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2年,人們欣喜于瑪雅預言尚無跡可尋,認定“末日”離我們還很遙遠。然而,我們真的安全嗎?
現實是,我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擁擠,為此,美國已經確立了開發外星球的宏偉目標;全球主要礦產資源可開發年限逐漸減少,為了獲得更多礦藏,一些國家開始打起了深海的主意;不可再生資源被大量浪費,為了節約能源,各國開始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如何保障資源的可持續供應以維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些專家提出,“世界上有多少新就有多少舊,有多少舊我們又將再生出多少新”。他們認為,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是解碼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鍵,再生產業就是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
工業革命后,開采資源一直是各國發展經濟的共識,在掠奪式的開采過程中,各種礦產資源越來越少,我們生存的環境也越來越惡劣。盡管有人預測,100年之內,人類不用擔心資源問題,但如果再不著手拯救資源,人類的未來將不可想象。
近年來,各國都已經意識到資源和環境的重要性,開始著手保護環境、節約能源、開拓新資源。鑒于保護和節約皆屬于保守策略,不少國家把解決資源可持續供應問題的希望放在了開拓新資源上。
一些國家開始研究垃圾再利用,希望從這些廢棄物中找到“黃金”。經過幾十年的“垃圾革命”,日本已宣稱自己是“資源大國”;近年來,韓國也采取措施嘗試從垃圾中尋找能源;而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企業更是從垃圾中淘到了真正的黃金白銀:專撿美國廢紙的玖龍紙業、邊拆邊回收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及專撿國外電子垃圾的惠科公司等,都讓這些廢品發揮了余熱。
巧妙“再制造” 垃圾變資源
中國包裝聯合會科技委員會會長劉向群告訴記者,再生產業已經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和希望工程,誰率先進入該產業,就掌握了取之不盡的資源。
專家指出,目前,中國的工業體系還無法擺脫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然而,全世界的礦產資源卻日趨緊張,單靠合理開采和節約利用無法解決資源可持續供應問題。因此,研究廢棄物的再生利用,變廢為寶是各國謀求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以電子垃圾為例,有資料顯示,7個廢棄手機的線路板就能提取1條金項鏈;1噸電子板中,可以分解出130公斤銅、20公斤錫、200克黃金。而近幾年,中國每年至少報廢5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電冰箱、500萬臺洗衣機、500萬臺電腦及上千萬部手機。可見,垃圾回收帶來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劉向群介紹稱,經過工業革命300年的掠奪式開采,全球80%以上可工業化利用的礦產資源已經從地下“轉移”到地上,并以垃圾的形態堆積在我們周圍,總量已達數千億噸,并且還在以每年100億噸的數量增加。與此同時,利用經過冶煉的廢金屬比冶煉礦石節能減排超過90%,因此,變垃圾為資源,形成廢棄再生產品循環經濟,不僅可以減少環保投入,還能吐故納新,讓廢棄物煥發新的生機。
嚴把進口關 審慎看待“洋垃圾”
看到再生產業的發展前景,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口固體廢棄物。據了解,不少國家幾乎全部允許甚至鼓勵進口綠色廢棄物。而印度、巴西、越南等國進口“洋垃圾”的數量更是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
然而,由于“洋垃圾”良莠不齊,加之中間商倒賣現象大量存在,一些大量進口“洋垃圾”的發展中國家成為廉價的“加工車間”和“垃圾處理站”,相關企業的發展處境也十分尷尬。因此,專家建議,要推動中國再生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應該在肯定廢棄物再生利用前景的同時,規范垃圾進口,為產業發展把好關。去年,國家五部委聯合下發《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對進口固體廢物國外供貨、裝運前檢驗、國內收貨、口岸檢驗、海關監管、進口許可、利用企業監管等環節均提出了具體要求,力求做到全方位監管。新規的出臺進一步完善了國內進口固體廢棄物全過程監管體系,幫助不少相關企業翻了身。
據報道,在廣東肇慶,一家廢舊物回收企業已經通過技術研發,從群眾眼中的“垃圾加工廠”變成高科技紡織企業。在類似花園的工廠里,8個被回收的可樂瓶可以通過提煉處理制成1件T恤衫,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十分顯著。專家表示,隨著相關法律法規越來越完善,中國再生產業將整體進入“重塑期”, 國內再生行業的集中度、環保標準和科技水平也將進一步提高。
規范發展 合理布局
其實,除了進口,我們還可以回收垃圾。據上海森藍環保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新云介紹,中國已進入電子產品報廢高峰期,然而,每年只見4000萬噸電器產品出口,鮮少有回收,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一些資源持續流失,回收這些產品可以成為發展國內再生產業的一個有效途徑。
同時,一些專家提示,要注意吸收國外相關經驗規范國內市場。據了解,由于國內再生產業發展還不夠成熟,各種渾水摸魚的現象仍然存在。香港貿發局公布的資料顯示,近來,隨著電子垃圾提煉黃金技術的出現,不少網站可以輕易查到轉讓該技術的加盟電話,對方聲稱1噸電子垃圾至少可提煉出200克黃金。這種加盟方式看起來甚為誘人。不過,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電子廢棄物可資源化技術及裝備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許振明指出,1噸電子垃圾可以提煉的黃金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多。沈陽市再生資源管理辦公室綜合管理科科長李寶嶺也提醒廣大企業,電子垃圾回收雖然蘊藏無限商機,但不是任何企業都適合進入該產業。
專家分析,如今,國家越來越重視垃圾分類和垃圾再生產業的規范和發展,未來,可能有更多企業進入相關產業。因此,當務之急是借鑒國際標準,組織國內專家探討行業標準,盡快制定《再生法》,規范行業發展。此外,要引導相關企業合理布局。資料顯示,與南方地區相比,北方地區相關企業還不多,有較大的開發空間。專家建議,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合理方案,切忌一擁而上,妨礙行業健康發展。
謹防二次污染
垃圾雖然有種種“好處”,但再生產業也具有環境高危性,如果不加以控制,將在再利用過程中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據業內人士介紹,國內廢舊家電等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處理處于無序狀態,行業整體裝備水平較低,一般只能簡單地剪切、拆解、分類打包、出售,沒有形成集回收、分揀、利用于一體的回收網絡體系,與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要求相差甚遠,極易在拆解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
“隨著國際社會對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國內環境法規不斷完善和消費者環境意識不斷加強,各界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從事再生行業的企業如果不按照環保要求來做,是沒有前途的。”安徽鑫港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魯寧指出,廢棄物的再生利用過程中很容易產生二次污染,企業必須時刻牢記環保的重要性,盡量避免出現二次污染。
同時,魯寧也建議回收企業,要用創新思維發展再生產業。“不僅僅是發明一種技術、一件裝備,而是要全方位創新,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對產業意識、認知、理念層面的創新等等,對整個行業進行重新的認識和定位。”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