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著名心理學家,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
本文主要觀點來自:李玫瑾教授演講內容整理
人的一生,有兩個階段非常重要,在這兩個階段中,父母需要精心的陪伴和養育。
第一個階段,父母需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對你建立依戀關系,有“恩”有孩子。第二個階段,父母需要對孩子“恩威并施”,在此階段培養孩子的性格,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社會行為。
孩子唯有在這兩個階段的需求得到滿足,長大后才能成為一個心理“正常的”、“健康的”人。李玫瑾教授研究了大量犯罪案例,發現許多殘忍的案犯都是小時候沒有被善待,而釀成悲劇...
0-3歲,情感撫養期。
在這個階段,對孩子的照顧陪伴一定要到位。這時候的孩子什么都不會表達,很無助,需要大人的關注。如果你的撫養照顧到位,在你照顧他的時候,他會記住你的氣味、聲音和相貌,
腦子里都會留下你照顧他的印象。從4個月到半歲,孩子“認人”的現象出現,這時候依戀關系就形成了,孩子也開始表現得非常離不開你。
依戀關系是孩子放松自我、身體舒暢、和對周遭環境信任的依托。0-3歲孩子的依戀就是一個人情感最初的起點。
當他這種依戀情感得到了滿足,他就對外界建立了信任,在此基礎慢慢會擴展到親情、伙伴情、和責任心等等...
如果孩子早年依戀關系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形成很多潛在的心理問題。比如成年以后會經常出現焦慮、緊張甚至抑郁...依戀是人性最核心的問題。
3-6歲,性格和社會行為培養關鍵期。
在這個階段,父母一定要學會”恩威并施”,學會對孩子說“不”。
所有行為都有第一次。比如孩子想要一個東西,必須父母來滿足。如何要東西,父母如何回應,都會影響孩子性格。
許多孩子在15、6歲的時候非常難以管教,非常叛逆,拒絕和父母交流。在孩子這個時期,父母做什么,孩子都無動于衷。出現了這個問題,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在孩子6歲之前對他說過“不行”。
在孩子6歲之前,對他不正確的行為說“不行”,或許孩子只會哭鬧然后在地下打滾。如果到孩子12歲再對他不正確的行為說“不行”,可能孩子就會立刻離家出走,甚至做一些極端的行為...
所以,在6歲之前一定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行為模式,你要用自己的觀念去影響他,讓他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幫助孩子形成對于一件事情正確的觀念。
如果孩子出現不恰當行為而你卻沒有制止他,當他的不恰當行為出現了重復,重復3次之后就會形成心理學上的“定式”, “定式”形成,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就會很難。
所以6歲之前,
隨事而制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
推薦時間
你有沒有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呢?
要求孩子飯前便后洗手,
孩子就拿水隨便沖兩下...
讓孩子睡前刷牙,孩子就跑開,
讓你滿房間追...
給他洗澡的時候就像打仗一樣...
孩子臟乎乎的小手、滿是油漬的衣服、哭鬧、亂糟糟的洗手臺和浴室...
面對這樣的情況,無數次的說教、崩潰...都無法讓孩子把“講衛生”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