語,與《圖說》意頗合,以詠學于希夷者也,故謂‘是說之傳,固有端緒。至于先生,然后得之于心,無所不貫,于是始為此圖,以發其秘爾’。又八年,而為《圖》《書》注釋,則復云‘莫或知其師傳之所自’。蓋前之為說者,乃復疑而未定矣。”
看來朱子最初認定周敦頤就是《太極圖》的發明人。然而朱子在八年之后又修訂了自己的這個判斷。他仍然說《太極圖》不是有人傳給了周敦頤,雖然前人也有類似的圖,但是周的圖只是與之暗合。此后又過了十年,朱子又看到了新的證據,他又改口說:看來這個圖前人也有過草創和發端,但那些草創的人并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而是到了周敦頤這里,才將《太極圖》完善了起來。此后又過了八年,朱熹又稱不知是什么人把圖傳給了周敦頤。雖然朱子沒有明確講出《太極圖》的發明權不是周敦頤,但也算婉轉地承認了周所繪制的《太極圖》是有所傳授。
墓園的右側
對于《太極圖》的來由,黃宗炎則認為,周敦頤是根據河上公所發明的《太極圖》改造而來的。《宋元學案》卷十二中載有黃宗炎的這段論述:“周子《太極圖》,創自河上公,乃方士修煉之術也,實與老、莊之長生久視,又屬旁門。老、莊以虛無為宗,無事為用。方士以逆成丹,多所造作,去致虛靜篤遠矣。周子更為《太極圖》,窮其本而反于老、莊,可謂拾瓦礫而得精蘊。但綴《說》于《圖》,而又冒為《易》之太極,則不侔矣。”
在這里,黃宗炎明確點出《太極圖》的發明人是河上公,但他認為河上公不屬于儒學,而是老莊之流的旁門左道,周敦頤將《太極圖》進行改造,成為了儒家學說,黃認為這正是周敦頤的一大貢獻。但黃又認為周敦頤在《太極圖說》前面放上這個《太極圖》,是周敦頤想以此來冒充《易經》上所說的太極,所以他認為周敦頤的這個做法不好。
左側對稱還有一個小亭
其實早在宋代的乾道五年,朱熹在編《太極通書》時,就將附在《通書》后面的《太極圖》從《通書》中單獨分了出來。到了淳熙六年,朱熹又把《太極圖》中的圖和文分開,形成了《太極圖》和《太極圖說》。淳熙十四年,朱熹又為該書作注,當時的陸九韶就為此事寫信給朱熹,稱:“《太極圖說》與《通書》不類,疑非周子所為。不然,或是其學未成時所作。不然,則或是傳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