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來還債了。許諾已久的上海風水大局分析,終于是下定決心來講了。
最初很多朋友是因為魔都三大高樓的風水格局而關注我的,之后又講過環貿商場、靜安寺,但這些風水局都是一時一地之勢,就算三大高樓,也只是在陸家嘴地區做局,最多輻射到浦東新區的部分而已,相對于面積達到6300多平方公里的整個上海來說,卻是小之又小的。
但上海作為曾經的遠東第一大城市、中國現今四個超一線城市之一,其原始的風水構成、后世的人為調整,都有著值得一說的地方,甚至也可以作為一些風水學說的參考例證,因此還是給大家切實剖析一下。
另外,熟悉我的朋友都應該有預感,每當我一臉嚴肅地講要“認真分析”(堪比琦玉老師的“認真毆打”……),就肯定會有很多拓展的東西,所以這次我們雖然講的是上海,但也有很多附加的風水知識,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一看~
好了,我們開始進入魔都的大格局!
———春申君都沒想到的分割線———
一
來龍去脈
講一個商場、一家住宅,我們在城市內部的話,基本上都不會講到龍脈,但一旦把尺度拉大到一座城市和周邊地區的話,就必然要從龍脈開始講了。
但所謂的【龍脈】,這是一個復合詞,龍,是指山脈,脈,是指水脈。在中國原教旨主義的風水學說中,山脈昂起,曲折蜿蜒,綿延萬里,宛若巨龍橫亙于大地之上,故而喻之為龍;而江河溪流,行經各地,潺潺而動,百世不絕,既有煙波浩渺的長江黃河,又有細枝末梢的小河小溪,好似人體血脈,故稱之為脈。
從陰陽理論來說,山脈高聳而雄壯,為陽,水流柔弱而清冽,為陰;但同時又有說,動者為陽,靜者為陰,所以山脈反而成了陰、水流成了陽。所以山與水,都是有著陰和陽的一體兩面,兩者相互結合才形成太極,這才是我們風水中所謂【大太極】的根本由來。
不過后來在風水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有些方面有所缺失,或是有信息傳承上的錯漏,導致逐漸將龍和脈詞義合并,成為專指山脈的了。雖然意思上產生了偏差,但因為自明清以來,市面上的風水師多以龍脈稱山,變成了一種約定俗成,所以也很難去糾正了。
至于電影小說里把龍脈關系到一個王朝的命數,這就更加扯淡了。因為龍脈是山川地理的比喻稱呼,各個地方只要有山有水,都能找出龍脈來,所以龍脈并不是哪家王朝獨占的,不能看到有個龍字,就認為是跟王朝、皇室有關(因此所謂“破壞大清龍脈”之類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哈)。
不過龍脈這個詞流傳廣了,也影響到其他方方面面,比如成語中的【來龍去脈】就是這么來的。這個詞在風水技術中的原意是要明白一地山脈是從哪方而來,而水流又是往何處而去,這樣才能辨別此地風水是吉是兇。
二
華夏祖龍
但是,我們為什么要明白山龍是從哪里來的呢?
這是因為在風水學說中認為,某地的山,都是從另一更大、更老的山上分支出來的,即某處之山有所謂的“父山”,而父山又有父山,即為祖山,祖山之上還有曾祖山、高祖山,一路可以追溯上去。而通常只要明確了祖山、父山這兩代,就能確定所來之氣是否是吉利的,能不能加以利用。
但這種追溯法,導致必然會有一個祖宗出現。那就是昆侖山,風水之中的【萬山之祖】、【龍脈之源】。
傳說中,由昆侖山發源,華夏龍脈分為三條:
一是北龍脈,北龍脈走祁連山、陰山、太行山一線,過北京后分為兩支向北,一是大興安嶺,一是長白山,再入朝鮮、余脈入日本。
二是中龍脈,從昆侖山連秦嶺,過六盤山、接大別山,然后一路連泰山,入山東,直到渤海。
第三是南龍脈,從昆侖山接巴顏喀拉山,下連橫斷山,穿云貴的烏蒙山,再接武陵山、廬山、黃山、天目山,一路入江浙,在上海止。又在浙江分出一脈往南接武夷山、南嶺。
——這是在風水界幾乎是公認的【華夏三大龍脈】。
傳說中的三大龍脈圖
但是,從地質學上來說,并不是這樣了。根據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的論述,中國橫向的三大構造帶,倒是和三大龍脈有所吻合:
一是天山、陰山一線,二是昆侖山、秦嶺一線,三是南嶺一線。
但是在江浙一帶的山脈、福建的武夷山、長白山、太行山、云貴地區的部分山脈等等,這些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都是在【燕山運動】中形成的【新華夏構造體系】,是太平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呂宋、巴拉望、加里曼丹等地,都是這場構造運動中所造就的。
東亞大陸主要構造體系
所以,在中國大部分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都并不是發源自昆侖山,其形成時間、形成方式、山脈特點,都有很大的區別。
因此或許可以有一天可以改進一下龍脈理論,我們國家應該有兩條【祖龍】,一是昆侖山一系,二是燕山一系。而這兩條祖龍也有相互交界的地方,比如秦嶺,就將燕山運動中隆起的部分阻隔,形成分段間隔的山脈。而昆侖山北龍一脈在經過燕山的時候,就沉入新華夏體系之下了,所以北京、河北等地的龍脈應該是燕山一系。
不過我覺得這有一定難度,畢竟如今的風水界把昆侖山不但捧成中華龍脈之祖,甚至都說世界龍脈都從昆侖山發源了,我能說啥好呢?玄幻小說看多了,可能就會有這種大中華沙文主義吧。
但對于龍脈的認知也不能怪我們的祖師爺們,他們在當初那樣的條件下能分辨出三大構造帶(龍脈)已經極其厲害了好嗎!可我們不能躺在過去的成就上不思進取啊,學術理論總是在不斷豐富中的,或許引進新的思想和體系會能更好地明白兩大體系龍脈的區別,也能更好地推進我們的理論。
三
滄海桑田
終于講到上海了。
上海位于東海之濱,原本說經過上海的龍脈是昆侖山南龍一脈,由天目山分出,在上海吳淞口止。但事實上,上海附近是沒有什么有模有樣的山脈的。整個江浙一帶都是屬于【東南丘陵】地帶,僅靠近長江這部分,則是其中的【江南丘陵】。
所謂的丘陵,就是小土坡唄,都算不上【山】。上海市區所轄范圍內,僅在西南方的松江區里,有幾座冒頭的山丘。曾經佘山和天馬山爭奪過上海第一高峰的位置,不過再咋爭,最高也就海拔一百米左右,還是個土坡罷了。(同樣是江南丘陵,看看人家廬山、衡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三清山、龍虎山……哭暈在廁所啊!)
并且如之前所述,上海旁邊的江南丘陵,大多都是東北西南的走向,是十分清晰的燕山運動中所隆起的新華夏構造體系,所以從龍脈論的話,要歸類在燕山一系的龍脈體系中了。
江南丘陵
而且真要說龍脈是在吳淞口止住的話,恐怕也不太可能——因為在很久之前,吳淞口根本都還是在海里呢。
且不說龍脈形成時還在三四億年前(昆侖一系)至數千萬年前(燕山一系)的遠古時期,就算是有文明記載以來,上海作為長江沖擊平原的一部分,他的陸地形成都有著巨大的變化。
我們從歷史地圖上可以看到,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上海這個位置是圓凸凸的,虛影上可以看到現在上海的樣子,幾乎大半個現代上海,包括整個市中心,以及吳淞口,這全都還在海里呢,崇明島更是連影子都沒有。
等到三國時期,現在的外灘也沒“上岸”呢,那時的莘莊估計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上海最古老的寺院龍華寺,據說就是建于三國時期,是吳王孫權為其母親所修。但現存的龍華寺,是在五代時(907年~930年)重建的。這就對了,因為如果現在龍華寺的位置上三國時期就造了廟,那就只能造在海里了。
直到明朝萬歷年間,現代上海的陸地樣子才稍具雛形,不過那時的崇明島還是幾個分隔開的小島,沒能連成一片呢。等到清朝晚期的時候,才算比較像現在的上海了。
所以上海本身來說,成陸較晚,山脈又不經過,幾乎沒有山龍地氣可以利用。不像江南其他地區,江南丘陵起伏綿延,又有河道縱橫,所以哪里都能結成龍穴,大量的平原、盆地,就都成了風水寶地,導致整個江南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人杰地靈。
那個時候上海在干嘛呢?小漁村?連陸地都沒有,說漁村都還是抬舉了呢。
四
雙龍出海
華夏三大昆侖系龍脈、兩大燕山系龍脈,上海全都沾不上邊兒。按理說,上海應該是很難發展的了。
但是,天無絕人之路,山龍靠不上的上海,幸運地位于江南水鄉之地,可以靠水脈——也就是俗稱的水龍脈。
要注意的是,上海原本是沒有黃浦江的,這是后來才修造的一條人!工!河!(要不是寫這篇稿子,我都不知道黃浦江原來是人工河……)原本在這塊區域,只有蘇州河——原名【吳淞江】。
吳淞江當初十分寬闊,河道也深,是太湖最主要的出海口,太湖水就順著吳淞江,在現在陸家嘴的地方出海了。而海運的航船,也能順著寬深的河道深入內陸,直達蘇州,這是當初福建、廣東等地和江南地區最主要的貨運方式。
所以一直以來,蘇州都是作為天下商貿重鎮而存在,其中就有吳淞江的重要作用。
長卷《姑蘇繁華圖》局部,
現存遼寧省博物館
而太湖也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
大家看其他湖泊,洞庭湖也好、鄱陽湖也罷,甚至是北美的五大湖,造型都是很隨意的,甚至有些張牙舞爪的感覺。但太湖就不一樣了,幾乎成大半個正圓形,或者勉強可以看作半月形。因此太湖據說是因為隕石撞擊而形成的。而太湖的水,是源自天目山、茅山、宜潥山等山脈的溪流河水匯聚而成。所以太湖是帶有天陽罡氣和燕山龍脈氣息的天然匯聚地。
但是在元代以前,吳淞江又深又寬,而且水道還算比較直(早年幾乎算是筆直的),所以并不利水龍結穴。因風水上說,“干龍不結穴”,就是說,水龍脈的主干旁邊都不會結出龍穴,要結穴都是在支流末梢處。這是因為江河的主干水流太急,《地理啖蔗錄》稱之為“暴氣”,是無法穩定和沉淀下來結成龍穴的。
但吳淞江在南宋時期開始淤塞,隨著淤泥堆積越來越多,河道變得狹窄和淺了。等到了元代,連河流的主干都開始變得七扭八拐了,甚至導致太湖水無法順利泄入長江,只能改道瀏河出海。于是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出發地點就放在了瀏河口。但由于吳淞江變得曲折,水流也變緩,反而可以逐漸利用水龍氣了,因此上海在元代之前全都是設縣,到了元代就設立了松江府。
不過雖然太湖可以從瀏河入海,但一旦到了雨季,瀏河也根本來不及泄水,吳淞江又繼續在堵塞,導致到了明清兩朝這個地區經常洪水泛濫,水患頻發。那個時候不要說利用龍氣了,人民生活都成了問題。這是因為吳淞江淤塞越來越嚴重,最后龍脈相當于是被截斷了。我曾經說過,要截斷龍脈,只能靠物理手段,山龍靠炸和挖,水龍靠堵和塞,所以吳淞江當時就算是天然被截斷的水龍脈了,周圍的地區自然不會好到哪里去了。
在明永樂年間,將太湖的另兩條支流與黃浦江打通,并再讓其上接長江,暫時緩解了水患問題。而直到1826年,大清一代名臣林則徐,在任江蘇按察使,著力治理江浙的水患(林則徐除了是禁煙的民族英雄、學習西方文明的倡導者之外,也是一代治水的專家),在他的主導下,將黃浦江和吳淞江徹底疏浚。
疏浚之后的黃浦江寬闊通暢,成為了太湖泄水最主要的河道,直入東海。而吳淞江則不復之前的盛景,但疏浚之后成了九曲十八彎的黃浦江支流。
自此,上海地區形成了【雙龍匯聚】的局面。
一條干流為主龍(黃浦江)寬闊幽深,略有彎折,直入長江口;一條支流為輔龍(吳淞江,也就是后來的蘇州河)蜿蜒有情,九曲來朝。雙龍交匯,明主次、分君臣,因此二龍不為爭斗之相,而是相輔相成。同時一條寬而直,乃承天陽罡氣,另一條曲而靈,沉淀龍脈地氣,形成了堪稱完美的配合。
更值得一提的是,雙龍出海的格局中,如果主龍曲折不多的話,容易有“水大不留、財多不駐”的情況。《水龍經》里說,這樣的主龍需要有攔方為大美,恰巧在黃浦江入長江的口子上,有崇明島和其他幾個沙洲島嶼橫亙在那里,形成所謂的【龍口珠】、【回音壁】,變成了另一個留財聚財的完美格局。
而在完成疏浚雙江之后十七年的1843年,上海開埠,拉開了他成為遠東明珠的大幕。
五
鳳鳴東海
上海現在的發展,離不開黃浦江和蘇州河這兩條格局完美的水龍脈,但除此之外,上海還有一個特別之處。
我們再來看看上海的地圖,可以發現,上海陸地的形狀大致是三角形,并且下部略內凹,上部略弧形,再上面是崇明島等幾大島嶼守住了黃浦江出口位置。
這個造型像什么?像鳳凰之首啊。
探入東海的最尖端,是鳳嘴,兩江交匯的位置是鳳眼,而崇明島等,就是鳳冠了,幾乎絲毫不差。
我通常來說是很鄙視形象派的,不能一座樓造得像什么,就說它有什么作用。真要這樣的話,咱們把證券交易所造成一頭牛的造型,這不就永遠是牛市了嗎?這怎么可能?所以我也屢次批判過這樣的風水理論。
但在地形上來說是不一樣的。在一些秘傳中有“龍形地”、“鳳形地”、“麒麟地”等等專屬稱謂,并且還有很多的分支,就像鳳形地中,就分有鳳首地、展翅地、棲梧地、百鳥朝皇地等等。不過這些地形的尺度往往比較小,因為大尺度上的地形,很難會有符合要求的樣子出現。
所以上海整個地區形成的【鳳首地】是非常非常少見的,在全國來說可能也是絕無僅有的了。
對于鳳首地來說,是火屬性的。因為在五行上來說,三角形屬火,三角形的地形就帶有了火屬性。火屬性的地形位于全國之東部,就是木生火的旺局。在東海之濱,雖然是水火相克,但如果處理得當,同樣也會有【水火既濟】的狀態。
那上海是怎么處理的呢?
地形已經不能改了,想要水火相濟,就要以火之地,行水之事,借用東海無盡水氣來導入屬水的行業,從而讓大海狂暴的水氣變成可控的屬水產業,從而達成水火相濟的完美循環。所以上海最主要的產業就是航運業,為此上海甚至還在浙江有一塊飛地,那就是洋山深水港。
近年來上海水火調和,更發展出了屬金的金融行業。金融行業帶有金屬性,同時也有水屬性,更是屬火之財,所以也是剛剛好。因此現代上海的兩大支柱產業,航運和金融,就是讓上海這塊屬火的地盤“財官皆備”。
不僅如此,上海在其他產業布局上,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應和了本地的風水屬性。
比如汽車制造的上汽集團,原先是上海大眾的時候,其總部和制造廠都在位于上海西北部的嘉定區安亭鎮,現在安亭不但要打造成汽車城,而且也有了上海賽車場,F1上海站的比賽就在那里舉行。而西北方屬金,而且還是乾卦的陽金,而汽車工業也屬金,更是強金,所以放在安亭地區,恰是比和。
同樣道理,上海石化集團,原先叫金山石化,是位于上海正南方的金山區。石油化工行業屬火,所以他們坐落在屬火的正南。而寶鋼集團是冶煉公司,帶有火屬性,但同樣也有各種鋼鐵工藝的強大金屬性,因此放在上海正北方的寶山區,取以金生水的作用。
而作為屬金的大金融行業,很多駐扎在市區中心地區的陸家嘴,從整個上海市來看,是在偏北部,是以金生水,而在中心城區來看,是在最中央屬土的中宮位置,則又成了土生金。當然,這里還有雙龍相會、人造龍穴,請參看三大高樓的揭秘篇,本篇就不贅述了。
鳳冠位置的崇明,走的是濕地公園、園藝、農林相結合綠色發展路線,顯然是屬水木的。而其位置也是位于屬水的正北方。
鳳嘴位置是臨港,最近剛成為自貿區,并且還有特斯拉的工廠等大型工業機構。且不說特斯拉工廠屬金、又是在屬火的鳳嘴位置來生財了,就是自貿區作為進出口重點區域、且連通洋山深水港,位于鳳凰之嘴的位置,也是相得益彰。
上海臨港新城
而上海兩個機場的位置也很有意思。熟悉鳥類頭部構造的朋友就能看出來,上海中心城區是鳳眼的話,虹橋機場就位于鳳凰耳朵的位置,而浦東機場則位于鳳凰鼻孔的位置。一個是聽四方之聲,一個是與外界交換之所。
——所以,所有這種種布局,你還覺得是巧合嗎?
六
龍鳳之爭
對于上海來說,兩條水龍脈在此交匯,自己又是難得一見的鳳首地,配合的好,就是龍鳳合鳴、祥瑞無盡。不過上海的鳳形作為地形,是略微強勢的,蘇州河和黃浦江處于從屬地位。
不過這樣也好,避免了龍鳳相爭的情況,對于上海本身來說,是有利的。因此后來我們的布局都是圍繞鳳首地來開展的,雙龍格局則是錦上添花,集中滋養中心城區。這樣各有側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但在解放前,上海堪稱【東方威尼斯】,各種小河道遍布全市,從如今還保留下來的周莊,就可見一斑了。在這種情況下,水屬性更加濃郁,并且把地氣切割分散,并且最終匯聚到蘇州河和黃浦江中。所以當時的格局是以雙龍為主的。
今日周莊
在這個局面下,上海的發展雖然也飛速、也強,但水散而不聚、流而不凝,固然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卻因為一無山龍做靠山,二又水龍太多肆虐,結果導致財多文秀,卻無鎮國之尊。來來去去,只見城頭變換大王旗,是近現代中國無數重要事情的發生地、轉折地,但卻自始至終沒有土生土長地出過領袖群倫的至尊。
更甚者在近現代歷史上還屢次被外來列強占領瓜分,在發展的同時,也留下了屈辱的一頁。這都是因為小水道縱橫密布,對于小城鎮來說,或許是便捷的好事,但對于大都市來說,需要有一整股完整、健康、強大的氣脈,才能順利發展、趨吉避兇。小水道密布的舊上海,縱然有雙龍交匯的上佳格局,但整個城市無法聚集地氣并擰成一股繩,就只有被人分割吞噬的下場了,雙龍所造就的巨大財富,也便宜了那些強盜。
同時上海的鳳首地也絲毫沒有得到重視和利用,相反,水道縱橫的地面,會讓火屬性受到強烈的壓制。那個時候兩條水龍脈帶領一大批小弟,把鳳凰死死壓制住,但又沒有山龍來支撐,最后還是變得淪落他人手。當然,前面我們說過,在清代之前,上海的鳳首地還未完全成型,清中后期的時候才剛剛形成,況且也沒有空中觀測的手段,所以沒法利用也是情理之中。
明代上海縣志地圖,體現了河道縱橫的地貌
好在解放后,上海把很多這樣的小河浜都填了做路,現在上海的肇嘉浜、陸家浜、漕河涇、方浜等等地名,都可以看出,原先是一些河道,現在都成了大馬路了,縱然還有一些小水,也不成什么氣候啦。
所以從那時起,上海又以鳳形為主要出發基點,輔助以雙龍出海之格局,奠定了日后的興盛和繁榮。
因此,如果這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話,我們要感謝那些為了上海發展、祖國進步而嘔心瀝血的宗師們,沒有他們的布局和建議,我們可能也不會有現今這樣的發展契機。如果這并不是經過設計的,而是純粹運氣的話,那么,我們的運氣真的很好很好啊,簡直好到了天上了。
七
結語
上海在全國的城市風水中,是相當特殊的一個。
北京占了燕山運動的新起龍脈,并且就在那里力壓古老的昆侖龍脈一頭。(燕山運動就是以北京附近的燕山為命名的。以前風水師也被稱為地師,研究的是地理,李四光先生作為地質學家,在于風水方面是否也有所涉獵,這就不得而知了。)
廣州和深圳有南嶺龍脈余氣所在,也有新華夏構造所形成的東南丘陵做新的支撐,再加上珠江水系潤澤,自然也是非同凡響。
唯有上海,既沒有靠到一絲龍脈之氣,也沒有接到長江的水龍。長江水龍聚集于南京,自南京往下就準備出海了,尤其是在崇明島沒有浮出水面的時候,更是如此。
但是,上海完美地詮釋了什么叫【風水輪流轉】。風水不是一塵不變的,甚至還會因為自然變化、人為活動而產生意義深遠的改變。從陸地出海,到最后鳳首成型,歷經了將近兩千年。從吳淞江淤塞曲折,到林則徐一力促成雙龍交匯的格局,又經歷了將近五百年。
最終,上海就像一個沒有祖蔭、沒有靠山的窮小子,在時代變化之中白手起家,終于從一開始的默默無聞,到最后的一鳴驚人。
而好的風水,也要能有效地利用。上海在這一方面恐怕已經做到了極致,沒法更好了,將各個區域用于哪些產業,都已經有了明確、詳細且準確的布局,把雙龍交匯的格局和鳳首地的特點,做了最大的開發和利用。
所以說,風水就是人和自然的交互關系,天然的格局還需要人為的調整,成型的大勢也需要人的行動來利用,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功效。
希望上海能繼續再接再厲,鳳舞九天!
(PS:有個有趣的小地方。上海也稱為【魔都】,究其來源,是三十年代日本作家村松梢風所描寫上海的小說《魔都》。其本來并無任何魔幻、玄學的意思,只是一種比喻而已。但巧合的是,上海的鳳首地,是作為鳳凰地的一種而出現的。鳳凰在傳說和文化中代表祥瑞,但事實上,鳳凰也有魔性的一面。在鳳凰的分類中有一種被稱為【鸑鷟】,發音為“yuè zhuó”,其含義除了是鳳凰的一種之外,還有【獄卒】的意思。
獄卒?那到底是在看押什么呢?又有什么囚犯,是需要鳳凰神鳥來看守的呢?再加上海的龍柱傳說、靜安寺的秘聞,這里就讓人浮想聯翩了……)
好了,這是最近最長的一篇文章了,將近八千字,能看到這里的都是真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