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主納,脾主運;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潤,脾喜燥。脾胃問題不宜呆補、漫補、壅補,應補中有通,靜中有動,使補而不滯,潤而不膩,能升能運,以順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
全球共有5億胃病人群,中國就占了1.2億,是名副其實的“胃病大國”。在中醫里,提到胃就不能不說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強,就會引發很多身體不適。養生必須先養脾胃,胃強身體才強壯,胃弱身體就虛弱。如果把長壽比喻成蓋房子,護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營養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體的氣血就會出現生成不足,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自然就會出現“枯萎',就補脾,是一切調理的關鍵。
脾胃與五臟的關系
脾胃出了問題,很可能連累五臟。中醫里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
心與脾就像一對母子,心臟病要從脾胃調理。脾負責統籌人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問題。
1、肝與脾胃互相影響
有人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胃腸藥也不管用。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的肝郁氣滯有關,必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反過來,脾胃也會影響肝臟,比如脂肪肝出現的根源就在于脾胃無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處理困難,堆積在肝臟里,從而影響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2、脾胃虛先影響肺
肺像個“宰相”,專門輔佐心臟這個“君主”。肺通過管理體內的氣,協助心臟調理全身。然而,肺氣的盛衰,取決于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導致肺氣虛,容易有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問題。
3、脾虛往往腎也虛
人的精力充沛腎氣就充足。腎的精氣強弱,還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營養滋養腎臟有關。長期脾虛會導致腎虛,表現為心里煩熱、容易盜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涼。
脾胃不適的起因
1、飲食不節制
夏天不少人喜歡吃冷飲,生冷的食物不但會刺激胃黏膜,導致胃部神經失調,油膩甜食還會增加脾胃的消化負擔。
2、肝不郁,則脾不虛
肝不郁,則脾不虛,大家都知道“茶飯不思”“氣飽了”,其實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人說,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胃腸藥也不管用。
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的肝郁氣滯有關,生氣動怒憂思郁結,都會導致肝氣不疏,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胃脘不適諸多身體不適情況發生。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泄,這樣肝木與脾土處于和諧關系。因此說,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怒,盡量減少發脾氣,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
養脾的要點要記牢
1、勿過食生冷
小孩子從小就要注意勿過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飲、涼水等,因為會傷損脾陽。而對小孩子來說好的零食是麥芽糖和鍋巴。有人擔心吃烤香的食物會不會上火,我認為不能吃剛烤出來還燙著的,可等涼至室溫時再吃即不會上火。脾虛之人又可堅持晨起喝生姜紅糖水,有助于溫脾,并能升陽。
2、經絡調理有溫陽之功,合于養脾之需
凡脾虛之人皆可調理脾經原穴太白。脾經主時為上午9點至11點,因此若能在這個時間內效果更好。
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脾之升要同時養胃之降,可配合調理胃經合穴足三里。脾應于季夏,小暑大暑時節需經絡調理,以健脾化濕。
古法經絡
注:經絡調理,不能替代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