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吃動平衡
圖2. 如何合理控制能量(點擊可查看大圖)
除了能量的控制還應注意:
1. 選用復合糖類:碳水化合物占45-60%,選擇低升糖指數(GI)食物;
2. 控制脂肪攝入:脂肪占20-30%,飽和脂肪酸(SFA)和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均應小于10%,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提供10%—15%,膽固醇攝入量不超過300 mg/d;
3. 選用優質蛋白:蛋白質占15-20%,一般情況下蛋白質攝入量需0.8 g/(kg·d)有植物蛋白、乳清蛋白等;
4. 豐富維生素及礦物質:維生素D3、B1、B2、E、Mg、Zn等;
5.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推薦攝入量為25-30 g/d,或10-14g/1000 kacl。
圖3. 運動療法注意事項(點擊可查看大圖)
體育運動能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增強胰島素敏感度,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美國飲食協會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達到最大心率50%—70%)的體育運動,為了達到治療和預防的效果,每周至少運動3天以上,而且不要連續兩天以上不進行運動。
對于服用胰島素或磺脲類藥物的患者會發生低血糖,參加規律運動的人群需要降低藥物的劑量;當血糖水平超過13-14 mmol/L或尿中有酮體出現時,需要延緩體育運動,否則會發生血糖濃度增加和潛在的酮癥酸中毒。
控制腰圍,預防腹型肥胖,男性腰圍不超過90 cm,女性不超過85 cm,成年人體重指數(BMI)應該控制在18.5-23.9 kg/m2之間。
2
全谷物、雜豆類占1/3
雜豆類品種有赤豆、蕓豆、綠豆、豌豆、鷹嘴豆、蠶豆等;稻米、小麥、玉米、大麥、燕麥、黑麥、黑米、高粱、青稞、黃米、小米、栗米、蕎麥、薏米等,如果加工得當均是全谷物的良好來源。
圖4. 主食谷物搭配(點擊可查看大圖)
從上圖可知,女性(按1800 kcal算)全天可攝入3-4份全谷物及雜豆類,男性(按2250 kcal算)全天可攝入3.7-5份全谷物及雜豆類。
3
多吃蔬菜、水果適量,種類、顏色要多樣
圖5. 蔬菜水果的升糖指數(點擊可查看大圖)
從上圖可知,蔬菜的升糖指數明顯低于水果,建議每日蔬菜攝入量300-500 g,深色蔬菜占1/2,其中綠葉菜不少于70 g;兩餐之間選擇低GI的水果為宜。
4
常吃魚禽,蛋類和畜肉適量,限制加工肉類
畜肉類包括豬、羊、牛、驢等的肌肉和內臟,脂肪含量較高,飽和脂肪酸較多,平均為15%。豬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應適量食用。
每周不超過4個雞蛋、或每兩天1個雞蛋,不棄蛋黃。研究表明,雞蛋攝入(每周3-4個)對血清膽固醇水平影響微弱;適量攝入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無關。
限制腌制、烘烤、煙熏、醬鹵等加工肉制品的攝入。
熏制食品的熏煙中含有200多種化合物,有些已證明有致癌作用,如環芳烴類和甲醛等,在熏制過程中可污染食品,增加腫瘤發生的風險。
亞硝酸鹽不僅是肉品的特效化妝師,還能抑制肉毒桿菌的生長。肉毒桿菌毒是已知毒蛋白中毒性最強的一種,能影響紅細胞的正常工作,導致缺氧。
5
奶類豆類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選擇
保證每日300 g液態奶或者相當量的奶制品的攝入;
重視大豆及其制品的攝入,零食可選擇少量堅果,每天別超過25g;
甜味劑可選擇山梨醇、木糖醇等:
1. 山梨醇通過山梨醇脫氫酶氧化成果糖,然后進入果糖-1-磷酸酯途徑代謝,代謝與胰島素無關,適合糖尿病人食用;
2. 木糖醇是糖代謝的中間體,不需要胰島素幫忙,能直接透過細胞膜為組織提供營養,且能微量促進胰島素的分泌。
6
足量飲水,限制飲酒
烹調注意少油少鹽,成人每日烹調油25-30 g,食鹽用量不超過6g。
推薦飲用白開水,每天飲用量1500-1700 ml;飲料可選淡茶或咖啡。
飲酒后易出現低血糖,乙醇在體內代謝可減少來自糖原異生途徑的糖量,還會抑制升糖激素釋放;
飲酒時常減少正常飲食攝入,酒精吸收快,不能較長時間維持血糖水平;
飲酒還可使糖負荷后胰島素分泌增加,對用胰島素、降糖藥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低血糖。
7
細嚼慢咽,注意進餐順序
改變進餐順序,先吃蔬菜再吃肉類,最后吃主食,細嚼慢咽。
研究表明細嚼慢咽可助減肥、防癌、保護口腔粘膜,有利于唾液分泌,防止牙齦炎及口腔潰瘍、減少食道損傷和食道疾病發生、有利于胃腸的消化和吸收等優點。
控制進餐速度,早晨15~20分鐘,中晚餐30分鐘,餐次安排視病情而定。
8
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個體化營養指導
注重飲食控制、規律鍛煉、遵醫用藥、監測血糖、足部護理及高低血糖預防和處理等六方面的自我管理。
定期接受營養醫師和營養師的個性化專業指導,頻率至少每年四次。
參考文獻:
[1]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J]]. 中國營養學會官網
[2] 蔡東聯,糜漫天.營養師必讀(第三版)[M].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4
[3] Louise Burke著,王啟榮主譯,臨床運動營養學(第4版)[M]. 世界圖書出版社. 2011
[4] 胡雯,于康,周春凌,醫療膳食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5] 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專業版[M].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6] 江晃榮. 恐怖的10大食品添加物[M]. 方舟文化出版社.2014
[7] 楊月欣,李寧.營養功能成分應用指南[M].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
來源:木子醫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