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最流行的、也是普遍認同的教育觀點就是:尊重生命個體,快樂教育,多鼓勵少批評,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可這一切,在孩子學音樂以后便逐漸瓦解了。家長送孩子學音樂,起初讓孩子學習音樂是個美好的初衷,希望能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可你踏上了這條路,才知道這是條不歸路,不是孩子是否能堅持的問題,是家長是否能舍得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學了音樂,你發現從此每天陪著練習就是你和孩子的必修課。 曾經看過一篇介紹郎朗的文章,郎朗之所以今天如此有成就,離不開父母的付出,郎朗的父親為了讓郎朗到北京拜師學藝,毅然辭掉公職,陪伴郎朗做起了北漂。有次在老師那里學琴后,老師評價不高,回來后郎朗又不肯好好練琴,郎朗的父親生氣的打了他,因為失手郎朗的頭被打出了血,這時又心疼的父親抱著兒子痛哭。在那篇文章里,這個細節我印象最深。這里面豈能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能詮釋啊,學音樂的孩子的父母付出的太多了!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篇音樂教育家對家長說的真心話,看完后,我個人認為這是我看過的最中肯的心水指點,看的我只想哭,句句說中要害。 音樂終身受用 學音樂的人,成年后沒有后悔學音樂的。反而是后悔以前沒再努力一點學的更好!中途放棄的人更是悔的腸子都青了,但是錯過那個年齡段就什么都補不回來了。學音樂并不是非要成名成家,但貴在堅持,終身受用。 孩子有所成就,必須滿足三個件: (1)從小學習,十年如一日。 (2)經濟上能滿足學習需求。 (3)盡早確定目標,下定決心。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家長讓孩子學音樂的初衷
決定了孩子日后的成績
現在的父母讓孩子學藝術,大多數都并不是想讓孩子成名成家,享譽全世界。所以當孩子不想繼續的時候,父母會說:唉,不想學就別學了吧,反正咱們孩子將來也不想當音樂家!于是孩子就“合情合理”地半途而廢了。如果有家長問我這個問題,我個人觀點——孩子不愿意學,也得讓他學。因為學音樂從來都不是娛樂、消遣或游戲。
我要對學音樂藝術孩子的家長說:學任何一樣藝術都是學業,就像孩子去上學、去完成作業一樣。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沒興趣就學不好,不如不學。我對家長說:別問孩子,問自己!兒童的心理特征,自然是“來得容易去得快”,他們的興趣容易發生轉移,說白了,他們對玩最感興趣,如果不是玩,很快就生厭了。此時家長就應該認真對待,家長不管,孩子就學不好。還有的家長覺得學樂器就是文娛活動,培養高雅的情趣,是閑著沒事時候的消遣。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也不會堅持督促孩子學的。是想,如果孩子對寫作業沒有興趣怎么辦?家長一定不會說“不想寫就別寫了”,大家會想盡方法讓孩子完成作業,而且完成的質量還要好。在這些方面,家長的辦法是很多的,拿出同樣的辦法來對待孩子學樂器,就沒有難題了。
哭著練和笑著練
出來的效果沒多大區別
學樂器的關鍵不在興趣,但是家長們會這樣想——強扭的瓜不甜,孩子沒興趣怎么會學得好呢?其實: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因此我說99%的孩子都不愿受苦去練是正常現象。但是,只要家長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孩子就能學得好;相反,家長不管而依靠孩子自己學習,就沒有可能了。學樂器的關鍵不在興趣,沒興趣的孩子不比有興趣的孩子學得差,有興趣的孩子也不比沒興趣的孩子學得好,關鍵是用在學習上的時間。或者干脆這樣說,哭著練和笑著練,練出的效果沒多大區別。
有的家長炫耀,我的孩子什么都喜歡,是的,孩子基本上見什么都有新鮮感,最重要的是,這種新鮮感能持續多久?還有的家長想讓孩子某個樂器,先問孩子你喜不喜歡啊?孩子說喜歡就學。不喜歡就不學。唉,大人也會上小孩的當。
每天半個小時,堅持十年
比只練三年每天3個小時的強多了
對于學習相對較緊張的孩子,每天需用多少時間練琴?每天1小時,暑假寒假多練,我認為差不多了。還是那句老話:貴在堅持。小孩子不懂什么前途、理想,大人讓彈就彈唄,也不懂得把成績和理想、前途一類的結合起來,那是大人們的事情。
要用鼓勵、引導、獎勵,適當加入威嚴、強制的手段,讓孩子學下去。 “沒興趣學不好”是針對成年人而言的,成年人成就一項學業,沒興趣就不可能學好,但孩子可不是。不能拿成人的思路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