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 BBC網站
有很多像林女士家一樣富裕的中國家庭正在拒絕傳統的中國教育。越來越多的人對孩子的學校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希望有其他選擇。專注亞洲的證券經紀和投資銀行里昂證券(CLSA)估計,目前中國私立學校教育市場的規模超過3.15億美元,而私立國際學校的就學人數在2018年前將保持每年14%的增長。
對愿意出錢的家長來說,在私立學校有各種選擇,有一周一次的私人課程,也有全日制寄宿學校。一些學校涵蓋了從3歲到18歲的全程教育服務,很多學校還提供課外活動和英語、藝術或音樂培訓。麥肯錫2015年1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中國私立幼兒園數量已經超過公立幼兒園,就中學階段而言,10年前中國私立學校占比3%,現在達到了10%。
中國每年有900多萬的學生會經歷一場壓力巨大的考試,它將決定學生能上什么樣的大學,最終影響未來的工作和社會地位。“如今的教育體系忽略個性培養、價值觀和社會責任。這是我們國家很多重要問題背后的原因,”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表示,“想要擺脫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轉向重視個性的教育模式,這十分困難。”
為此,中國的私立學校不只出現在大城市,而是遍布全國。它彌補了新興中產階層對優質教育的期望和中國的公立教育之間的差距。當法國人瑪麗安·達凱在北京創立Atelier私立藝術學校時,她從這一趨勢中獲得了長足發展。此前她曾初步嘗試以當地僑民為目標群體。Atelier學校教的內容五花八門,從油畫到雕塑樣樣都有,主要以3-15歲的學生為主,課程由英國或法國的外教負責。
“中國學生來我們這里是因為我們提供的課程能夠培養創造力,”達凱說,“這和結果無關,我們要讓孩子獲得真實的體驗,他們將來需要用到這些體驗。”由于市場需求,達凱來到北京八年后又開了第二所學校。她現在計劃向中國其他城市擴張。
當然,去私立學校就讀并不便宜,但家長確信他們的付出最終會有回報。每年發布中國年度富豪榜的胡潤集團通過研究發現,中國的富裕階層愿意把他們年收入的20%-25%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