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晚,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綠山青水看中國》節目中咱們大淮安又上電視啦!《綠水青山看中國》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與科教頻道推出的一臺大型演播室益智類文化節目。
主持人播放了一個短片,短片中提到了四個標志性的事物,讓大家猜咱們大淮安,正如專家所說,江蘇人沒有不知道的。
咱們淮安菜的經典,軟兜長魚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從南走到北,崔健《假行僧》里唱得從南走到北再也不是夢。
里運河文化長廊,空中看咱中州島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正如節目中所說淮安自古是水運樞紐,京杭大運河、淮河、鹽河、蘇北灌溉總渠、洪澤湖等多條內河經過淮安,淮安的運河文化一直深深的影響著咱們淮安人的古往今來。
南船北馬,舍舟登陸
作為南北城市分界線
淮安這座漂在水上的運河之都
在悠悠歲月中,厚積了多少璀璨文明
這些人文的歷史的經典,永遠沉淀在歲月中
歷久彌新,散發著濃醇的氣息。
清晏園
翻開淮安的史冊,是一部治水的歷史。它地處黃河,淮河,京杭大運河三河交匯地帶,自古水患不斷。歷代名臣與勞動人民嘔心瀝血治理洪水收到了卓越的成效。而清晏園就是這歷史的見證。
清晏園原為江南河道總督部院駐地,因為是皇家園林,所以格調是很高的。就拿進門的大片假山來說。據說是太湖湖底的石頭,后來禁采,便彌足珍貴。
清口樞紐
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清口樞紐作為一項重要的遺產區被列入名錄。清口樞紐,位于中國運河之都—江蘇省淮安市境內,是一個水利工程遺產區。在其49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53處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大運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樞紐工程之一。
在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以清口樞紐為代表的遺產片區,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一條運河關乎了這么多城市的發展,有的城市繁華雖已落幕,但運河印記卻早已融入到城市的血液里。
清口樞紐是中國大運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樞紐工程之一,被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張延皓譽為“中國水工歷史博物館”
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位于江蘇淮安市區,始建于明朝初年,用于調節水位和控制里運河的流量,使漕運船只順利通過。清江閘是漕糧所必經之咽喉要道,每當運糧季節,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里,蔚為壯觀,有“南北襟喉”之稱。
黑麻石砌成的閘墻上,留下了一道道多年來被“絞關”的鋼絲纜和“掂船”的纜繩捋出來的深深凹痕。作為京杭大運河上僅存的維護得最好的一座古閘,始建于明朝初年的清江閘至今仍巍然屹立。
漕運廣場
位于淮安市淮安區城中心,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筑群,和淮安區標志性建筑鎮淮樓,淮安府署處在同一中軸線上。
(攝影:太陽永遠是新)
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
在漕運廣場的中線上矗立著中國漕運博物館,占地面積6300平方米,是在原先漕運總督部院遺址一座中國漕運歷史博物館。在這里,集中陳列了古代漕運工具及附屬遺留物品,漕運總督府內工作與生活用品,曾經擔任漕運總督及其他漕運官員的信函、書札,墨跡及生活用品,以及歷代有關漕糧流通的記錄、證券、量具、代用品,向世人完整地展現漕運古跡和歷史。
(攝影:坤儒)
(攝影:朱天羽)
大運河給我們留了很多很多的遺產,此外水流云轉,沃土之上,一個全新的區域發展概念應運而生:9月15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在興化、淮安召開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現場推進會。這也意味著,作為“1 3”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淮生態經濟區”在江蘇發展新棋局上鏗鏘落子!
水
水是生態經濟區的靈魂,必須把水的文章做活。漫步淮安的里運河文化長廊,只見歷史與現代、景區與街區、旅游與城市功能相融合,仿佛置身“現代版清明上河圖”。“不僅要生態美,也要生活美;不僅要來的人說好,也要住的人說好。”主客共享,正是里運河文化長廊建設的初衷,亦與江淮生態經濟區發展目標嚴絲合縫。
江淮生態經濟區,江蘇一方特殊的水土。這里的水,雖沒有長江、東海、黃海之激越澎湃,但,長江、古黃河、淮河的水,通過京杭大運河和洪澤湖、駱馬湖、高郵湖等湖群,在這里融匯貫通,奠定了淮安曾經“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地位,有理由相信,隨著“1 3”戰略的推進,一幅宏闊壯美的發展新長卷一定能在這里徐徐展開。
錯過直播的小伙伴,小編給你們安利了播放時間表哦!
CCTV-1:
10月5日—13日晚間黃金檔9點播出
CCTV-10:
10月6日—14日晚19:30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