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發生過很多次大地震,都被史書記錄在案,其中有的傷亡慘重,有的范圍巨大,有一場更是影響了兩千多年的軍事形勢。
這一次地震,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武都大地震。
嘉陵江和漢江被震成了兩條江
1
公元前186年,西漢王朝進入呂后執政的第二年。這一年年初,武都道(今山西略陽)爆發極大的地震,山崩地裂。
雖然武都道是秦國在西戎故地設置的政區,地廣人稀,這次地震傷亡不大,但持續時間極長。地震從年初一直持續到八月,整整震了八個月,震得陜甘交界處面目全非,把古漢水震成了嘉陵江和漢江兩條江。
原來的古漢水,從陜西寶雞南面發源,沿今陜西省西界流到略陽的“天池大澤”,分為兩條,一條向南流入四川,經廣元、南充等地,在重慶注入長江;另一條向東流入漢中,經陜西南部的漢中地區,貫穿半個湖北,在武漢注入長江。
武都大地震把武都道(略陽縣)的天池大澤震成了糊糊,古漢水的河道被震斷,南流的一支與東流的一支逐漸分離。南流的一支就是后來的嘉陵江,東流的一支就是后來的漢江。
原來古漢水的上游水量充沛,經此一震,河道震窄,水里面礁石大增,基本上難以用來有效的運兵和運糧,直到唐朝,附近的水系經過歷史演變,匯合成嘉陵江,航運條件才有所恢復。
因此,從西漢到唐朝的八百年間,關中、漢中與蜀中的直達水道難以再發揮作用,即使到了唐朝以后嘉陵江形成,也難恢復武都大地震之前的舊觀。
從關中到漢中,從漢中到蜀中,從此只有陸路可走,秦嶺和大巴山成為了阻斷關中、漢中、蜀中三地的天塹,中國西部的軍事地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地震之前的古漢水走廊
2
武都大地震之前,通過古漢水和古漢水上游的支流,部隊可以從隴西(今甘肅天水)出發,經過關中、漢中,向南殺進巴蜀或者向東殺進湖北,知道了當時是這樣的地勢,有助于理解戰國時的秦楚之爭,和秦亡后的楚漢之爭。
戰國初年,秦國占據關中,楚國占據漢中,秦國為什么可以越過楚軍據守的漢中而攻滅巴蜀?
因為秦軍可以從隴西出發,沿著古漢水南行,到達武都后不向東進入漢中,而向南沿著今天的嘉陵江直接殺進四川。
當時楚國一直在試圖消滅巴蜀,并且進攻巴國頗有成效,巴蜀兩國也在交戰,楚國完全有可能先滅巴后滅蜀,但因為古漢水的存在,秦軍從隴西順流而下,公然截胡。
楚國要攻打巴蜀,必須逆長江而上,秦國則順流而下就可以了,所以楚國的反應速度不及秦國,秦國用閃電戰攻滅了巴蜀,從此占據了楚國的上游,取得了對楚的戰略優勢。
此后秦國更順著古漢水攻取楚國的漢中、黔中等郡,殺神白起最終攻陷楚國都城郢都,使楚國一蹶不振。
楚漢戰爭時,韓信能夠暗度陳倉,也是因為古漢水的存在。韓信一面讓灌嬰出子午谷,吸引章邯、司馬欣、董翳等三秦王的主力,一面率主力溯古漢水北上,到達陳倉(今陜西寶雞)附近。
到了這里,韓信又一次聲東擊西,派小部隊出沿古漢水支流西上,做出進攻隴西的態勢,進一步吸引三秦主力,大部隊卻不然從古漢水的源頭散關殺出,沿陳倉故道突入關中,打得三秦王措手不及,關中在數月之內就落入漢軍之手。
從此劉邦背靠關中,東向與項羽爭天下,賴有關中的優越地勢,屢敗而不蹶,最終反敗為勝,滅楚興漢。
有古漢水的年代,關中、漢中、蜀中的連通是很方便的,一些戰術動作今天看來難以理解,是因為不知道當時的古漢水運兵如此方便。
大地震之后的南鄭天獄
3
但是到了武都大地震之后,關中、漢中、蜀中的交通一下子就變得奇差無比。
于是劉秀攻打蜀地的公孫述,主力從東線的長江溯流而上,北線沒有特別用心且進展也不大,諸葛亮攻魏與魏滅蜀也因為交通問題而十分艱難。
武都大地震之后,關中到漢中的陸路主要有三條,從西向東分別是褒斜道,北段為褒谷,南段為斜谷;儻駱道,北段為儻谷,南段為駱谷;子午道,北段為子谷,南段為午谷。
這三條谷道都十分難走,原來的陳倉故道因為漢水流量減小,道路艱險,很少再被使用。所以曹操消滅漢中張魯后,驚呼漢中、南鄭之地為天獄。
而后來的諸葛亮也深為漢中谷道所苦,不論出哪條道,運糧都是大問題,上邽之戰諸葛亮本來大勝司馬懿,卻因為糧盡退兵;五丈原之戰諸葛亮索性在關中屯田取糧,不全指望從漢中運糧了,準備長久之計,自己卻沒戰勝時間先死了。
漢中到蜀中的陸路也是三條,從西向東分別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荔枝道和米倉道十分狹窄,難以通行大軍,荔枝道還是后世唐朝才開發出來的,所以大軍入川主要走金牛道。
而金牛道更向西,原來古漢水暢通無阻時,可以沿著古漢水直入今天的嘉陵江,從水路入蜀。但很可惜,武都大地震之后,金牛道的起點陽平關(今山西勉縣)和嘉陵江之間的道路被震得崎嶇無比難以通行,入蜀的大軍只能走金牛道,面對劍門關等雄關的一路攔截。
所以當鐘會、鄧艾伐蜀時,鐘會雖能迅速奪取漢中,但卻受阻于金牛道上的劍閣,以十幾萬大軍攻打劍閣數月依然不能攻陷,后方從漢中谷道運糧不便,使得鐘會幾乎放棄。要不是鄧艾偷渡陰平險道成功,蜀漢幾乎就死里逃生了。
歷史上的大地震,產生影響的不少,但能如此深遠的影響軍事形勢千年的,只有武都大地震這一次。
在科學昌明的今天,做好地震預測工作的同時,對地震后可能出現的地理變遷也需要進行預估,因地制宜的加以利用,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