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涌現了一種批量化的行為,我們謂之曰“能裝”。
裝,決不是個褒義詞,而是略帶鄙視的負面形容。
如果單就表面而言,裝,怎么了?一個人難道就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模仿、習得、追隨一種更高級的生活方式、一種更文明的言談舉止、一種他自己中意的圈子的屬性標識?他就要用專用杯子喝咖啡,只吃蛋清不吃蛋黃,在健身房練出鼓起肌肉疙瘩的臂膀,談到興趣愛好,讀書旅游是必選項。
或者有很多人迫于情形,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都有過裝的時候。
但裝,確是一種讓人不舒服的表現、尚嫌生硬的技巧。
一方面,裝有冒充的意思;另一方面,裝有掩飾的功能。翻譯過來就是掩飾自己的不足,夸大自己的優越,冒充自己想成為的某類人。它讓察覺的人感覺不爽,是因為它太刻意也太強調了,已經改變了模仿、學習的性質,模仿和學習保留了自我這個主體,而裝,會讓人找不到他的自我,他把自我壓到了最低,令他的自我不是在努力之后習得他所向往的方式和品質,和優越的東西融合為一體,而是撕裂了自我和形象。
裝,寓意著一個人的真我和表現的我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我們有時候會覺得老老實實說自己最喜歡吃的是疙瘩湯、酸辣土豆絲的人,比一個在一桌子豐盛的飯菜中挑挑揀揀、尖著嘴兒說我只喜歡吃生魚片的人更可愛、更有魅力,因為前者秉持了從小吃著饅頭咸菜長大的本色,而后者給人一種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誤解。
也許裝,對本人來說,除了一些現實的利益,還有一種心理上的滿足。但對周圍的人來說,裝,是交往上的屏障。你無法和一個很裝的人產生深層的感情連結,因為他已經把能產生感情的自我埋在了別人觸摸不著的深處;而在他的自我和表現之間,是虛的,缺乏力量的。
我們和人交往,大都希望對方有溫暖的個性化感情。而裝,是一種試圖通過機械的遵從某種形式,將自己快速類別化,而在這種類別化中抹去的恰是他的個性、他的多樣性感受和他對他人的區別性的感受的反饋。
裝,本身有多種原因,也是有情可原,也許人人都有在某種情況下裝的可能,但是自我完善大概也沒有捷徑可走,靠裝,只能維持一個虛假的表面,有可能拉遠和他人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