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肢部穴位
【脾經】
面狀、線狀相結合穴位。
位置:拇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圖219):①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由遠端向掌根方向直推為補,稱補牌經。②拇指伸直,由指端經羅紋面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脾經。補牌經、清脾經,統稱推脾經。③在拇指末節羅紋面作旋推法,亦稱為補脾經。
次數:100~500次。
主治:腹瀉、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臨床應用:①補牌經能健脾胃、補氣血。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與揉中脘、指揉脾俞、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清脾經能清熱利濕可與清天河水、清大腸等穴合用。
小兒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況下,脾經穴多用補法;僅只體壯邪實者方能用清法,或清后加補。
【肝經】
線狀、面狀相結合穴位。
位置:食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肝經(圖220);旋推為補,稱補肝經。清肝經、補肝經統稱為推肝經。
次數:100~500次。
主治:煩躁不安、驚風、五心煩熱、目赤、口苦咽干等。
臨床應用:①清肝經能平肝瀉火,息風鎮驚,解郁除煩,可與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肝經宜清而不宜補,若肝虛應補時,則需補后加清,或以補腎經代之,稱為滋腎養肝法。
【心經】
線狀和面狀相結合穴位。
位置:中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圖221):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心經;旋推為補,稱補心經。清心經、補心經統稱為推心經。
次數:100~500次。
主治:高熱神昏,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心血不足、驚惕不安等。
臨床應用:①清心經能清熱退心火,可與清天河水、清小腸等穴合用;②本穴宜清不宜補,對心煩不安、睡臥露睛等癥,需用補法時,可補后加清,或以補腎經代之。
【肺經】
面狀、線狀相結合穴位。
位置:無名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圖222):旋推為補,稱補肺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肺經。補肺經和清肺經統稱推肺經。
次數:100~500次。
主治:感冒、發熱、咳嗽、胸悶、氣喘、虛汗、脫肛等。
臨床應用:①補肺經能補益肺氣,可與揉肺俞等穴合用;②清肺經能宣肺清熱,疏風解表,化痰止咳,可與推膻中,揉風門等穴合用。
【腎經】
面狀、線狀相合穴位。
位置:小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圖223):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為補,或旋推,稱補腎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腎經。補腎經和清腎經統稱推腎經。
次數:100~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虛喘,腎虛腹瀉、遺尿,膀胱蘊熱,小便淋瀝刺痛等。
臨床應用:①補腎經能補腎益髓,溫養下元,可與揉腎俞、揉丹田等穴合用;②清腎經能清利下焦濕熱,可以清小腸代之。
【大腸]線狀穴位。
位置:食指撓側緣,自食指端至虎口呈一直線。
操作(圖224):由食指端直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反之為清,稱清大腸。補大腸和清大腸統稱為推大腸。
次數:100~300次。
主治:腹瀉、脫肛、便秘。
臨床應用:①補大腸能澀腸固脫,溫中止瀉,可與揉丹田、揉外勞宮、推三關等穴合用;②清大腸能清利腸腑,除濕熱,守積滯,可與推六腑、摩腹等穴合用;③本穴又稱指三關,亦可用于診斷即望指紋可參閱小兒推拿概論有關章節。
【小腸】
線狀穴位。
位置:小指尺側邊緣,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圖225):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為清,稱清小腸;反之為補小腸。清小腸和補小腸統稱為推小腸。
次數: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澀、尿閉、遺尿等。
臨床應用:①清小腸能清利下焦濕熱泌清別濁,可與清天河水穴合用;②補小腸可用于遺尿、多尿,與揉丹田、揉腎俞等穴合用。
【四橫紋(四縫穴)】
短線狀穴位。
位置:掌側食、中、環、小指近節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①四指拼攏從食指橫紋推向小指橫紋,稱推四橫紋;②用拇指甲分別掐食、中、環、小指近節指間橫紋,稱掐四橫紋。
次數:推 100~300次;掐 5次。
主治:腹脹、疳積、消化不良等。
臨床應用:①推四橫紋多用于治療消化不良、疳積,可與補脾經、揉中脘等穴合用;②掐四橫也有同樣效果;③也可選用毫針或三棱針點刺四橫紋出血(液),效果也很好。
【板門】
面狀穴位。
位置:掌測大魚際平面。
操作(圖226):①指揉,稱揉板門;②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橫紋,或從板門穴推向橫紋處,稱推板門。
次數:100~300次。
主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曖氣等。
臨床應用:①揉板門能健脾和胃,可與補脾經、揉中脘、揉脾俞等穴合用;②板門穴推向腕橫紋能止瀉,腕橫紋推向板門能止嘔吐。
【內勞宮】
位置:掌心中,屈指時中指、無名指之間中點。
操作:以指揉,稱揉內勞宮。
次數:100~300次。
主治:發熱、煩渴、目瘡、齒齦糜爛、虛煩內熱等。
臨床應用:揉內勞宮能清熱除煩,可與清心經、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內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所作圓。
操作:用運法,稱運內八卦。
次數:100~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悶納呆,腹脹嘔吐等。
臨床應用:運內八卦能寬胸利隔,理氣化痰,行滯消食,可與推脾經、推肺經、揉中院、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
【小天心(魚際交)】
位置:掌根、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操作:①中指揉,稱揉小天心(圖227),用指甲掐,稱掐小天心;用中指搗,稱搗小天心。
次數:揉100~300次;掐、搗5~20次。
主治:驚風、抽搐、煩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澀、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臨床應用:①揉小天心能清熱、利尿、明目,可與清心經、清小腸、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掐、搗小天心能鎮驚安神,可與清肝經、按揉百會、掐人中、掐老龍等穴合用。
【運水人土、運土人水】
弧線狀穴位。
位置:掌側,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邊緣呈一弧線狀。
操作:①自拇指根沿手掌邊緣,經小天心推運至小指根,稱運土入水;②反方向自小指根沿手掌邊緣,經小天心推運至拇指根,稱運水入土。
次數: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澀、腹脹、腹瀉、食欲不振、便秘等。
臨床應用:①運土入水能清脾胃濕熱,利尿止瀉,可與退下六腑穴合用;②運水入土能健脾助運,潤燥通便,可與推上三關穴合用。
【總筋】
位置:掌后腕橫紋中點。
操作:以指按揉,稱揉總筋(圖228);以指甲掐,稱掐總筋。
次數: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驚風抽搐、口舌生瘡、夜啼、潮熱等。
臨床應用:①揉總筋能清心經熱,散結止痛,通調周身氣機,可與清心經、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治療驚風抽搐多用掐法,可與搗小天心穴合用。
【大橫紋(手陰陽)】
線狀穴位。
位置:掌側腕橫紋。撓側紋頭盡端稱陽池,尺側紋頭盡端稱陰池。
操作:①兩拇指自掌側腕橫紋中央(總筋穴)向兩旁分推,稱分推大橫紋,又稱為分手陰陽(圖229);②自兩旁(陽池、陰池)向中央(總筋)合推,稱合陰陽。
次數:30~50次。
主治:寒熱往來,腹脹、腹瀉、嘔吐、食積、煩躁不安。
臨床應用:①分手陰陽能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行滯食消,可與摩腹、推牌經等穴合用;如實熱證陰池宜重分,虛寒證陽池宜重分;②合陰陽能行痰散結,可與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③揉總筋、分手陰陽是小兒推拿手部操作的常例手法。
【十宣(十五)】
位置:十指指尖,指甲與白肉際處。
操作:用掐法,稱掐十宣。
次數:各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高熱昏厥。
臨床應用: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熱、開竅的作用,可與掐老龍、掐人中、大推脊等穴合用。
【老龍】
位置:中指甲后1分許。
操作:用掐法,稱掐老龍(圖230)。
次數: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驚風。
臨床應用:掐老龍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開竅的作用。掐之知痛有聲者,較易治,不知痛而無聲者,一般難治。
【二扇門】
位置:手背部中指掌指關節兩側凹陷處。
操作(圖231):①食、中二指按揉,稱揉二扇門;
②拇指甲掐,稱掐二扇門。
次數: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身熱無汗。
臨床應用:揉、掐二扇門能發汗透表,退熱平喘,是發汗效穴。若遇患兒高熱無汗,按揉1~2分鐘,即可見汗出。對平素體虛外感的患兒可先固表(用補牌經、補腎經等穴)而后再用揉掐二扇門使之發汗。
【上馬】
位置:手背部無名指與小指掌指關節之間。
操作:①拇指端揉,稱揉上馬;②拇指甲掐,稱掐上馬。
次數:揉100~500次;掐3~5次。
主治:虛熱喘咳、小便赤澀淋瀝。
臨床應用:本法為滋陰補腎的要法,可與揉肺俞、補腎經等穴合用。另外對肺部感染有干性羅音久不消失者配推小橫紋(掌側,食、中、環、小指掌指關節橫紋處,由拇指側直推至小指側)。
【外勞宮】
位置:手背部、與內勞宮穴相對。
操作:①用指揉法,稱揉外勞(圖232);②用指甲掐,稱掐外勞宮。
次數: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風寒感冒,腹痛腹瀉、脫肛、遺尿等。
臨床應用:本穴性溫,為溫陽散寒,升陽舉陷佳穴,兼能發汗解表。可與補牌經、補腎經、推三關、揉丹田等穴合用治療脫肛、遺尿等癥。
【三關】
線狀穴位。
位置:前臂撓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
操作(圖233):用拇指撓側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或稱推上三關;屈患兒拇指,自拇指橈側推向肘,稱大推三關。
次數:100~300次。
主治:氣血虛弱、病后體弱、陽虛肢冷、腹痛、腹瀉、疹出不透及感冒風寒等一切虛、寒病證。
臨床應用:①推三關性溫熱,能益氣行血,溫陽散寒,發汗解表,主治一切虛寒病癥可與補脾經、補腎經、揉丹田、摩腹、捏脊等合用;②對感冒風寒,怕冷無汗或疹出不透等癥,可與清肺經、掐揉二扇門等穴合用。
【六腑】
線狀穴位。
位置:前臂尺側,陰池至少海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稱推(退)六腑(圖234),或退下六腑。
次數:100~300次。
主治:高熱、煩渴、驚風、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結等。
臨床應用:退六腑性寒涼,可用于一切實熱病證。可與清肺經、清心經、清肝經、推脊等穴合用。
本法與推三關為大涼大熱之法,可單用,亦可合用。若患兒氣虛體弱,畏寒怕冷,可單用推三關,如高熱煩渴,可單用退六腑。而兩穴合用能平衡陰陽,防止大涼大熱,傷其正氣。如寒熱夾雜,以熱為主,退則可以退六腑與推三關之比為3:1;若以寒為重,則可以推三關與退六腑之比為3:1。
【清天河水】
線狀穴位。位置: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曲澤)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稱推天河水,或稱清天河水(圖235);用食、中二指沾水自總筋處一起一落彈打如彈琴狀,直至洪池,同時一面用口吹氣隨之,稱打馬過天河。
次數:100~300次。
主治:外感發熱、潮熱,內熱等一切熱證。
臨床應用:①清天河水性微涼,較平和,能清熱解表,瀉火除煩,可用于一切熱證;對外感發熱,可與清肺經、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等穴合用,對于內熱,可與清心經、清肝經、揉涌泉等穴合用;②打馬過天河清熱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實熱、高熱等證。
【上肢部常用穴位小結】
1.脾經、肝經、心經、肺經、腎經、胃經、大腸經、小腸經 諸穴主要用于本臟腑的病證,用補法能補其不足,用清法能瀉其有余。其中肝經、心經兩穴宜清不宜補;牌經、腎經兩穴宜補不宜清。
2.清熱類穴位 掐揉二扇門、清天河水、推三關,治外感發熱。
清天河水、打馬過天河、退下六腑、揉小天心,清營分血分之熱。
揉內勞宮、揉上馬,清虛煩內熱。
揉內勞宮與操小天心結合,可清心經之熱。
分手陰陽能調和氣血,用于寒熱往來。
3.健脾類穴位 推板門、揉板門、推四橫紋、推小橫紋,健脾和中、助運消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