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打響以后,法新社在一篇題為《孫子出現在伊拉克戰場》的文章中指出,《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思想貫穿于旨在攻克巴格達的整體戰略構想之中,并且深刻地影響了伊拉克戰場上美英戰地指揮官們的思維和行動方式。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孫子兵法》指引著美軍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簡氏防務周刊》的亞太版編輯羅伯特·卡尼奧爾在評論《孫子兵法》對美軍作戰行動的影響時說:“對于《孫子兵法》能夠給美國軍方帶來這么大的影響,我絲毫不感到吃驚,這太司空見慣了。”
從它傳入美國的那一天起,《孫子兵法》就對美軍的作戰思想和作戰行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孫子兵法》一直是西點軍校等美國各大軍校規定的必讀書目之一。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都奉命隨身攜帶一本《孫子兵法》,以便在戰場上閱讀和借鑒。2002年10月 美國第三裝甲騎兵團制作了一套有關伊拉克情況的幻燈片,幻燈片的第一張只有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孫子兵法》與美軍“震懾”理論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孫子兵法·軍爭篇》中的名句。孫子認為,善于用兵的人“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只有在沉重打擊敵軍士氣(奪氣)、嚴重動搖敵指揮決心(奪心)之后才會發動進攻,所以能夠“以治待亂,以靜待嘩”,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孫子的這一戰略思想正是美軍著名的“震懾”理論的思想根源。“震懾”理論的主創人哈倫·厄爾曼博士曾經毫不諱言地表示,他的理論正是從《孫子兵法》中獲取的靈感,他說:“我一直在思考像孫子所說的那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美國國防部在自己的網站上對于“震懾”戰術的解釋,更加驗證了孫子的軍事思想究竟給他們帶來了多大的影響。該網站上說道:“孫子非常清楚實施“震懾”戰術的重要意義——無論是在戰爭的開端,戰爭中,還是在戰爭的尾聲。” “震懾”理論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6年,以哈倫·厄爾曼博士為首的一個研究小組集體創作了題為《“震懾”——迅速取得支配地位》(“‘Shock And Awe’——Achieving Rapid Dominance”)的研究報告。在這份由美國國防部出版的小冊子中,哈倫·厄爾曼等人詳細地闡述了“震懾”理論,指出:所謂“震懾”,就是以令對手猝不及防的速度,運用壓倒優勢的軍事力量,借助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動有選擇、全方位、高強度的外科手術式打擊,在短時間內以原子彈爆炸般的震懾效果和最小的傷亡代價,通過削弱對手的戰斗能力和統治能力來摧毀對手的斗志,迫使其順從地投降。從厄爾曼等人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震懾”理論的實質就是:不再強調消滅敵人的軍隊和戰爭潛力,而是把打擊的重點集中在摧毀和挫敗敵人的戰斗意志上,強調通過心理震懾迫使敵人接受我方的戰略意圖和作戰目標。這一點,與孫子“奪氣、奪心”思想是多么驚人地一致!
2003年3月,這一號稱“美軍21世紀作戰新理念”的理論構想成為了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總體戰略指導方針,以這一理論為基礎的“震懾”行動,通過大規模轟炸奪取了伊拉克軍隊的“氣、心”,使美軍迅速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兵法》與美軍靈活作戰思想
2500年前,孫子就在其《孫子兵法·兵勢篇》提出了“奇正”的靈活作戰思想:“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認為,軍事行動不存在一定的套路,各種兵力的運用也絕沒有固定的格式,指揮者必須根據戰場的具體形勢,靈活應變,出敵不意,以常規兵種為正,非對稱兵種為奇;一般戰法為正,特殊戰法為奇;常法為正,變法為奇;正奇互補,出奇制勝。靈活作戰思想是美軍三軍聯合作戰的基本原則之一,美軍認為,作戰行動中應視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采取多種戰法,切忌呆板僵硬。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將軍組織實施了著名的“左鉤拳”行動,以實踐驗證了孫子的“奇正”思想。美第7軍和第18空降軍及配合部隊共25.5萬人兩周內迂回300多英里,從左翼切斷了科威特前線伊軍的退路,迫使數萬名精銳的伊軍共和國衛隊士兵繳械投降。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軍事行動之“奇”,更是令眾多軍事評論家大跌眼鏡,連呼“看不懂”。3月20日,在偵知薩達姆正與伊拉克高級官員秘密開會的情報后,美軍立即發動“斬首行動”,F-117隱身戰斗轟炸機突出奇兵,直撲會議現場,投下精確制導炸彈,拉開了伊拉克戰爭的序幕。盡管后來證實這是假情報,但美軍想以“奇兵”致勝的觀念可見一斑。在隨后的作戰行動中,美軍更是上演了一系列的“奇”招:沒有大規模的“電子轟炸”、沒有對伊拉克國家基礎設施進行滅絕性摧毀、沒有大量消滅伊拉克軍隊有生力量之前就派出地面作戰部隊;利用媒體大打心理戰;突然空降伊北部地區;奇兵突入巴格達市中心等等。在這場美軍謀劃已久的戰爭里,始終貫穿著孫子“以奇勝”的戰術思想。在“sonshi.com”——一個專門闡述《孫子兵法》的網站上,一位專家寫道:“在得出任何最終結論之前,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觀察。以現有的結果來判斷,盡管有關戰爭的批評層出不窮,但是(美國軍事戰略家)對孫子兵法的應用出人意料地好。毫無疑問,伊軍已經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薩達姆政權的崩潰只不過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兵者,詭道也”
——《孫子兵法》與美軍軍事欺騙謀略
“兵者,詭道也。”見于《孫子兵法·計篇》,是孫子對軍事行動本質的形象描寫。孫子認為,戰爭不僅是交戰各方力量的交鋒,更是各方智謀計略的較量。軍事指揮者要能夠“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在充分迷惑、欺騙敵人的基礎上,采取“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的方法,“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奪取戰爭的勝利。
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國動用陸海空三軍部隊,對巴拿馬發動了武裝入侵,僅用15小時就摧毀了巴軍主要軍事設施,推翻了諾列加政權。美軍軍事行動之所以能進行得如此順利,是因為美軍充分施展謀略,運用欺騙手段掩蓋入侵準備,達成了進攻的突然性。入侵前兩天,滿載部隊和物資的大型軍用運輸機一架架在巴拿馬的霍化德空軍基地降落,為掩蓋兵力集結現象,美國防部宣布,美軍是在進行例行軍事演習。入侵前夕,美國總統布什還特意在白宮舉行盛大的圣誕晚會,用輕松和平的氣氛來掩蓋即將對巴采取的軍事行動。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海軍、海軍陸戰隊部隊在整個波斯灣海域舉行了“海上戰士3號”、“海上戰士4號”等一系列兩棲作戰演習,并積極進行登陸作戰的準備工作,誘使伊軍在科威特海岸部署了至少6-7個師重兵,為美軍從地面進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