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潘毅老師說 || 學醫圣 - 如何組個優雅的調衡方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中醫治病的目的從大的角度看是達到平衡。


但如何達到平衡,在組方上就有很多方式,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如何運用組方內藥物之間的相互呼應、彼此增益、協調平衡,使調治對象恢復平衡。簡言之,以平衡之方意,來調失衡之證。



 一、《周易》的平衡觀念與技巧 


1

得 中 理 念


《易》的平衡觀可從多個角度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得中”理念。

“中”為中位



什么是中位?

六十四卦都是由上下兩個三爻的八卦疊加而成的六個爻的卦。(如下圖,既濟卦)

其中從下往上數,第二與第五爻,叫得中。


因為第二爻為下卦之“中”爻,第五爻為上卦之“中”爻。



天地人位

為了能明白得中的重要性,這里還得引入一個天地人位的概念。

 

在判卦的看爻技術中

初爻、四爻分別為下卦、上卦的下爻,稱為地(下)位;

二爻、五爻分別為下卦、上卦的中爻,故為人(中)位;

三爻、上爻分別為下卦、上卦的上爻,故為天(上)位。



得中為什么吉?

中位其實就是天地人位中的人位,既然中位就是人位,而人處天地之“中”,因此,“中”,既指人與天道相合而持恒不偏,亦說明事物行至此處既無太過亦無不及的恰好狀態。

因此,“中和”就是一種最佳狀態及理想境界。何爻居之,皆謂得中,多主利。《周易·系辭下》就有:“二多譽”、“五多功”之說。

孔子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老子也說過:“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得中的方式

得中方式有很多,這里只介紹其中的“應”

 

中孚卦之彖曰:“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這句話說明了:一、《易》尚中和;二、相應為和。

 

這里就引出一個“應”的概念了。


 


2

   什 么 叫 “應”?



關于“應”,《易》有“類同則應”,也有“陰陽相應”。這里不想從技術層面介紹得太復雜,簡而化之,僅從哲學角度看:

“類同則應”為“同氣相求”之應,與“氣論”的關系更親密;

“陰陽相應”則屬“異性相吸”之應,從屬于陰陽學說的互根、互用,乃至互求觀念。

 

也就是說:中和狀態的達到,經常是以應為方式或手段的。

 


我們熟悉的“應”方式有哪些?

國畫與書法的用筆用墨,講究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等表現手法或位置經營。

“潤含春雨,干裂秋風”是枯澀濃談之“應”;

“字劃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是布局中疏、密之“應”;

“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是字畫虛實互襯之應。

 

盆景中可通過高低,起伏,疏密,縱橫、開合等變化安排景物,以表現各種“應”之韻。

 

音樂中的和弦是多個不同的音階,按照一定的關系結合在一起的相互和應。講白了就是把好幾個不同的單音拼到一起變成一個新的具有這幾個單音特色的音,它的聲音遠比單音飽滿、圓潤,給人聽覺上的享受更豐富。

 

圍棋里,動與靜、起與落、進與退、虛與實、已落子與未下子、棋勢與實地、中腹與四邊、確定和不確定之地……無不可應。

 

武者一旦動手,我們絕少見到有上動而下不動,或下動而上不動者,總是手、眼、身、法、步無處不動,無處不應,無處不關聯。

運拳時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眼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力合,全身內外、上下、形神無不相應。

 

外攻打、內接應,兵家謂之里應外合。

 


醫家之應何在?

醫家“應”的方式頗多,但我們為了應題, 就主要將目光聚焦在方劑上。

 



 二、組方如何以“應”的方式 

 達到“中和”目的?



最具代表性的“應”之方是那個?

若論“應”層次之豐當首推桂枝湯。

 

桂枝湯被譽為群方之首,我們不妨找找桂枝湯中藏了多少個“應”?看其是否實至名歸?

 

桂枝湯的功效為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實表散邪,養陰和陽。主治以太陽中風證為代表。



什么狀態叫太陽中風?

太陽中風者,太陽經被風邪所中,俗云“傷風”。

  

其表現以“惡風,汗出,發熱,脈浮緩”為主癥,同時可以有諸如頭痛、鼻塞、咳嗽等兼癥。

 

風能入中,意味著患者衛氣本虛,衛虛則腠理疏松而易招風,風性開泄,無孔不入,腠理疏松則汗出;汗出為營陰外泄。

 

汗孔又稱“氣門”,汗出則氣隨汗泄而氣更虛,所以又稱表虛證。

 

因此,風邪外襲,衛陽不能外固,營陰不得內守為其病機。



太陽中風證的病位純粹在表嗎?

衛之支配雖在肺,衛之化源實在脾胃,而營陰亦源于脾胃,是以太陽中風雖為表證,病位卻是肺胃(脾)失和。

 


——


『  桂枝湯中藏了多少個“應” 』


桂枝湯的任務實繁重,藥僅五味,既要解表,又要補虛;既管營衛,也顧肺胃。藥物間若不是配合無間,相互呼應,任務如何能完成?

 

《易》可以玩“應”,方自然也可玩,我們就找找桂枝湯中藏了多少個應吧!

 

一應

方中桂枝味辛甘,辛甘發散為陽,故用以對治風之涼性。

若細加考量,辛能發汗解肌,甘能補虛實表,甘又能緩,使發汗而不致過汗。發中帶緩,剛中含柔,旋轉于表里之間,和營衛、暖肌肉、活血脈,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補之間。一味桂枝已體現出表里、補瀉、剛柔與陰陽之應了。

 

二應

以桂枝辛甘發散,又恐其走泄陰氣,且汗癥亦需補充汗源,以載邪外出。故用酸微寒之芍藥益陰以增汗源,酸以收之以和營陰,使表邪得解,里氣以和而營衛自調,起著融汗補二藥于調和營衛一法之中。桂枝配芍藥,一散一收、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陽一陰,一外一內,一解衛一和營,開合相濟,仍是陰陽相應。

 

三應

生姜與大棗為辛甘配對,是該方的另一精彩組合:生姜辛散為主,得大棗乃不至過散,大棗甘守功多,得生姜乃不至過守,生姜“借大棗之甘緩,不使透表為汗,惟旋轉于營衛之間,而營衛遂因之調和也。”(《醫學衷中參西錄·生姜》)

更因生姜溫燥,與脾喜燥之性合;大棗柔潤,與胃喜潤之性投,亦能調脾胃以和里。如此,陰陽表里,燥濕剛柔,糜不相合,還是陰陽相應。

 

四應

生姜配桂枝、芍藥配大棗則又是另一種應:

以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

以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里。

與前面陰陽之應不同,這里是同氣相求之應。

 

五應 

甘草之用,更堪玩味,《本草乘雅》謂:“甘具生成,路通能所,草從柔化,和協眾情。和具四義,一合,二純,三分明,四接續,甘草四德備焉。青苗紫花,白毛槐葉,咸出于黃中通理之核,土具四行,不言而喻矣。土貫四旁,通身該治,是以土生萬物,而為萬物所歸。”

 

方中甘草能調和氣血,即是調和表里,而有安內攘外之功。

其中桂枝、生姜配甘草,足以攘外,且辛甘又化陽;

芍藥、大棗配甘草,足以安內,且酸甘又化陰。

 

即以土性之甘草為“中”,化出陰陽分明之太極-桂、姜、草為屬陽之左半圓,芍、棗、草為屬陰的右半圓,乃以甘草接續陰陽,和之使合。

 

六應

更有桂枝配生姜走肺發表;甘草、生姜、大棗調補脾胃,助益營衛,亦扶正氣以祛邪氣之用也。發表而兼和里。

 

因此,桂枝湯外證得之解表和營衛,內證得之,調和陰陽。

 

七應

甘草和協眾情,調和諸藥,則諸應和而合之。

 

八應

行文至此,讀者可能覺得,藥僅五味,卻無處不呼應,無處不相合,也該有個完吧?

 

沒完!

 

可謂好戲在后頭。

《傷寒附翼》言:“而精義尤在啜稀熱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外邪勿復入,熱粥以繼藥之后,則余邪勿復留,復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發汗,自不至于亡陰,用之止汗,自不至于貽患。”此湯粥之應,是為同氣之應。

 

還有嗎?有!

 

九應

此方最大的一個“應”要揭盅了!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言:“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即謂麻黃湯、桂枝湯等治療太陽病之方的最佳用藥時機是巳、午、未三時(早上9時至下午15時)。

 

為什么?

 

因為太陽為寒水、為表,不論是傷寒還是中風,均是表偏寒之證。而巳、午、未時是一天中自然界陽氣最旺的三個時辰,天地陽氣開散。天人合一,此時人體的陽氣不但最為盛壯,且趨向于表,以自然與人體之表陽以對抗病在表之寒,故在表之風寒,易隨此三時而發散,在此時段服桂枝湯自可奏事半功倍之效。正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言的“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這也是同氣相求之應。

 

九之陽數已足,且又回到最大的天人合一之應,就此打住。

 

我們不應將桂枝湯視作一個單獨的方,實際上他有眾多的兄弟姊妹:


桂枝湯的加減變化常見的有: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新加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柴胡桂枝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小建中湯等等。


所以能“外證得之,解表和營衛,內證得之,調和陰陽”,說明他是個調衡高手,且是以組方自己內部應和的協調平衡方式,達到讓調治對象的協調平衡。

 

桂枝湯的藥物組成中完全沒有霸氣側漏、斬關奪將的猛藥,大部分其實就是食材,卻以其對對、層層、疊疊,比應和合而顯嚴謹法度,更以四兩之力,撥動人體千斤之衡,尤如太極,這不就是一種帥氣嗎?

 

而且,帥氣得來,還很優雅!

 

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首,實至名歸!

 

 


 END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論 傷寒論注解 破解仲景思源劉東軍易演傷寒論太陽篇章
劉志明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遺尿醫案經驗
調和陰陽第一方——桂枝湯!
經典名方柴胡桂枝湯
破解仲景思源---劉東軍易演傷寒論
黃芪桂枝五物湯臨床應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洮县| 康定县| 手游| 宁津县| 锦屏县| 涡阳县| 饶河县| 孝感市| 锡林浩特市| 汾西县| 柯坪县| 当雄县| 长寿区| 商河县| 青海省| 光泽县| 治多县| 常州市| 兴业县| 温宿县| 黎城县| 泗水县| 永登县| 乌拉特前旗| 延川县| 太谷县| 丹东市| 奇台县| 吕梁市| 宣化县| 万载县| 田东县| 信宜市| 名山县| 岚皋县| 自治县| 东乡族自治县| 耿马| 丰台区| 弥渡县|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