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小雨轉陰。
夜里雨下的很大,早晨雨小了點,這樣的天氣真叫人擔心。
今天計劃先去朝天明月峽,再過劍門關,走翠云廊,夜宿德陽。
8點20分從廣元出發。因為云層厚,GPS定位困難,干脆不用了。車行至一岔路口,周圍都是“5.12地震”損毀的房屋,村子已經全部搬空,無人問路。躊躇猶豫,不知該怎么走。
與60歲的常師傅合影。
明月峽位于廣元以北30公里的嘉陵江上,北距朝天鎮2公里。峽谷全長約4公里,寬約100米,兩岸石崖壁立,是嘉陵江沖破山脈而形成的峽谷。 明月峽原名朝天峽,因朝天鎮而得名,朝天鎮又因唐玄宗避“安史之亂”南遷成都時,當地官員在此朝拜而得名。以后,明清文人墨客盛行崇尚自然,于是取李白詩“清風清,明月明”之意,將朝天峽改為明月峽(另有一峽改為清風峽)。但當地老百姓仍喜歡叫朝天峽,也有叫朝天明月峽的。
明月峽古棧道是國家級劍門蜀道風景旅游線的起點,是全國所有棧道中,地理位置最險要、形制結構最科學、保存最完好、最具古棧道風貌的一處。
可惜,因為“5.12地震”造成巖體松動,明月峽古棧道已經關閉四個月了。
我們鼓動三寸不爛之舌,加上若干保證,終于說動了常師傅,打開門,讓我們沿木棧道向前走了幾百米。
游明月峽古棧道有走棧道和水路兩種方式。“5.12地震”后棧道關閉,還可以走水路,其實從嘉陵江上拍攝懸崖上的棧道,拍攝的效果更好。可那是在晴天,如果下雨,水路也不開!雨水使山谷中巖石滾落的可能增大,出了事誰負責呀?你說你自己負責也不行,歸根結底還是誰開船誰負責。江中停泊的“川朝天游001”號游船。
棧道走不成,游船也不開。看到我們失望的樣子,常師傅邀請我們吃嘉陵江的小魚。
魚沒吃,但從常師傅那得知可以去看老川陜路。“5.12地震”后車上不去了,好在只有3、4公里,可以走著去。常師傅千叮嚀萬囑咐,中心就是兩點:一是注意安全,小心落石;二是千萬別說是他告訴我們的。我們自然滿口答應,然后高高興興上路了。多虧常師傅指點,否則錯過這一景追悔莫及。
路上可見各式的救災帳篷,看,瑞士紅十字會援助的帳篷。
走在老川陜路上,回頭向下一看,那不是明月峽棧道嗎?原來老川陜路就開鑿在棧道崖壁的上面。
明月峽棧閣采用橫梁支撐式,在懸崖峭壁處鑿石穿木為梁,在河底插立豎木或橫梁支撐立木,石鑿孔洞分上中下三層排列,上排為搭設雨棚,中排是架木作棧道供人馬通行,下排為加固支撐。遠看象懸空樓閣,近看則是絕壁長橋。明月峽現存有棧孔400多個,孔眼左右相距180厘米,上下相距200厘米,鑿在常水位10米以上的崖壁上,孔眼口呈方形,邊長43~45厘米,深39~95厘米。
現在的棧道是1991年廣元市政府按古棧道的形狀進行恢復的一段,外形與古棧道完全一樣,只是窄了許多,古棧道寬約6米,現棧道只有1.5米寬,雖然不夠寬闊,但行走其上,完全能感受到古道的風味。
川陜公路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民國政府修建的,當時工程技術人員試圖繞過明月峽另尋他途,但最終失敗了,不得不沿明月峽古棧道的上方崖壁,用炸藥開鑿了一條凹槽式的道路勉強通過了峽谷,這就是有名的“老虎嘴”,頗為壯觀,是川陜公路一景。
前面的路完全被塌方的巖石掩埋,我們無法前行,只好返回。
老川陜路和棧道在明月峽東邊的崖壁上,寶成鐵路在河對岸西邊的崖壁上。打隧道架橋梁,修建寶成鐵路不易呀!看,飛流直下的瀑布穿過鐵路橋流進嘉陵江。
下面的圖中標識出寶成鐵路、嘉陵江、棧道、纖夫道和108國道。
明月峽內有古今六道匯聚一峽的奇觀:
1、羊腸古道。它是夏、商、周三代先民沿嘉陵江、大巴山行走形成的道路,唐宋時期鋪以青石,寬約4米;
2、先秦棧道。棧道開鑿始于春秋末年,距今有2300多年歷史;
3、纖夫道。在峽谷的江對岸,鑿有僅容一足的小道,險竣處直接鑿有人“腳樣”,纖夫須循腳樣而行;
4、嘉陵江水道。嘉陵江支流穿峽而過,可行船水運;
5、川陜公路。
6、寶成鐵路。
六條道路合此一峽,這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見的,被譽為“中國交通歷史博物館”,是中國道路交通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冒雨游完了明月峽,沿原路返回。快到廣元時,看到貼著崖壁的石柜閣。
公元795年,杜甫攜一家老幼在險惡凄絕的蜀道上歷盡艱辛,過朝天峽、渡飛仙關,終于接近了川北重鎮利州(今廣元市)。杜甫一家在石柜閣歇息,這是北出利州的第一個閣棧,距利州城不過數里之遙。看著身后石壁陡峭,危崖直立,再看前面江上煙波浩渺,利州市井繁華,杜甫詩興大發,留下不朽詩篇《石柜閣》。
石柜閣緊挨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崖。
千佛崖摩崖造像長388米,最高處距地面45米,現保存有848個窟龕,造像7000多座。崖龕重疊分布,密如蜂巢,最多達到14層。它始鑿于北魏晚期,歷經西魏、北周、隋代的不斷開鑿,到唐代臻于極盛,
離開千佛崖,來到皇澤寺。皇澤寺坐落在廣元城西一公里的烏龍山腳下,與廣元城隔江相望,是個絕佳的風水寶地。皇澤寺是武則天的祀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