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之名乃后世提出,仲景所論,雖無其名,但有其實。如《金匱要略》所論痰飲、消渴、瘀血、中風、瘧病、肺癰、胸痹、水氣、黃疸、婦人病等,已涉及痰瘀病變機理,從治療方藥中亦充分反映了痰瘀同治的精神。探討挖掘仲景痰瘀論治思想及其架構,有利于研究諸多疾病病機的共性及聯系性,有利于探尋治病規律及提高治病效果。
尤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節律的加快,痰瘀病變在心腦血管疾病表現尤為突出,已引起廣大中醫工作者重視,當今臨床醫家治療痰瘀也積累了許多經驗,這里擬對仲景治療痰瘀的思想雛形做探討整理。
痰瘀指痰與瘀并見,或相互交結。痰瘀之痰,除咳吐的有形痰濁外,主要為無形之痰,無形之痰多表現為咳、喘、嘔、滿、腫、痛、悸、眩等癥,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所論。另外,痰含有痰、飲、水、濕之邪。痰瘀之瘀,瘀即瘀血,《說文解字》謂:瘀,積血也。”瘀也有有形與無形之別,《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所謂:唇痿舌青,可謂有形之瘀,通過望診便可察知;而胸滿,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脈微大來遲等可謂無形之瘀,此須通過審證以求之。
痰瘀相加,又可區分為痰瘀(狹義)、飲瘀、水瘀、濕瘀。痰飲水濕多為氣分病變,瘀血多為血分病變,痰瘀者氣血俱病。
1.痰瘀方治
痰瘀除咳唾膿痰、血痰之外,在心胸者以咳喘、滿悶、疼痛為主;在顱腦者以頭痛、眩暈為主,甚至出現意識障礙;在脘腹者以痞滿、腫塊、疼痛為主;流注肢體者以麻木、疼痛為主。痰瘀一般可見舌苔黏膩,舌質紫暗有瘀斑,舌下絡脈瘀紫或迂曲結塊等。
(1)從痰瘀論治癥瘕
《金匱要略》所論瘧母,即瘧邪假血依痰,痰血互結,痞結于脅下,形成癥瘕。治療瘧母的鱉甲煎丸,功能破瘀化痰消癥。方中鱉甲軟堅消癥,《本草匯言》云:“入肝,統主厥陰血分為病……厥陰血閉邪結……為癥瘕。”大黃、桃仁、牡丹皮、芍藥、凌霄花、赤硝、?蟲、蜂窩、鼠婦、蜣螂等活血化瘀;射干、葶藶、石韋、瞿麥、桂枝、半夏、干姜、厚樸等利痰化濁;柴胡、黃芩和解少陽;人參、阿膠益氣養血,以顧久病之虛。鱉甲煎丸對癥積從痰瘀論治奠定了基礎。
《金匱要略》所論婦人癥痼害,癥痼即子宮肌瘤,或卵巢囊腫,治用桂枝茯苓丸化痰祛瘀消癥。方中桂枝、茯苓化痰濁;芍藥、牡丹皮、桃仁活血祛瘀消癥。此方是治痰瘀互結的代表方。臨床用于治療婦女子宮肌瘤、卵巢囊腫、輸卵管不通或輸卵管積水有確切療效;近年筆者用復方桂枝茯苓丸治心腦血管病屬痰瘀互結者效果滿意,并進行了相關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從痰瘀論治腦梗死有明顯優勢。
另外,《金匱要略》溫經湯治崩漏、月經不調、宮寒不孕等病證,亦包含從痰瘀論治的精神,如吳茱萸、桂枝、半夏、生姜具有溫陽化痰濁作用;當歸、芍藥、川芎、牡丹皮養血活血,祛除瘀血。
(2)從痰瘀論治中風
《金匱要略》所論中風邪在絡、在經、入腑、入臟的邪氣,是指外來風寒邪氣的入侵,與體內因正虛所衍生的痰濁、瘀血、痰瘀等邪氣相互作用,痹阻血脈,最終使痰瘀互結于腦,致腦脈不通。侯氏黑散治中風,方中白術、茯苓、桔梗、礬石、細辛、干姜、菊花、黃芩化痰濁,清痰熱;當歸、川芎養血活血,通利血脈;桂枝、防風祛風寒。此方是中醫治中風的第一方,其用藥已反映了從痰瘀論治中風的思想。
(3)從痰瘀論治胸痹
《金匱要略》所論胸痹,從喘息咳唾,心痛徹背看,當為痰瘀遏阻心胸證,尤其心痛徹背,不能排除心血瘀阻不通,此與《黃帝內經》的“真心痛,手足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的心血瘀阻證有相同之處。仲景治胸痹,主要從痰濁論治,兼以活血通脈,如栝樓薤白白酒湯、栝樓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等,方用栝樓、薤白、白酒、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枳實、厚樸、桂枝、附子皆以溫通陽氣,化痰濁為主,但貫穿活血化瘀通脈的內容,如桂枝可通調血脈,薤白《本草綱目》謂“下氣散血”,附子《神農本草經》云“破癥堅積聚血瘕”,白酒行氣血,現代研究認為白酒有調節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臨床從痰瘀論治胸痹較單用化痰,或活血療效好。筆者臨床常用栝樓、薤白、半夏、茯苓、枳實、厚樸、桂枝、丹參、川芎、牡丹皮、紅花等治冠心病療效滿意。
(4)從痰瘀論治癰病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云“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 “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這是對肺癰熱壅血瘀,血肉腐敗,釀成癰膿的病因、病機、癥狀的概括。肺癰痰、膿、瘀三者同時存在,膿歸屬于痰,故亦可稱之為痰瘀。《金匱要略》附方《千金》葦莖湯是治肺癰痰熱瘀血蘊結的良方,方中葦莖清肺泄熱;薏苡仁、冬瓜子化痰排膿;桃仁活血祛瘀。
《金匱要略》排膿散,方用枳實、桔梗化痰排膿,用芍藥養血活血祛瘀。大黃牡丹湯治腸癰實熱瘀結證,方中大黃瀉瘀血、惡血,牡丹皮、桃仁逐瘀涼血,冬瓜子化痰利濕排膿,芒硝排膿祛積,軟堅除熱,諸藥合用可瀉下瘀熱膿濁。
2.飲瘀方治
飲瘀與痰瘀既有聯系亦有區別。痰與飲,《金匱要略》合稱為痰飲,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但其主要論飲證,也涉及飲邪夾瘀。相對講,痰有形而飲無形,痰視之可見,推之可及,而飲漫無邊際。如膿痰、血痰、癥塊等,可稱之為痰瘀,但不能稱其為飲瘀。飲瘀主要從心下堅滿、脘腹脹滿、嘔惡反胃、多吐痰涎、心悸短氣、目眩昏冒、腫痛、舌體暗淡等癥及所用方藥,推演而知。飲瘀其他病涉及不多,這里集中從痰飲病入手,以探其微。
(1)苓桂術甘湯與腎氣丸治微飲夾瘀 微飲指痰飲之輕微者,或為痰飲之宿伏者,微飲可夾有瘀血,因飲邪阻遏,血脈不利,亦可致瘀。此二方中皆用桂枝,后者并用牡丹皮,故具有活血利飲作用。另外,治療溢飲的小青龍湯,方中用桂枝、芍藥亦有活血通脈之意。木防己湯治療支飲,其面色黧黑,不能排除瘀血之征,方用桂枝,不能排除活血通脈之用。
(2)甘遂半夏湯治留飲夾瘀 留飲指水飲久留,飲邪郁久亦可致瘀。此方用甘遂、半夏攻逐留飲以絕病根無疑,而芍藥余以為是用作活血通脈,以增強消除飲邪,杜絕病根。若將芍藥作兼顧脾陰,或酸收甘緩,或緩解心下急迫,似不恰當。
(3)己椒藶黃丸治痰飲夾瘀 此癥見腹滿,口舌干燥,腸間有水氣。口舌干燥亦為瘀血特征,如《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云: “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為有瘀血。”己椒藶黃丸方中防己、葶藶、椒目祛飲利水;大黃通腑瀉下,活血逐瘀。后世多用此方治肝硬化腹水、肺心病合并心衰,加丹參、赤芍、桃仁、紅花有較好療效。
3.水瘀方治
水瘀以機體浮腫,小便不利,脈沉為主,并見腰腹疼痛、血尿、婦人閉經等血分瘀滯癥狀者。如小便不利、水氣病(血分病、水分病)、婦人雜病等。
(1)從水瘀論治小便不利 《金匱要略》蒲灰散、滑石白魚散治小便不利,皆能活血利水。蒲灰散方中蒲灰即蒲黃,《神農本草經》云:“蒲黃利小便,止血,消瘀血。”滑石清熱利小便。滑石白魚散中白魚即衣魚,《神農本草經》云: “主婦人疝瘕,小便不利。”亂發消瘀止血。治小便不利的五苓散,方中桂枝亦有活血利水功用。
(2)從水瘀論治水氣病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云: “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又云: “經水前斷,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后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月經來源于血,血行不利,或經行閉阻,可致經脈水道不利,水氣泛溢,故月經不調,并見水腫,此因血先病而后形成水氣病,故曰“血分”。血分之病,瘀血者難化,血虛者難補,血分深而難通,血不通則水不行,故治療較難。所謂“水分”,是因先病水腫,水濕壅閉,經脈不暢,致經水斷絕。因水分病淺而易行,治宜行水散濕,水去則經水自通,其病可愈,故治療較易。血分與水分病《金匱要略》未出方,治血分病可用下瘀血湯加澤蘭、益母草、茯苓、白術等;治水分病可用五苓散加澤蘭、益母草、桃仁、赤芍等。
另外,防己黃芪湯加芍藥治風水腹痛,即水氣停留深入血分,使血脈不通,加芍藥可養血通脈。對水氣病的臨床治療,利水佐以活血較單純利水療效好。
(3)從水瘀論治婦人病 《金匱要略》大黃甘遂湯破血逐水,治婦人“水與血俱結血室”,為典型的水瘀證。本證可見于經期或產后,既有血脈瘀阻,又有水氣壅滯者。大黃甘遂湯方中大黃攻瘀;甘遂逐水;阿膠滋陰養血,以防攻邪傷正。此方組方規范,藥少而精,力量宏猛,水血并逐,用之得當,可一舉獲效。
4.濕瘀方治 濕瘀以肌肉、關節、肝、腎、脾、胃、胞宮病變為主,如歷節、小便不利、黃疸、妊娠病、帶下病等。
(1)從濕瘀論治歷節病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云: “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故曰歷節。”此言水濕之邪乘虛侵入血脈,形成濕瘀,傷及關節,病及肝腎,治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或用后世的獨活寄生湯。桂枝芍藥知母湯除祛風散寒外,又可濕瘀并治,如桂枝、芍藥通調血脈,養血活血;白術、附子溫陽化濕,祛除濕濁。臨床用此方治療歷節,可加川芎、雞血藤、紅花、薏苡仁、木瓜等,以加強活血利濕。
(2)從濕瘀論治黃疸病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云: “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又云:“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此反映濕、熱、瘀是黃疸病形成的關鍵病理因素,尤其濕瘀既可見于濕熱發黃,也可見于寒濕發黃。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硝石礬石散皆有清熱利濕、活血逐黃之功,以治濕熱瘀阻發黃。如茵陳蒿湯,方中茵陳清熱利濕,梔子清三焦之熱兼涼血,大黃通腑、活血、解毒,三藥合用,能使濕熱瘀從大小便分解。桂枝加黃芪湯可用于黃疸初期,寒濕瘀阻發黃。臨床用以上方治黃疸,適當加丹參、赤芍、牡丹皮、桃仁、虎杖等活血藥,可提高治療效果。
(3)從濕瘀論治妊娠病
《金匱要略》治療妊娠腹痛的當歸芍藥散,肝脾俱治,既治血滯,又治濕阻。方中芍藥、當歸、川芎調肝養血活血;茯苓、白術、澤瀉健脾淡滲利濕。另外,當歸散、當歸貝母苦參丸都含有從濕與瘀論治的精神,因婦人妊娠期多肝脾失調,故亦多濕、多瘀,治療祛濕化瘀可保持肝脾氣血調暢,胎無疾苦。
(4)從濕瘀論治帶下病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云: “婦人經水閉不利,臟(即子臟)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顯然本證之發生,是子臟先有瘀而后生濕,形成濕瘀。婦人經水閉阻,或經水不利,致瘀血結滯胞宮,瘀血日久,則腐化成濕熱,便見帶下淋瀝色白。治宜先用礬石丸清熱除濕治帶下,后用下瘀血湯活血祛瘀治瘀血之本。 統而觀之:痰瘀仲景雖未設專病,但從痰瘀論治疾病的內容已相當可觀,由此可見,痰瘀是多種疾病的關鍵病理環節,抑或多種疾病的常見證候,治宜痰瘀同治,處方中化痰與活血之藥,孰多孰少,孰輕孰重,可有所偏頗。
痰瘀是臟腑氣血津液病理變化的產物,《黃帝內經》對此機理已有論述,如《素問·調經論》云:“血氣未并,五臟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此乃水邪泛溢致經脈瘀血阻滯而留血。《靈樞·百病始生》云:“腸胃之絡傷,則血溢于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寒汁沫”含痰飲之意,“寒汁沫與血相搏”乃痰瘀相搏,這里的“積”即痰瘀之積。
痰瘀之實在秦漢已存在,痰瘀之名乃后世逐漸演化而成,如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痰》曰:“痰夾瘀血,遂成窠囊。”葉天士認為胃痛是“痰瘀有形之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