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長耳朵嗎?”“叫你做一點小事都做不了,一天天就知道闖禍!”“你怎么那么笨!”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你有沒有這樣大聲訓過孩子?其實這樣訓斥并沒有什么用,孩子認識不到錯誤,會讓孩子更加傷心,沮喪,有挫敗感,得不償失。
父母們進行批評時,要注意孩子的感受。若你的批評,讓孩子感到不舒服了,產(chǎn)生抵觸心理了,那么即使父母處于占理方,也起不到作用。首先記住:三句話來批評孩子就夠了!第一句:指出孩子做錯了什么事。(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什么事)第二句:指出這件事情的后果,并表示父母對這件事情的:感受,很生氣的態(tài)度。(表明態(tài)度,讓孩子知道不能再這樣做)第三句:告訴孩子父母喜歡他本人,但是不喜歡這樣的處事方式。(讓孩子感受到:愛他才會批評他)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對于孩子無意造成的錯誤,父母盡量不要過多地批評,但是,在親子溝通過程中,批評作為一種教育和溝通方式,不可避免地被使用到。賞識和批評都是教育方式,兩者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需的教育方式。 那么,怎樣批評孩子最有效呢?
客觀批評孩子。對孩子的批評,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心服口服。這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你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去教育他們。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要給他們說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不能用某種高深莫測的東西強行向他們灌輸。書本上的道理應該給他們講,但不能搬弄出那些晦澀的文字,那種學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難接受的。
父母頭腦冷靜,切忌在情緒異常的狀態(tài)下輕易批評孩子。父母批評教育子女,靠強制壓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給孩子充分的說話機會,他們才能剖析自己的行為,觸及靈魂的最深處,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批評孩子切莫傷害自尊心。當眾批評孩子,孩子會感到難堪和不滿,也聽不進家長的批評。可以試著把孩子帶離環(huán)境,在無人或是人少的地方教育孩子;批評措辭要適當,切忌“你簡直不可救藥”、“你怎么這么蠢”“豬腦袋”“吃飯不長腦子”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這樣的批評根本不是教育,只是家長在發(fā)泄情緒,同時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傷害。
批評時著眼點應放在孩子改正缺點上,而不是揪著缺點不放,即就事論事,不翻舊賬;作業(yè)拖拉就討論怎么完成作業(yè),不要把今天遲到、老師反應在學校不遵守紀律、吃飯看電視等一些列問題拿出來數(shù)落;
當孩子情緒反應強烈、言語沖動的時候,家長采取不理睬的態(tài)度,等孩子冷靜思考,平息沖動后再作批評,如果孩子情緒大時批評,很可能演變成孩子與父母的“戰(zhàn)爭”,雙方吵起來,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家長始終要記住:批評是為了達到教育目的的工具。如果沒有教育效果,甚至還有反作用,就不要用批評。
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家長過問、干涉孩子的行動,應直截了當?shù)卣f出,自己的擔心和憂慮,讓孩子知道家長的關愛。比如,處理孩子放學晚歸這種事情,有的家長是等孩子回家后,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勒令以后不準晚歸。這種處理方式過于急躁,孩子不但沒有體會到家長的擔心,反而對家長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認為小題大做,管得太寬。有些家長則會盡量壓住怒氣,心平氣和地詢問原因,并說明因為不知道你為什么晚歸,爸媽心里很著急、很擔心,希望你能夠站在爸媽的角度,體會爸媽的關心和擔心,以后早點回來。孩子聽了這番話后,更可能會為自己的晚歸給家長帶來不安,感到內疚自責,對家長的干涉行為,也不會產(chǎn)生反感與抵觸。
體驗學習。沒有經(jīng)歷,孩子很難通過想象學習。看個故事:一天傍晚,父親與兒子散步時,兒子看到西瓜攤賣西瓜非要買。父親說:“離家太遠,抱回去太累人,不買。”兒子不高興了:“我要買西瓜你不買,你喜歡我學習好,我也不好好學習。”父親略一思量,對兒子說:“買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兒子抱著買的西瓜走,一會兒就累得滿頭大汗,一路歇了幾次才把西瓜抱回家。這一體驗讓孩子感觸頗深:“吃個西瓜也真不容易啊!”讓孩子經(jīng)歷、體驗過,孩子才更能理解父母。家長千萬遍說教,不如孩子親身體驗一遍有效。
自己承擔后果。我兒子一年級上學期,就經(jīng)常遲到。剛開始不以為然,老師其實也沒有過多的懲罰他。有時候他磨蹭,我最多說一句,八點鐘我們要出門哦,要不然很容易遲到。偶爾遲到個一兩次,老師不會說啥,遲到的次數(shù)多了,老師也忍不住要嘮叨幾句。有一天兒子回來給我說,媽媽,老師給我下了最后通牒,說要是再遲到就要對我不客氣了,真的不能再遲到了。從那以后,到現(xiàn)在,真的早飯都可以不吃,就是不要遲到。你看是不是我說一百遍不要遲到,老師要罰,不及讓孩子自己知道遲到會給他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找到行為背后的原因。做家長的,應該多一些耐心和寬容,更要客觀的看待事情。孩子的一些行為,或許就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而已。除了成績,希望家長們能關注孩子的感受,愛好等等。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才能從根源找到行為背后的原因。
告訴孩子怎么做。兒子小時候,常常動手打人——這是家里老人常給我說的話。說實話,我一次都沒有看到兒子主動去招惹別人。但這樣的事情就被他們看到了,而且覺得是不容忽視的大事兒。兒子成為被嚴厲批評的對象,可是6歲的兒子,卻倔強的說自己沒錯。后來在我的引導下,兒子說是那個小朋友先打他,他才還手的。我告訴他,行,這次是我們錯怪你了。不過之所以我們這么緊張,是怕你吃虧,你矮人家一個頭,要是真的打起來,你會很慘。要是以后再碰上這樣的事情,你完全可以大聲喊出來,不惹事,也不要怕事。孩子的是非觀念,全靠家長掌控,怎么說,怎么做,不僅需要孩子去總結經(jīng)驗,家長也要引導適當。
批評孩子有很多方式,最不可取的就是辱罵,毆打。好的批評方式可以讓孩子長記性,長經(jīng)驗,自然就能進步迅速。家長要引導讓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對于他們的小執(zhí)著,也不必過于擔憂,畢竟能自己從泥坑里站起來,是長大的第一步,跌倒的責任也要自己承擔。如果你覺得此文對你有幫助,請轉發(fā)給更多的人知道。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