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于缺乏自控力,總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比如搶奪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生氣時拍打其他小朋友的頭......這時候,恰當?shù)呐u是一定要有的。但是,生活中父母又往往遇到這樣的疑問,“我們可沒慣著孩子,他一有什么錯誤,我們都會批評他,告訴他一定要改正,可是孩子就跟沒聽見一樣。”“我的孩子太皮了,我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不管用,我們是真的沒辦法了!”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家長的批評方式、心態(tài)沒有把握好。“批評”這兩個字,評是批的前提。所以,批評孩子要掌握的第一個分寸是,當你想批評時,先要弄清楚自己欲“批”孩子的“錯誤”,是否是真正的錯誤。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犯了“錯”,對他們發(fā)怒,是源于自身的認識偏差或是本身的無理,而非孩子犯了錯。比如,孩子由于情緒緊張,考試失利,家長便對孩子多方指責,這樣會讓孩子感到不公正,對你的信任度降低,還會使年紀小的孩子是非觀模糊。
不注意批評的分寸。就是別只看表面現(xiàn)象,狂批一通了事。而必須詢問孩子“為什么會這么做”,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聲音,這樣,既可摸清孩子犯錯的前因后果,還有利于掂量孩子錯誤的性質和程度,為下一步的教育展開定向、定位。同時,也表達了你對他的尊重,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的培養(yǎng)。怎樣的批評方式才會有效?
注意批評場合。在小孩做錯事的時候,不要在公共場合大聲批評孩子,因為孩子也是有很強烈的自尊心的,這樣有可能導致他的勇氣下降,自尊心受到傷害。批評最好在只有兩個人的時候進行,神情可以嚴肅,但語氣要保持平和,不要大聲罵,這樣孩子只會害怕并不能達到真正的知錯效果。
調整家長的情緒。孩子犯錯,第一時間生氣,人之常情。而我們提倡,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要選擇暫時回避,因為在很多時候,惹你生氣的并不一定是孩子故意的錯,也有可能是你錯怪了孩子。孩子的心思細膩而脆弱。當你在沒有弄清楚事情真相之前,深呼吸,冷靜下來。要不然,狂風暴雨般的批評,很容易變成以大欺小的發(fā)泄。
告訴錯在哪里。在批評之前,首先了解事情的原因,問清楚孩子的事情經(jīng)過,讓孩子有說話的權利,不要當頭就罵。先了解,再批評,這樣家長會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有一個更全面、更清楚的認識,對孩子的批評會更有針對性,也讓孩子能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評。孩子犯錯,一定要第一時間指出來并幫孩子改正。不能因為家長今天心情好,就從寬處理,哪天心情不好,又對孩子同樣的錯誤拳打腳踢。孩子不會認為自己的錯的,因為你曾經(jīng)原諒過他,而只會把家長的舉動認為故意刁難自己。批評是要讓孩子明白自己錯了,而不是發(fā)泄我們自己不滿的情緒的。所以你一定要解釋給他聽,他錯在哪里了。只有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里了,他才能成長。
注意批評態(tài)度,要尊重孩子。批評孩子,就是為了幫孩子改正這次出現(xiàn)的錯誤,所以請本著“幫助”的姿態(tài),去跟孩子就事論事地交談。批評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要忘了肯定孩子,雖然這一次做錯了,但是你平時的表現(xiàn)還是很好的,在其他方面也是做得不錯的,你并不是一個壞孩子,只是在這個事情上犯了一個錯誤,你將來是會改正進步的。
千萬不要一巴掌呼在孩子頭上,然后大喝一聲:反了你了!不聽話!
就事論事,不貼標簽。批評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就事論事,不貼標簽,更不要對孩子的品質做定性的負面評價。比如不要因孩子做錯了一件事,就給孩子下結論說孩子笨。因為孩子愛睡懶覺就說孩子懶,千萬不要夸大孩子的錯誤,比如孩子有幾次把屋里弄得很亂,批評孩子時就不能說孩子總是把屋子弄得很亂,這樣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就講他這件事情上哪里做錯了,千萬不要翻舊賬,不要把他一次的錯誤無限的放大。一定要找對方法,不然就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錯誤方式,那將是生命中隱伏的悲傷。如果孩子犯錯后,得不到包容與接納,只有批評與指責,他們在未來更難以坦誠地面對自己的過錯,更傾向于隱瞞過錯。這會讓孩子一直處在恐慌中,逐漸變得膽怯而自卑,戰(zhàn)戰(zhàn)兢兢,看父母臉色行事。 同樣,當孩子犯錯時,家長過度的嬌慣、放縱更是會害了孩子。孩子是在錯誤和失敗中慢慢長大的,父母不要害怕孩子犯錯和失敗,只有在失敗的歷練下,孩子才能長大成人,孩子的成長過程對于父母也是全新的成長過程,我們要尊重孩子成長的一切,和孩子一起去學習,去探索。不要以年齡、偶然等借口幫孩子逃避錯誤,孩子除了需要正確引導,也需要在錯誤中成長。縱容孩子的小錯,日積月累,慢慢就會凝積成明天的大錯,甚至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