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讀《水滸》,津津樂道的永遠是好漢們劫富濟貧的壯舉;大稱分金,大口吃肉,大口喝喝酒的豪邁;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氣概。當黑旋風李逵所謂“殺去東京,奪了鳥位,晁哥哥做個大宋皇帝,宋江哥哥做個小宋皇帝”云云,就更是熱血沸騰,恨不得自己也生活在他們的年代,扯旗放炮,落草梁山,轟轟烈烈地干一場,為窮人謀幸福,為天下開太平。
難怪有人說少不讀《水滸》,顯然是對少年容易沖動,容易上頭,不顧后果的情緒化人格有深入的了解。
中年讀《水滸》,學了法律,有了經歷,積累了經驗,對《水滸》中的那些英好漢們的所做所為,不再是高山仰止,更不會熱血沖頂,而是有了更多理性分析的成份。
張青、孫二娘夫妻倆在十字坡賣人肉包子。燕順、王英等拿人心做醒酒湯。李逵江州劫法場。不僅殺了官兵,而且將旁邊看熱鬧的老百姓,也是排頭砍過去,殺得血流成河,尸橫遍野。三打祝家莊,不僅把祝家中的人殺的一個不剩,連旁邊的扈家莊也殺的寸草不生,諸如此類事情,水泊梁山好漢干的絕不是一件兩件。
這些行為,毫無疑問是違法的。也許有人會說梁山落草,在官府的眼中,好漢們本來就是為匪為寇,所以干一些違法的事情不奇怪。此話不假,但好漢們如此故做非為,不僅宋朝,放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應綁上法場,吃一頓好漢們常掛在嘴邊的“板刀面”。
老年再讀《水滸》,感覺那些嘴上口口聲聲喊著替天行道,殺富濟貧的好漢們,似乎更符合孟子關于“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的魔鬼標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中國文化始終如一的標準,而這也好漢們恰恰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