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初自己過暑假,那就是寫寫語文數學兩本暑假作業,快的話三五天就能搞定,剩下的時間全是玩兒,很high很高興。現在的暑假,孩子們過的一點兒不比不放假時輕松,他們要參加諸如預科班、補習班、奧數班、培優班、特長班等名目繁多形式多樣的補課。大熱的天兒,孩子們騎車在補課的路上一趟一趟地跑來跑去,自己看著也是心疼不已。
補課真的好嗎?學生肯定會有一定的收獲,但負面的影響,也不少,否則不會有相應的補課禁令。這負面的影響,大概在于,一來要消費不少的錢,少則幾千,多則上萬,這對于年薪幾萬的普通家庭而言,不是個小數字;二來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或還能造成學生不堪學業負重而行走極端的惡性事故。我亦曾聽聞,在今年的暑假,就有一所很有名的學校的初中女生從補課老師的家里跳了樓;三是補課的效果也未必好,蜻蜓點水式的新課預習,極容易給孩子已經學過且掌握的錯誤印象,以至于在新的學期,怠慢了學業,耽誤了學習。
即便如此,家長們也絲毫停不下給孩子補課的腳步。孩子不愿去,那就動員,提高孩子積極性,與人比較,增強孩子能動性。花錢是教育投資,家長們即使十二分舍不得也得拿出錢來,不能因為自己當初沒有舍得投資到時候落下孩子的埋怨。
每一個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學習上科科優秀實在罕見。針對這樣的情況,老師或家長就會有缺啥補啥的理直氣壯。家長給孩子做工作運用的最典型的道理,就是木桶原理,即木桶盛多少水,不取決于最高的木板,而取決于最低的木板。如此生動形象,聽上去確實無懈可擊,再聰明的孩子,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一方面孩子有補課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家長有給孩子補課的客觀理由。孩子放假,家長可不放假,家長平時在單位上班忙碌,孩子在家里能不能控制好玩耍的欲望,頂得住網絡的誘惑,那就不得而知了。而將孩子放到補習班,在老師的監督之下,跟其他的同學一塊兒學習,確是個不錯的辦法,至少,那里是個學習的去處,有個學習的氛圍,孩子總能夠學習到一定的知識。
當然,不能否認,做家長的誰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價值期待。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家長們植根心靈深處的教育觀念。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說不定比自家的孩子還要優秀,都在忙著尋找比較好的老師好的補習班,自己怎么能放任孩子一個暑假的“虛度”呢?于是,出于從眾跟風甚至攀比,家長們便不由自主地將孩子送到了補習班,而且還美其名曰所有比別人高出的分數,都是比別人多出的努力。
初中生之所以成為補課的主力軍,跟高中招錄考試大有關系。舉個例子,1萬人的初中畢業生,有普通高中可上的大概只有6千人,其他的4千人,就得另行選擇。而這有高中可上的6千人,能夠考上教學質量較好的高中并有高考勝出希望的,或也就2千人,考上最好的高中,或也就幾百人(數據只為說明舉例,不作實際參考)。競爭如此激烈,孩子們能不在意?家長們哪敢輕視?
曾經聽同學講到一個故事。他說,某銀行招錄工作人員,條件是本科學歷,意思就是不論一本二本或三本,都行,但是,在審核時,一本以外的其他人,都會以各種由頭審核出局。對于招錄單位而言,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審核辨認誰是埋在土里的金子,那一張已經清晰明了的同樣是本科學歷但又確實存在三六九等的畢業證書,便是取信于人的最好能力證明。無獨有偶。還曾聽到有人說的個例。一女子考研究生,成績比其他人都要好,但是,最后,她沒有被錄取,原因僅在于,她雖然也是本科,但不像其他人,是985或211。面對如此功利社會,哪一位家長敢放縱自己的孩子自由成長?哪一位家長不為增長孩子的知識和能力竭盡全力?
或許,家長們也清楚地知道,假期補課是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成績上的虛假繁榮或以扼殺孩子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對世界的探知欲望為代價,所謂最有價值的創新能力,已經徹底讓位于成績與分數。補習班打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名頭的教育師資,不過是迎合了家長和學生心理需求的精準忽悠,目的在于收錢告終。假期里,補習班接連不斷打給家長的電話,比學校老師可要暖心的多,誰會相信他真是在關心孩子的成績?
盡管如此,家長們還是義無反顧,根本停不下跟風補課的腳步。教育已然成為一條生產線,孩子們就是不得不進入這條生產線的原材料,他們能不能成為合格的優質的產品進入社會,進而被社會認可,成績或是證明品質的唯一標簽。孩子,知道你累,但如果不想在競爭中被淘汰,那就在跟風補課的漫長道路上,鏗鏘前行吧。
上海辦公室設計上海辦公室裝修 辦公室裝修設計 廠房裝修辦公室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