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伍爾夫是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的理論先驅,她在作品中對父權社會進行了批判,提出以女性的視角重新審視人類的歷史,創造一種全新的文明。她的思想和觀念給西方女性主義批評以多方面的啟迪。本文試圖通過對《一間自己的屋子》的分析,來審視其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觀。
【關鍵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伍爾夫;《一間自己的屋子》;雙性同體
弗吉尼亞·伍爾夫不僅是意識流小說的鼻祖和現代散文大師,還是一位超越時代的女性主義思想家。她以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視野和胸懷,積極探索女性文學創作的理論和實踐。她的作品《一間自己的屋子》最早在文學領域展開了對父權文化的清算,她批評父權制文化對女性的壓抑,肯定被父權社會拒絕的女性文學傳統的存在,為女性寫作找到了一個歷史支撐點。她在文學批評方面的超前意識,不僅對當時的女性主義文學發展有著指導意義,而且也預示了女性文學批評的發展趨勢。本文試圖通過《一間自己的屋子》,分析伍爾夫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觀,以期達到對其批評觀的進一步認識。
1.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實質
美國女性主義理論家簡·弗萊克斯(Jane Flax)在《女性主義理論中的后現代主義與社會性別的關系》一文中尖銳指出:“女性主義是當今后現代主義批評理論的中心”。作為一個流派,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將性別和社會性別作為最基本的出發點,打破了將男性的眼光看作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神話,徹底動搖了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學批評傳統。同時,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深深地影響了西方文學批評,它多重角度的批評方法和充滿活力的特征,開放了整個文學確良批評領域固定的疆界,賦予文學研究跨學科的性質和創新意識。它促使文學批評理論家從根本上從新認識文學批評的本質,這在文學批評領域實屬創舉。
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多元的,然而無論是何種理論和流派,它們都承認婦女受壓迫的歷史事實,并主張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走出文本(text),為結束現實社會中婦女處于“第二性別”(the second sex)的狀況而盡力。大體說來,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衍生出美國、法國和英國三個主要流派。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都具有文學批評政治化和個人化的傾向。它們都吸收了英國弗尼吉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的《一間自己的屋子》、法國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別》和美國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秘密》中所闡述的女性主義思想,其批評和理論的發展均圍繞著批判女性被視為男性的附屬或“他者”(the other)而展開。這三種流派將性別和社會性別作為中心角度,致力于挖掘婦女在歷史、文化、社會中處于從屬地位的根源,探討性別和文本之間的相互聯系,從文學、語言和心理的角度對性別歧視進行批判。與傳統的文學批評理論不同,英、法、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不將單一的理論作為自己的思想源泉,而是以解構的方式吸收多元理論,從而達到發掘婦女的語言,尋找婦女文學史,重建文學研究的新理論的目的。在眾多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論著中,批評者相互兼容,討論者共同關心的主題,如社會性別(gender)、性別(sex)、性行為(sexuality)、種族(race 或ethnicity)、階級(class)、經典文學書目(canon)、再現角度(representation)、閱讀(reading)、主觀性(subjectivity)、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欲望(desire)、身體(body)、作家身分(authorship)、母性(motherhood)和家庭(family)等等。
2.弗尼吉亞·伍爾夫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觀產生的根源
弗吉尼亞·伍爾夫生長在一個比較復雜的家庭環境中。她的生母于1895年去世,當時她還只有13歲。伍爾夫同姐姐和兩個同母異父的哥哥生活在一起。自從母親去世以后,伍爾夫就一直遭受著兩個哥哥的性侵犯。在男權制社會,家庭中的婦女是男性的私有財產,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其進行任意處置。他們這種行為嚴重地損傷了伍爾夫的身心健康,使她幼小的心靈對性產生恐懼和絕望,同時也產生了對男性的痛恨和厭惡。因此,可以說家庭中遭受的性騷擾使她對男權制滋生痛恨之情。
伍爾夫出生于倫敦的一個書香名門之家,她的父親萊斯利·斯蒂芬是一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學者和傳記家。在伍爾夫的大家庭中,伍爾夫表現出了優越于兄弟們的聰明與才智,但是她還是沒能逃脫那個時代注定為所有女性安排好了的命運。在兄弟姊妹應該上學的年齡,父親只把她兩個哥哥送到公立學校讀書,而把伍爾夫姊妹二人留在家里由父母教讀和干家務活。這件事對伍爾夫刺激很大并由此產生了強烈的女權思想,她感到自己不能接受學校教育的現實完全是男權制社會造成的。伍爾夫對父權制下女性所遭遇的苦難印象在《一間自己的屋子》中被描繪了出來。
伍爾夫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附近的布盧姆斯伯里區居住時,她的兄弟在劍橋結識的師生和朋友們不斷到他們家來聚會,使他們家逐漸形成為一個文藝和學術中心,被稱為“布盧姆斯伯里集團”。在布盧姆斯伯里集團里的人們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一種從堅定的藝術立場出發的人生態度。這個團體的許多藝術觀點涉及到人際關系性解放和意識的本質。在“布盧姆斯伯里集團”中,伍爾夫同男性作家、學者、文人進行論戰,成為這一團體的中心。伍爾夫在這個集團經歷為她女性主義思想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此外,伍爾夫生活的時代里,工業革命對家庭經濟的摧毀和大量婦女涌入勞動力市場為女權運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女權運動的發展促進了社會自由和民主的不斷進步。在這個女權運動不斷高漲的時代,婦女要求解放的呼聲越來越高亢。伍爾夫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走在了女性主義思想的前沿。
3.弗尼吉亞·伍爾夫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觀在《一間自己的屋子》中的體現
弗吉尼亞·伍爾夫發表于1929年的《一間自己的屋子》是較早在文學領域對父權制文化傳統展開清算的著作。1928年,伍爾夫以“婦女與小說”為題在劍橋大學作了兩次學術報告,《一間自己的房間》就是以這兩次演講的內容為基礎擴展而成的。
伍爾夫在這部作品中,編造了一個莎士比亞妹妹的故事。她說莎士比亞有個叫朱迪思的妹妹,和莎士比亞一樣聰明,富于冒險精神和充滿想象力。父母把哥哥送進文法學校,學習拉丁文、文法和邏輯,卻讓她呆在家里,不讓她上學,使她失去了學文法和邏輯的機會。她偶爾拿起哥哥的一本書來讀上幾頁,父母親就會要她去補襪子或者照看爐子上的燉肉。她只能偷偷涂抹幾筆,還得仔細收藏,要不就毀掉。她哥哥后來在倫敦進人劇院,成為偉大的戲劇家,而她后來被許配給了一個相鄰的羊毛商的兒子。因為抗婚,她被父親狠揍一頓,以致離家出走,逃到倫敦。當時,她也想象她哥哥那樣做一個演員,卻受到男人們的嘲笑,并且被經紀人引誘而懷上了孩子,最后,她那顆詩人的心被壓抑得痛苦萬分,她不得不在一個冬夜里自殺了,尸體被埋在一個十字路口。
伍爾夫的女性主義思想在這部作品里表現得最為直接和充分。她思考的中心問題是:文學中到底有沒有女性傳統?性別歧視怎樣反映在文學活動中?婦女要想從事創作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她的基本結論是“一個女人如果要想寫小說一定要有錢,還要有一間自己的屋子”。顯然,“錢”是經濟地位的象征,“一間自己的屋子”不僅指婦女應有起碼的生存空間,更應有相對自由的精神空間。莎士比亞的妹妹實際隱喻著無數具有文學天分的婦女的不幸命運,她的故事旨在說明:一個在16世紀誕生并具有詩歌天賦的女人,注定是一個不幸的女人,一個與自身相沖突的女人。她的全部生活、她的所有本能都使她不具備創作所需要的條件。即使在18世紀以后,她們中極少數一些人終于有了一點創作機會,但仍很少能有時間、更得不到什么鼓勵去進行寫作。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簡·奧斯汀沒有單獨的書房,大多數工作須在共用的起居室里進行,她總是在別人進門時小心翼翼地把手稿藏起來;喬治·愛略特使用男性化名,目的在于掩藏她的女性身份;夏洛特·勃郎苔忍不住一再在作品中為自己的命運而不平。
在伍爾夫看來,婦女在歷史上的從屬地位是嚴重阻礙女性文學發展的主要因素,在生活條件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她們中間根本不可能有人會寫出莎士比亞似的戲劇。由于長期受到婚姻、家庭、經濟、社會、法律、習俗等因素的禁錮,婦女幾乎被剝奪了創作的機會和創作的能力,在詩與小說面前只能保持沉默。伍爾夫還認為,女性文學始終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男性文化霸權的壓制。她說,在文學創作領域中,男人控制著話語權,他們的價值觀念歷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她召婦女積極挑戰對抗男性的話語霸權。在《一間自己的房間》結尾處,她寫道:“莎士比亞的妹妹朱迪思還活著,活在新一代婦女身上,偉大的詩人不會死去,她將在婦女贏得獨立自由的未來重新復活。”伍爾夫呼吁新時代的女性拿起筆,創造屬于她們自己的女性話語,將現有的男性的語言修改變形,使它適合她們的思想的自然形態,使它既不壓垮、也不歪曲她們的思想。伍爾夫為尋求女性話語所做的努力極大地影響了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發展。
4.伍爾夫的“雙性同體”觀
“雙性同體”在體型構造及生理特征方面指個體是正常的雄性及雌性的混合物,在心理學上指同一個體既有明顯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顯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強悍和溫柔、果斷與細致等性格,按情況需要作不同的表現。伍爾夫是第一個提出“雙性同體”的女性主義者,她在《一間自己的屋子》第六章寫道:“在我門之中每個人都有兩個力量支配一切。一個男性的力量,一個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腦子里,男性勝過女性,在女人的腦子里女性勝過男性。最正常,最適意的境況就是這兩個力量在一起和諧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時候。……只有在這種融洽的時候,腦子才變得肥沃而能充分運用所有的官能。也許一個純男性的腦子和一個純女性的腦子都一樣地不能創作。”
在構成“雙性同體”觀的過程中,伍爾夫認清了男性霸權對女性的壓抑、貶斥與打擊的真相。她發現所謂婦女“低劣”、“無能”的本質特征是由于她們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的低下,被剝奪了受教育與受知識的權力所造成的。因此,女人被驅逐出了作家與社會歷史的行列。社會不平等造成了兩性差異,而性別差異又成為性別歧視的根源。所以,伍爾夫追求婦女的權力,她說:“一個女人如果要想寫小說一定要有錢,還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除了物質上的困難外,還有許多非物質的困難,那就是寫作女性沒有自己的傳統。伍爾夫發現男性中心社會的歷史是男性家系的歷史,女性是無史的,歷史中見到的女性不是低能兒、弱者就是惡魔。所以,伍爾夫指出要真正樹立婦女自己的價值觀念.創造女性自己的文學或其他事業就必須經歷兩次冒險:第一次就是“殺死房間里的天使”,回歸自我。這“房間里的天使”就是社會規范、傳統文化意識對女性的規約和女性對這種壓迫的自覺臣服,并將男權的壓迫、禁忌內化為女性自主的要求和自覺的行動。面對這個異化的女性自我,伍爾夫發現只有殺死她,否則“她就會殺死我,她就會挖出我那寫作的心”。第二次冒險:表達自我,“真實地說出我自己肉體的體驗”。婦女的要求在男性中心的社會受到極端的壓制和歪曲,伍爾夫認為,對于男人將會如何議論一個說出了她的真實情欲的女人的意識,干擾了女作家的想象力,損害了她們的創造力。因而,女性欲望的表達成了解除男權統治的重要手段。
“雙性同體”是伍爾夫提出的社會理想與文學理想,但其前提是認識到兩性的不平等、對立、男性對女性的歧視、反對男權壓抑。但許多女性主義者也不愿接受這種觀點,例如肖瓦爾特就指出:“伍爾夫雙性同體觀點是一個女性作家對于自己所處的進退兩難的境地的反應,雙性同體的心理是一種理想化藝術家的烏托邦設想。” 盡管對這種說法人們有爭議,但“雙性同體”、“雙性和諧合作”思想的提出,的確是對文學以男性價值為唯一標準的創作觀、批評觀的反叛,是對性別二元對立的一種初步解構,它對后來的女權主義理論及批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5.結束語
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屋子》陳述自己獨特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觀點.她不僅指出了男權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也揭露了男權社會意識形態對女性的壓迫。終其一生,她都在與社會和文學的男性霸權的體制相抗爭。她號召女性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以消解占優勢的男性價值體系。號召女性與自我抗爭、殺死“家庭里的天使”,找到自我、抒寫自我。伍爾夫的女性主義文學觀在后來的女性作家和女性主義者身上激起了強烈共鳴。著名的法國女性主義者西蒙·波娃在《婦女與創造力》一文中承認自己很欽佩弗吉尼亞·伍爾夫,對她講的莎士比亞妹妹的故事表示贊同。當代美國女作家艾德里安娜·里奇在重讀《自己的一間屋》后談到:“我為作品奮發的意識、拼搏和頑強嘗試所震驚。”
伍爾夫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提出,不僅使女性看到了自己的歷史地位、經濟地位和文學傳統,也看到了她們在意識形態中的地位,從而為女性求得解放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參考文獻】
[1]鮑曉蘭.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2]王環譯.一間自己的屋子[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9.
[3]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4]瞿世鏡譯.伍爾夫文集·論小說與小說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5]瞿世鏡.伍爾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6]肖瓦爾特(Showalter,E.) .它們自己的文學[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