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煎過中藥,但是真正掌握煎藥要領的人卻不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有人說煎中藥的時間越長越好。
有人把買來的中藥一股腦兒全倒入鍋中,根本不考慮處方上寫的哪味藥先煎、哪味藥后下;還有些人把中藥直接倒入沸水中煎煮。
其實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那么應該怎樣煎煮中藥呢?
1.要選擇合適的器具
煎中藥時最好用砂鍋或砂罐煎。
砂鍋、砂罐的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中藥里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而且它們受熱均勻,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但若沒有砂鍋,也可以用白糖瓷器皿或不銹鋼鍋,銅鍋來代替。(制作養生膏方都是優選銅鍋)
煎藥最忌使用鋁、鐵等易腐蝕器皿的金屬器皿。(普通高壓鍋一般都是鋁合金做的、鐵鍋等)
這些金屬易與中藥發生化學反應,可降低藥效甚至產生毒不良反應。
2.要控制好水量煎中藥
若加水過量會使藥液過多、藥汁的濃度過低,而影響療效;
若加水太少,則不僅藥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還很容易煎焦。
正確的加水量應該是在輕輕按住中藥時,讓水面高過藥物兩厘米左右。水量的多少還要根據藥物的性能、吸水量以及煎藥時間的長短適當增減。
3.浸泡
要先用水泡煎藥前應先用冷水浸泡中藥一段時間,使其變軟,然后再煎煮。(有些朋友回去把中藥去洗洗,覺得中藥臟,大可不必擔心,中藥飲片已經經過清洗和炮制,且沖洗過后會將一部水溶有效成分沖走,建議不要沖洗)
這樣隨著水溫的逐漸增高,藥物的有效成分更容易被煎出。
以植物的花、葉、莖為主要成分的藥物可浸泡20分鐘左右;
以植物的根、種子、果實等為主的藥物可浸泡30~60分鐘。
治療外感的祛邪藥物,其浸泡的時間宜稍短些,治療內傷的滋補類中藥,其浸泡的時間可稍長些。
4.火候
要掌握好火候煎藥的用火一般分為武火(即大火)和文火(即小火)兩種。
煎藥時要根據中藥的性質與治療的需要,選擇武火急煎或文火緩煎。
需要煎煮較短時間的中藥,宜用武火急煎;
需要煎煮較長時間的中藥,則宜用文火緩煎。
用武火煎藥時,水分蒸發快,藥液容易外溢。所以煎中藥多數都采用先武后文的方法來煎,即先用武火急煎,待煎沸后改用文火緩煎。要控制好煎藥的時間煎藥時間的長短應根據用藥人的病情和藥性來確定。
5.煎藥時間
可分三種:
1.輕辛發散類中藥大多為治療外感疾病的發汗解表藥,多由花、葉、全草等組成。其藥性輕揚發散、味芳香,含有較多揮發油。所以煎藥時間要短些。頭一次煎這樣的藥,要求在將藥煎沸后再煎煮10分鐘左右;第二次煎這樣的藥,要在煎沸后再煎5分鐘左右。
2.滋補調理類中藥大多為調補人體氣血和陰陽平衡的,含有大量營養物質。這類藥物在頭一次煎時,要在煎沸后再煎30~60分鐘;第二次煎時,要在煎沸后再煎20~30分鐘。
3.其他藥物頭一次煎時,一般可在煎沸后再煎15~20分鐘;第二次煎時,要在煎沸后再煎10~15分鐘左右。煎制中藥時若醫師有其他的特殊要求和特殊的處理方式,則都應按照醫師的要求去做。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煎藥方法才能使中藥發揮出更好的療效。
6.煎藥特殊規則
中藥配好出來常會發現有先煎、后下、沖服、另煎、等小包。
先煎:指入湯劑 的一些藥物需在未入其他藥時,先行煎煮。如有些礦石、貝殼類藥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易打碎先煎,即煎煮 30分鐘后,再將其他藥物傾入同煎。如 生石膏 、生牡蠣 等。對某些有毒藥物,為降低毒性,亦應先煎或久煎。如附子 、烏頭、黑丑等。
后下: 在其它藥煎煮以后,?;鹎暗?~10分鐘時再將其納入,煎沸5~10分鐘即可
如花、葉類以及一些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份多的藥材(如 薄荷 、 香薷 等)久煮會致香氣揮發,藥性損失,故宜后下,部分根莖類有效成份煎煮時中藥成份對熱不穩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應后下。如大黃、番瀉葉等,入藥宜后下。
另煎: 適用于貴重藥材,以免與其他藥材同煎其有效成分被吸附而造成浪費。如人參、西洋參、鹿茸、藏紅花
沖服: 某些貴重的藥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藥物,如人參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將藥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