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磨蹭,寫作業拖拉。很多家長抱怨孩子“才寫兩個字就開始玩,一點兒作業能磨到晚上9點、10點,要是他能拿出玩手機的認真勁兒來作業,我也不用犯愁了。”據統計中小學生樂于完成作業的占55%,視作業為負擔的占45%;5%的學生偶爾不能完成作業,雙休日不能完成作業的學生比例更高。
拖沓的孩子,最主要的形成原因就是自己沒有時間觀念,什么事都是家長一遍一遍的催促。小學階段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孩子來說是一件受益終生的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做事拖沓的原因有哪些?
找不到學習的興趣。對孩子來說,他們做事的主要動力是“好玩”,很多時候是為了享受做事的過程。他們感興趣的往往是活動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所以他們花在做事的過程中的時間一般都比較長。孩子想到室外去玩,可媽媽非讓他把玩具收拾整齊,孩子心里不高興但又不得不干,自然就會磨起洋工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低落,每天都是硬著頭皮在應付家長,你讓他讀書、寫作業,他肯定是疲疲塌塌、能拖就拖。有的家長很貪心,孩子本來寫作業速度很快,一個小時就把作業寫完了,可是家長為了讓孩子多學點知識,立馬給孩子又布置了一些作業。其結果,孩子做得越快,家長加得越多。孩子不做作業時,他就放不下心。孩子知道,無論怎么做,也得到十點才能休息,干脆邊做邊玩。
家長長期暗示的結果。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個過程。在他小的時候,做很多事情,在家長看來的確是笨手笨腳的。比如孩子穿件衣服要花半個小時,扣個扣子要花十分鐘,就耐不住了。往往就選擇取而代之,我來幫他做。而家長取而代之的結果就是,孩子因為缺乏生活當中必要的動手鍛煉的機會,就會越顯笨拙。家長又會指責孩子說:“你怎么這么慢啊?”于是很多家長會不斷地催促孩子。這樣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這時他認為他就這么笨,他就這么慢。孩子從小做事就被人督促,自己沒有了時間觀念,沒有人監督就不知道做事的節奏,所以干什么事都慢慢騰騰。
動作不熟練,缺乏自信心。有時孩子磨蹭是因為他對所做的某件事動作不熟練。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尚處在發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時可能不知道做事的先后順序,如何以較少的時間來做更多的事情;也可能沒有掌握好動作的基本技巧,比較“手笨”;還可能在做作業時對知識掌握得不牢,許多題目做起來很困難。有的孩子在做事情時缺乏足夠的自信心,他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錯,所以做起事情來也是畏畏縮縮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越是擔心、越是害怕,孩子的動作也就越慢。如果大人這時候再在一旁不斷地催促、責備,孩子的自信心又會受到影響,他的動作不僅快不起來,反而會更慢了。
家長包辦和不良示范。一些家長嫌孩子洗臉耽誤時間,媽媽就幫孩子洗;嫌孩子整理書包的時間太長,媽媽就天天幫孩子整理。殊不知,這樣時間長了以后,孩子會漸漸養成更加磨蹭的習慣,他的惰性也會越來越強,他的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大。因為孩子感到有些事情自己無論怎么做都可以,反正爸爸媽媽會來幫他的。經常性打斷孩子,會讓孩子做事的時候經常性的會猶豫不決,所以如果孩子作業出現明顯錯誤,盡量等孩子作業做完的時候再去提示他。
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有的父母自己做起事情來經常拖拖拉拉、不講效率,本來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要拖很長的時間,本來應當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后一刻。家長這種做事慢吞吞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時間長了,孩子也會養成辦事拖沓的習慣。孩子做事拖沓、沒效率是從環境所提供的示范中被動學習的,孩子的行為問題反映著父母的行為方式。所以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比如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在一旁靜靜的看書是最好的,而不是自己抱著手機刷抖音。
如果孩子出現拖拉的情況,必須極早幫助孩子糾正,否則等孩子長大糾正將更為困難。作為父母的我們要看懂孩子的心理,只會一味的責罵孩子,孩子會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以及如何討父母開心這件事情上了,反而沒有心思思考自己拖沓的原因。并對父母提出了幾點建議來幫助孩子改掉拖沓的習慣。
要幫孩子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慢和拖沓是兩回事。有的孩子的確做事會更慢些,孩子越小就越慢。但這絕對不是毛病。若父母常嫌孩子慢,過多催逼,或者干脆替代,那么問題就真的來了:一個真正拖沓、散漫、凡事不操心的熊孩子,往往就是這么養成的。要幫孩子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節奏,還需牢記不隨意把孩子跟他人做比。可以鼓勵孩子自我比較,即縱向比,但不要橫向比。每個孩子從出生即帶有自己的氣質特點,有的孩子做事風風火火,有的孩子做事慢慢悠悠……這是孩子的天性,又何必勉強呢?讓孩子慢慢來,是父母的智慧。
不要把陪孩子寫作業變成督工。多數家長陪在孩子旁邊看著他做作業,看著看著都克制不住要去說:這個筆畫筆順不對、這個字寫錯、這道題算錯等等,把陪伴變成督促,孩子思路總是被打斷、注意力總是被轉移,結果可想而知,孩子抗拒、厭煩,大人還可能發火。如此惡性循環。會讓孩子做事的時候經常性的會猶豫不決,所以如果孩子作業出現明顯錯誤,盡量等孩子作業做完的時候再去提示他。 過度干預孩子做作業的過程,很容易讓孩子形成一種依賴,寫作業必須要父母陪同和指導,不能獨立完成作業。真正的陪伴,孩子在做作業,父母在旁邊安靜看書或做其他事情,陪伴而不打擾。
將孩子需要做的事按先后順序告訴他。讓孩子知道做完什么再做什么,要么就是告訴孩子現在要做什么了,等他完成后再繼續給出下一個指令。千萬別同時對孩子提出兩個以上的要求,這樣做只會擾亂孩子的思維,讓孩子不知所措。對于男孩來說,過于啰嗦,尤其容易給他們帶去困擾。因為從生理的角度來說,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存在著線性差異,女性更容易應對基于語言的多項任務,比如邊聽邊寫;男性更擅長于應對基于空間的多項任務,比如體育項目和電子游戲。最好一次只跟男孩們說一件事,且保證簡潔明了。
教會孩子必要的條理性處理事務的技巧。父母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每一樣家務,都是有步驟的,需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其中暗含的都是條理。很多父母只要孩子學習好,什么都可以不管,什么都可以不會。于是孩子們只把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讓自己興奮的事情上,而那些需要規劃的、看起來有些枯燥的工作,在孩子看來則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會不屑于去做。這其實是很危險的事。別忘了我們的孩子畢竟不是生活在童話的城堡里,只需要演好王子公主就能夠獲得幸福。他們總要獨自去生活。一個搞不定生活的人,最終會被生活瑣事所累,更無法走向真正的獨立。
父母指導、鼓勵和幫助。比如對一個上學經常遲到的孩子需要父母列出一個清單,列出他早晨起床后的所有事項,如穿衣、洗漱、喝水、背書包,這樣上學這件事就變得具體可行,也知道從哪件事上可以節約時間,孩子也會增強信心,從中感到成功的喜悅,對事物有更大的把控能力。
做個愛輸的家長。小孩子都有好勝心理,可以跟孩子進行比賽,比如30分鐘的時間,孩子寫作業,媽媽來做飯,看誰先完成任務,完不成的自動認輸。家長要做的就是一直忙碌著,最后裝作不情愿地認輸,然后再堅定地說,“明天一定比過你!”就這樣, 在生活中這樣一個個小小的比賽中,小孩子會慢慢改掉了一邊做一邊玩的毛病。做個愛輸的媽媽真的挺好,讓孩子贏得了自信,贏得了好習慣。
限時鼓勵法,制定合理的規則。就是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給予獎勵。在規定時間內做完,作業質量過關的話,給孩子本子上畫一個小星星,一周后,如果滿7個小星星就帶孩子去想他玩的地方或者看一場電影、吃一頓大餐等。如果發現孩子中途有不專心的現象,家長可以提醒一下,已經做了15分鐘了,加油,小星星再等著你。制定家庭規則是必要而可行的,比如,面對一個做作業拖沓的孩子,先做功課,再看電視。對于較大的生活邋遢的孩子,先整理房間,再出去和朋友玩。家庭規則的適應會大大加大孩子做事的效率。
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現在的孩子都被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愛好班包裹著,如果這不是出自孩子內心的喜好,而僅僅是父母的未完成在孩子身上的寄托,那你的孩子可能會恐懼這些事情,因此有很多借口拖沓,父母要善于找到借口背后真實的原因,以消除孩子的恐懼,給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放慢節奏選擇自己要做的和喜歡做的事情。
教孩子正確的做事方法。許多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好。做事的次序很粗糙,東一點西一點。家長應該教孩子如何做好規劃,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當面對很多事情時,孩子們經常會感到困惑,不知道他們現在想做什么,這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比如,吃早點10分鐘解決,吃不完收走;晚上9點半睡覺,做作業超過9點半收走,第二天該受到老師的批評處罰讓孩子自己承擔。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婆婆嘴,以自身良好的示范給孩子做榜樣,加強親子關系,才有能力輔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