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創傷、持續勞損、肥胖等)所致關節軟骨出現原發性或繼發性退行性改變,并伴有軟骨下骨質增生,從而使關節面逐漸被破壞及產生畸形,影響膝關節功能的一種退行性疾病。
以往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病理變化為軟骨退變和滑膜炎癥。后來許多人觀察發現本病還存在著骨內壓升高和靜脈疲滯。我們認為由于長期骨內靜脈疲滯引起骨內高壓一方面骨內高壓和靜脈疲滯使骨內動脈灌注減少,靜脈回流受阻,氧供不足,PH值降低;另一方面使滑膜血流量減少,酸性滑液分泌增多,軟骨下骨和滑液的酸性改變引起組織中降低軟骨蛋白多糖的中性蛋白酶釋放而使關節軟骨受到損害。臨床上,本病患者大多可見下肢靜脈曲張;脛骨高位截骨治療本病除可使骨內壓下降、關節腫脹消退和疼痛緩解以外,尚可使大腿靜脈曲張消失等,都說明了骨內靜脈疲滯的形成與下肢靜脈回流障礙關系密切。
我們采用手法彈撥聯合中藥熏洗法治療本病。彈撥下肢后側肌肉,加上壓腿鍛煉中的肌肉伸張,可促進靜脈回流;中藥熏洗的熱效應和藥物作用可使靜脈疲滯得以溫通,使骨內壓降低。臨床觀察到在手法彈撥下肢后側肌肉以后,病人常覺膝前輕松,而中藥熏洗時雖腘部受熱和接受藥物作用遠較膝前為多。但在熏洗以后,病人常覺膝前溫熱舒適。手法可疏通氣血,緩解痙孿,消除粘連,治療本病可獲一定效果。
方法
對照組采用透明質酸鈉關節腔內注射。在無菌操作下,行關節腔穿刺成功后,注入透明質酸鈉2ml,壓迫止血后囑患者做屈伸患膝2一3遍,無菌敷料覆蓋針眼24小時,每周一次,5周為一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手法彈撥聯合中藥熏洗治療。熏洗藥物采用我院骨科經驗方:花椒、海桐皮、防風、獨活、川首、白芷、艾葉、羌活、桑枝、伸筋草、透骨草、五加皮等。薰蒸2次/日,20一30分鐘/次,同時手法治療,病人俯臥位,患側大腿下段前方墊枕,使膝前懸空。術者立于患側,先用拇、中指按壓環跳、殷門、委中、承山、三陰交等穴,然后彈撥腘繩肌和腓腸肌,其中腘繩肌肌腹重點彈撥,每周行手法2次,每次每膝治10一15分鐘,5周為一療程。
本研究結果顯示,和單純透明質酸鈉關節腔內注射治療組相比,加用手法彈撥聯合中藥熏洗治療效果要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該法的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手法彈撥應重點彈撥腘繩肌肌鍵。功能鍛練每天早、中、晚3次,每次每膝練5分鐘,鍛煉過程中須注意避免股四頭肌收縮。中藥熏洗溫度不應過高,防止患膝關節皮膚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