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貝恩:他在上世紀30年代發展自己的主要理論。他是蘇格蘭人,主要生活的地方是愛丁堡。因為他的居住地愛丁堡離倫敦精神分析中心很遠,他是在相對隔絕的狀態下來發展自己的理論的。他接觸最多的理論家是弗洛伊德和亞伯拉罕。他發展了自己的客體關系理論,它在客體關系方面的靈感很像費倫奇,克萊因,巴洛特。雖然我們說費爾貝恩是很古典的客體關系學家,他的理論跟霍尼也有類似之處,其與霍尼相似點是他們對弗洛伊德和亞伯拉罕的理論總結是不滿意的。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和我們的過往有連接的,我們現在的行為不是基于一種固著,他們認為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過去某種模式的演化和行進。
費爾貝恩出生在愛丁堡,他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個城市度過。他的母親叫西西里麗芙,父親叫托馬斯費爾貝恩。他們在30多歲時相遇并結婚,他們一輩子生活在愛丁堡。他們過著維多利亞晚期中產階級的生活。他們受到了加爾文新教的影響,遵守著非常嚴格的宗教和文化,規矩。費爾貝恩過著非常優渥的中上層階級的生活。他去到一所私人學校,名字叫macason中學。他去了愛丁堡大學學哲學。我們都知道這個學校在17、18世紀在歐洲都是獨領風騷的,尤其以哲學著稱。研究生學的也是哲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加入軍隊,并調往中東地區為英國而戰。后來改變了最初成為牧師的志向。但是在戰爭期間,他獲得了一個重要的思想上的轉變,想成為一個精神病學家。所以戰后回到愛丁堡,轉學醫學。最近幾年有很多新書與費爾貝恩有關。但是無論如何,客體關系理論家陣營中費爾貝恩的理論是被用得最少的,不像比昂,溫尼科特他們。但他在北美很有影響力,追隨者很多。他的理論影響了很多流派,比如美國客體關系流派,美國現代關系精神分析,甚至沖突理論也受到影響。很多理論家都會借助費爾貝恩的心智模型、病理模型、發展模型和技術模型。
下一頁。首先看看心智模型,他對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貢獻分為兩點,且這兩點跟弗洛伊德的大相徑庭。(1)弗洛伊德提出過一個理論,寶寶剛出生,就像一個白癡,像一個精神病患者一樣,是沒有任何現實性的,發展幾個月以后才出現現實檢驗的功能。費爾貝恩非常不認同弗洛伊德的這個觀點,他認為寶寶一出生就是有自我的。而且這個自我始終在與現實維持著某種關系。他認為每一個嬰兒的自我都是具有獨立的能量的,沖動和結構是不能區分的。他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一個理論:結構和能量是一種現象的一體兩面。很多很多年之后,科胡特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這是他在心智模型里面提出的最有創建的理論。等下我們來看心智模型的結構。(2)想修改力比多理論,力比多不是趨利避苦的,力比多最重要的工作原則或者行事原理絕非是尋求快樂和規避苦痛,它最重要的工作原則是形成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所以力比多是在他人面前展現自己需求的過程。如果我餓,我需要他人來喂我。力比多實際上是尋求他人喂養的過程。這個新的結構模型取代了弗洛伊德的三我模型。
所以費爾貝恩的心智模型的理論切入點是:我們生下來具有完整的自我,具有自己的力比多能量,它在現實中尋求現實的客體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現實是令人滿意的,那么客體會維持完整,不會分裂,這是理論上的。但是最早期的自我是非常脆弱的。哪怕是最微小的挫敗都會使它受到挑戰。現實并不是令人滿意的,當客體關系讓我們不滿意,并且充滿挫折,這時就需要嬰兒的自我進行一種內在的創造,它創造出了一些內在補償性的客體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一個嬰兒感到餓了,如果我沒有得到喂養,我需要在內在創造一種機制來滿足我自己。在這里費爾貝恩的預設和弗洛伊德的預設是一樣的。他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小孩會創設一種喂養自己的客體,這種客體稱為內在補償性客體。它能使嬰兒充滿這樣的想象,即當我被喂飽時將是什么樣的。有一些理論家認為,費爾貝恩的整個理論體系都是建立在內在補償性客體之上的,但是另外一些理論家不同意,認為費爾貝恩的其中一些理論在描述令人滿意的積極客體。我們在談論病理模型的時候會再來回顧這一點。我們搞清楚了這樣的部分之后,就知道這是一個怎么樣色彩的,是積極的還是負面的客體關系理論。另一點是,即便費爾貝恩的理論認為力比多是關系尋求的,不是滿足尋求的,但是費爾貝恩不同意這種兩分法,他認為這種兩分是不對的。Alments對費爾貝恩理論的批評:力比多在客體尋求和快樂尋求的點上是補足的,而不是矛盾的。我們可以在這個論點上再延伸一點,比方說,費爾貝恩認為力比多是關系尋求,在某種程度上,關系尋求也可以被囊括在快樂尋求當中。比如,寶寶想我餓了,我需要一段關系,是為了滿足、填補我的饑餓。關系實際上是為了消除饑餓的快樂原則服務的。所以弗洛伊德和費爾貝恩的爭論引發了我們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是否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是由一種意愿動機維持著,這種意愿動機是什么。我們等下會談費爾貝恩的心智模型,我們來看一看滿足的需求和客體的需求是如何存在矛盾的。我再次強調我們的理論出發點,即孩子一出生就有自我,這個自我是完整的自我,雖然非常脆弱。而自我是無法一直都保持完整的,它遲早會分裂,為什么呢,因為嬰兒的成長難以避免地會遇到很多的挫折。費爾貝恩也提出,當時的社會根本不注重育嬰現象、育嬰過程,這導致嬰兒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過多的阻斷和挫折。
社會是如何阻斷母親和嬰兒的關系的呢?很多程度上使母親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滿足嬰兒的需求。無論是什么樣的原因,母親總是被形形色色的其他事物所困擾。當一個母親沒有辦法回應嬰兒的需求時,嬰兒的自我就會分裂。所以嬰兒會在自己的自我中把自己的自我分裂為幾個部分,這幾個部分對應著母親養育自己的方式。如果母親回應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這個母親就被視為完美的母親,或者理想化的客體。如果母親不滿足孩子的需求,挫敗孩子的需求,并且不回應,她被直接為兩個類別的客體,要么被視為一個拒絕型的,或者是退卻型的母親。要么被知覺為充滿希望和承諾的母親,但是孩子沒有現形,沒有在場的。我們在這里談到的“母親”這個詞,需要澄清一下,指小孩的主要照顧者。無論在嬰兒小時誰主要照顧她,她都可以被視為母親。這樣的主要照顧者和一群、一簇主要照顧者被嬰兒的內心表象化為主要它者。所以我們以三種方式來體驗自己的母親:完美的母親(ideal)、拒絕的不在的母親(rejection),給我們希望或興奮、承諾的母親(hope or promise)。這是母親滿足我們的方式的內在表象。一旦我們的內心建立了這個部分,那么我們就可以把它投射出去。這三種客體可以被體驗為整體客體或者部分客體。這三個客體形象被內化了以后,小孩子就會在內心中對這三種客體灌注渴望。當這三個客體被灌注了能量,它們就會被內化成我們自己的人格部分。
如何理解希望或承諾的客體:
這是一種保護機制,這種特殊的喂養/回應方式是基于孩子先前對于母親的理解和記憶之上的,母親先前對孩子是滿足的,但是這幾次沒有滿足,沒有回應,那么孩子將會對母親產生這樣的知覺:或許母親已經準備過來滿足,已經做出了要滿足孩子的姿態,但是還沒有滿足之前。這種對待孩子的方式將使孩子產生希望或承諾的母親的回應形式。
當母親做出了這樣的姿態以后,行將回應、行將滿足孩子的姿態以后,將撩撥起孩子巨大的渴望,將使孩子處在深切的詢問當中:我可以得到這個東西嗎?我可以得到這個需求嗎?我可以滿足這個需求嗎?
而大量的拒絕和不滿足會讓他們對這種回應喪失希望,他們覺得不想要了,或者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在成人的世界中可以看到。這三種不同的客體形象,哪一種客體形象占主導,可以在病人身上看到。我們看到有些成年人,如果他們內在世界是被拒絕型客體統治的,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個很憤怒的,很凄楚的,很沒有希望的這樣一個成人,當你在臨床中遇見這樣的人時,他可能是抑郁的,也可能是焦慮的,但是最重要的一種臨床感覺是,這個人呈現出一種咨詢沒用,你幫不了我的整體的咨詢氛圍。如果我們來詢問她為什么,他們會呈現出這樣的價值:我是不被愛的,我是沒有價值的,我根本沒有存活的必要。那種懷揣著希望和承諾的客體的病人的臨床表現是不同的,這種來訪者在臨床上會不斷地要,不斷地索取,不停地向你索取,他渴望這些東西,并且他也在你們之間的關系中有索取性,但是他很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要到。你在體驗和他的移情關系時你會感到他們處在需求型的關系中。這種移情關系和拒絕型的移情關系是非常不同的,拒絕型的移情是,他們表現得自己啥都不需要,他們跟你不親近,但實際上這種不親近的狀態就是一種親近。
客體被灌注能量是什么意思?
不能用灌注能量,因為灌注能量意味著要得到滿足,但是我更喜歡用渴望這個詞,當孩子有了渴望之后,外在客體將被整合到他的內在人格中來。這種渴望有可能是得到滿足的結果,也有可能是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
總結:自我被壓抑的話,母親的養育方式可以分裂為三種內在的客體。我們內化的三種客體是因為我們養育方式的結果。如果我們被拒絕,需求始終沒被滿足,那么將內化剝奪型的、拒絕型的客體。如果我們曾被這樣對待:被養育得還好,但這種養育不能充分地滿足我,我們將內化一個令人興奮的,但始終充滿不確定感的客體。如果我們曾經被很好地滿足,我們將形成一個理想客體。理想客體占統治地位時,我們會完整地看待另外一個人,而不是根據我們的內在需求去看待另外一個人。
有了三種主要客體以后,我們的自我會產生分裂,三種分化出來的自我是與三種客體相關。如果你拒絕我,我覺得我自己是什么樣的人,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聯系。如果你滿足我需求,那我將會和你保持聯系,并且我會一直跟隨你,希望你滿足我。如果你充分滿足我的需求,那么意味著我可以在你面前充分做我自己。這部分凱倫霍尼稱為真我。溫尼科特也用真我這個名詞。如果你足夠珍視我,我將有勇氣做我自己。如果你把我當做你世界中的客體,而不是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且你以一種令人興奮的方式來這樣做的話,那我將一直一直圍繞在你身邊,渴望你來滿足我。我將會非常非常依賴你對我的評價。這種形式,費爾貝恩稱為力比多自我。如果你始終挫敗我,拒絕我,不滿足我的需求,我將把自己知覺為不被愛的,不值得存在的內在破壞者。這樣的內在破壞者稱為反力比多自我。我們剛才談到的是兩種方式,是因為我們曾經被這樣對待過,所以我們內化了這種被對待的方式,以此形成自我。中心自我是真我。
接下來談費爾貝恩的發展模型。第一階段:依戀性階段,嬰兒主要是攝取性的態度。根據內在客體采取的態度。有三個依戀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嬰幼兒依戀階段,過渡型依戀階段,成熟型依戀階段。在嬰兒依賴期,有兩個亞階段(根據亞伯拉罕的理論),即口欲前期和口欲后期。口欲前期的活動是吸吮和咀嚼,所有活動都以口來進行。乳房和奶瓶、照顧者,小孩都通過用嘴或拒絕用嘴,客體被知覺為全好或全壞,我們把這個階段也稱為前矛盾期,或者前模棱兩可期。后口唇期包括了吸吮和咬。客體要么被接納或整合,要么被攻擊。這個階段也叫模棱兩可期。這個階段的核心議題是與母親融合,費爾貝恩稱之為首要認同期。這和雅各布森和馬勒的觀點不同。他們這兩位的觀點是主要認同期會偏后一點。特別是前模棱兩可和模棱兩可期。費爾貝恩想弄清楚孩子的世界是什么樣的,但他用的方式是觀察成年病人。溫尼科特用的方式是觀察兒童。第二階段是過度依戀階段,是嬰兒依戀和成人依戀之間的過度階段。在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和最開始的原始客體分離。破掉最開始和原始客體的首要認同關系,建立基于獨立的更加平等的關系。有些人說這個階段是從部分客體轉為完整客體的階段。當我們把對方視為部分客體時,即對方身上滿足我們需求的部分,是我們唯一感興趣的,而與需求無關的其他方面我是不感興趣的。所以我們在這里要逐漸破除和原始客體(首要認同者)的關系,這層關系是非常難破的,無論這種客體是滿足型的、拒絕型的還是充滿希望型的,我們要知道客體獲得首要認同之后,和原初的關系極其難以破除。首要認同是我們的主要紐帶,我們根據這個紐帶期待世界怎么對我們,怎么對我們做出反應,我們根據首要認同的性質和色彩來對周圍世界產生期待。費爾貝恩是個非常聰明的理論家,他闡明了我們的內在世界何以與外在世界產生互動。因為我們的內在世界會對外在有期待,我們傾向于在與外在世界的互動中來滿足自己的期待,以此使內、外在世界產生聯接,這是一個非常圓融的理論。第二次認同:不把對方當成部分客體,而把對方當成完整客體的過程,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當我們能夠獲得次級認同時,我們可以說我們的人格已經成熟了,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再依靠現實中的父母,也不靠他們在我們心中的主要形象過活了。我想請大家回顧一下自己回家探訪父母的感覺,哪怕你已經是成年人,每次當你探訪他們時,你將感受到巨大的牽引力。哪怕你已經是成人,你也能感到很古老的情緒或者情境再次發生了。你的初次認同再次鋪開,展現出來。
我們之前沒有談口唇前期,根據費爾貝恩的理論,可以等同于克萊茵的偏執階段,而他自己把這個階段叫做分裂階段。為什么克萊茵的心位叫偏執-分裂心位,就是因為他們最后意見統一。根據費爾貝恩的理論,口唇后期就可以叫做抑郁心位。這個部分他和克萊茵的觀點一致。
費爾貝恩的病理學模型。他談到初級病理學,次級病理學。臨床中觀察到的病人的現象,可能是基于初級病理學現象,也可能是基于次級病理學現象。費爾貝恩認為初級心理病理現象主要源自分裂階段和抑郁階段。無論是精神分裂,還是抑郁,或與此相關的其他病征,都來自于兒童在依賴階段,客體無法滿足病人的需求,他們的需求被持續性地挫敗。口唇前后期出現這種現象,將出現初級病理。分裂樣人格是最嚴重的心理病理。它之所以嚴重是因為我們在那個階段是需要客體的,但是客體在那個時候始終不在,或者不回應。所以以至于小孩子的內在總結到:是我的需求把我的客體趕走了。他們的因果聯系是:我希望你來抱我,我希望你來喂我,而你卻跑走了。所以這些孩子內在會做出這樣的總結:我的愛,或者我的需求,是有毒的。所以小孩子為了把客體存留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讓它走開,他們要么對客體不再有任何需要,要么我就避開所有的客體。他們離開我,是因為我愛他們,是因為我需要他們,所以我的需要是非常恐怖的。這種分裂樣人格,在費爾貝恩看來,就是他們做的,和他們想要的,是截然相反的。
費爾貝恩認為,小孩子要成功進入成熟依戀期的話,他需要被視作一個完整的人,并被愛。一個孩子需要能夠感覺到,我的愛,我的需求是被歡迎的,是OK的,是被珍視的。但是在分裂型人格的世界中,他們得到的印象是,我們的愛和需求是有毒的,被客體知覺為非常糟糕的,所以我必須拒絕和那些客體接觸,只有這樣,我才能保存住他們。
第二種病理叫做抑郁的病理。在這種病理中,小孩子獲得了一些愛,也獲得了一些關注。也就是說,他們的需求被部分地滿足過。但是抑郁的人,他們總是會擔心自己的攻擊性會傷害跟別人的關系。他們的希望客體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愛他們、滿足他們的需求始終不敢表達出來,他們認為一旦這方面的需求提出來了,客體就會離開他們。所以基于這種病理之上,我們會發現這種病人幾乎無法表達攻擊性。或者這些病人需要遠離他人,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憤怒會傷及他人。
當分裂的特征成為主要的病理的時候,這種病理是費爾貝恩理論中是最嚴重的一種病理形式,他認為持續性地感到羞愧,持續性地感到虛弱,持續性地感到無助,是這種人最重要的情緒狀態。
但是這里我要做一下澄清,費爾貝恩這里的分裂是一個連續體,它最嚴重的形式是精神分裂,它中間經過了邊緣型人格障礙,到達它最輕的狀態,也就是以回避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人格障礙,這樣一個連續體,都是基于分裂的機制的。在這種病人的身上的機制是這樣的:我急切地需要一個客體,我太孤獨,而客體也進行反應,客體反應后會強化病人身上更強烈的客體需求,當客體需求進一步強化以后,會產生一種相反的牽扯力,讓他們離開客體,他們會覺得,哦,太可怕了太可怕了,我的愛太強烈了,一定會嚇跑他們的,所以我寧愿離開、避開。他們最開始會被內在的客體欲望去接近客體,客體也會有一些反應,但是當這種互動快起來之后,他們的欲望會變得逐漸強烈,而這種被強化的欲望會讓他們產生巨大的恐懼,這種恐懼會將最終戰勝他們想要靠近客體的欲望,最終使他們逃走。
這樣的病人通常會參與心理治療,但是不會長久地待在心理治療關系當中。臨床是這樣的:他們會來到心理咨詢中,也會對心理咨詢產生巨大的期待,然后你會發現這些來訪者對你產生了高濃度的移情,當他們感受到這種高濃度的移情之后,他們會迅速讓自己撤離治療關系。他們不會帶著高濃度的感情待在咨詢中。在高濃度的移情產生之前,他們就會撤離。但是如果他們長期與外在世界失去聯系,你會發現他們也會和自己的內在世界喪失連接。他們會變得去人性化,去現實化。與外在長期失去聯接,那么內在會體驗到空無,體驗到死寂感,體驗到強烈的空虛感,體驗到巨大的恐懼感,或者仿佛自己不存在一般。
費爾貝恩總結的四種分裂型患者的態度:
(1)最重要的知覺形式是知覺到部分客體。這就意味著他們只能看到別人身上與自己需求相關的部分,并且只想別人能滿足自己的需求。(2)他們用的是一種結合/整合因素,他們用自己的嘴去吞咽(3)他們的第四種基本態度,叫清空客體。他們希望客體的內在是空無一物的,是沒有任何其他東西的。所有這些態度都是基于前模棱兩可階段的特征的。
我們在這里把抑郁叫做模棱兩可型的病理。這么說是因為抑郁的人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他們不認為自己的愛會把別人趕走,他們認為是自己的攻擊性將會把自己的客體趕走。所以在這里我們發現這些病人誠服于客體的愛,這意味著他們一輩子都不能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和不同點。實際上孩子已經成為了大人,他永遠在護衛著自己,防止自己表達出攻擊。他們同樣也會認為,一旦我的攻擊性流瀉出來,那么我的客體將會永遠失去。所以為了能夠掌控焦慮,病人需要竭力地整合模棱兩可的客體。所以我們需要重視矛盾性的壓抑的客體,壓抑的客體成為了抑郁癥的根源。抑郁型的病人會通過整合的方式嘗試保護客體。雖然這些客體被整合到了內在,但是他們仍然擔心自己的攻擊性會傷害客體,所以他們會壓抑內在客體,把他們壓到潛意識中去。這些小孩在現實中會表現得非常好、非常優異,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如此出色、如此用力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焦慮地渴望得到愛。我和小孩工作了很多年,有一個個案在我腦海中,他5歲,他母親把他帶來咨詢,因為擔心孩子在幼兒園生病。他的老師跟母親說,你兒子生病了,你需要帶他回家。所以他來到了我的治療室。他進了房間,我看到了這個小男孩,他穿著非常炫酷的褲子,白襯衫,系了紅藍相間的領結,外面套著藍色的運動衫,所以我當時是覺得這個小孩是在貴族學校上學吧,需要穿統一校服,但他并不是,他只是公立學校上學的孩子。他來到我桌前的椅子上,我說,我可以怎么幫助你呢。他說當我長大后我希望自己成為商人,希望自己富有,我希望你幫我成為這樣的人。這只是個5歲的孩子。我覺得第一反應是這是個完全和自己的需求失連接的孩子,或者他完全生活在客體的需求之下。我覺得他不是一個以分裂為主要病理的病人,因為他需要見人,他需要被愛。但是他獲得愛是極其有條件的,他希望得到愛,但是條件性非常強,以至于沒有他自己的需求的空間。他內化的客體是被壓抑下去了,他自己仍然按照這種非常棒的方式,每天無知無覺地生活著,追求著。
除開上面兩者的病理都叫次級病理。下面我們就來到了轉折階段的病理。
所有其他形式的病理現象都可能植根于分裂,或者植根于抑郁,但是都不是直接地源于分裂和抑郁階段。這些病理學現象可能都是防御,來防御首要病理的。對我們來說,了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特別是當我們在做診斷的時候。費爾貝恩提出過,我們腦海中需要知道病人可能有抑郁或分裂的首要病理的根子。但是我們也可能只是有抑郁或者分裂的沖突,這種根子和基于這種根子產生的防御之間的沖突有可能是為了抑制首要(初級)病理而產生的病理。所以他后面談到了四種主要的技巧,這四種技巧都是用來對峙首要病理的,即恐懼型,強迫型,偏執型,歇斯底里型。
我們剛才談到了過渡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和首要客體分離,獲得次級認同。四種技巧都是完成這種任務的。當我們使用恐懼型技巧時,我們是處于這樣的心態中的:我們之前有些關系,這些關系給我們更多的安全感,接下來要面對更加獨立的、平等的人,會喚起我們巨大的恐懼。所以畏懼或者恐懼,會讓我們驅離開新的、完整的客體,讓我們回到老的客體的安全關系中去。當然畏懼也會選擇相反的客體。所以畏懼的作用是,離開一些人,再去到一些人那里。
強迫型技巧也是一種防御手段,使客體持續性地懷疑我到底應該選擇什么,是選擇老客體呢(更安全的),還是選擇更獨立的、自由的東西,到底是選擇部分還是選擇完整。好像個體始終處在猶豫不決的糾結當中,該如何選擇的糾結當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