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南麓。從北魏文成帝興安二年(公元453年)起。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個,是中國石窯藝術寶庫。
佛光大道。兩邊天佛列柱,柱底大象馱碑,大象長有六棵牙,象征修行六度。
寺廟左側樓頂刻有”慈悲”二字,為柳公權手書,
右側樓頂刻有”佛燈共云長,山川隨靈秀”,系王釋所書。
拾階而上,迎面是碑文石刻,為紀念曇曜大師,由景明四年四月六曰比丘尼曇煝造。
進入云岡石窟的山門
第1一15窟為云岡石窟中期所建,是云岡雕像的鼎盛階段,正值北魏遷都洛陽前孝文帝中興時期。洞多呈方形,突出釋迦牟尼佛的地位。佛像面相豐潤適中,盛行褒衣博帶,出現富麗堂皇的太和風格,突出漢化。呈現內容繁復,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雕刻內容和風格出現全面漢化。
第一和第二窟并列雙窟。
第一窟石鼓洞,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后壁立象為彌勒佛,東壁佛本生故事浮雕。
第二窟寒泉洞,中央為方形三層塔柱,每層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璧面雕出五層小塔。
用于運輸沙石料的車輛,工程量浩大,車輒己深陷入呈凹糟。
第三洞靈巖寺洞,云岡最大石窟,為曇曜譯經樓。后室雕刻靣孔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三尊佛像,坐像高10米,兩菩薩立像各6.2米。
第四窟塔廟窟,窟中方形立柱,前后面三佛像,左右面六佛像,中央坐像高達17米.為云岡最大石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下,窟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
第五和第六并列為雙窯木構檐。
1696年康熙皇帝冬日回巒巡幸云岡,并御書匾額”莊嚴法相”。
第六窟為釋迦佛洞,譽為云岡第一偉觀,中央有一高15米兩層方形塔柱,雕出33幅圖,講述釋迦佛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
故事主題突出,情節銜接自然,內容前呼后應,是石雕連環畫的珍品。
第七和第八為連體木制閣樓。
第七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窯檐,后室有菩薩坐于獅子座上,南部六個供養菩薩,形象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笫八窟內有五頭臂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是三頭六臂的摩酼首羅天,極為奇特。
第九窟阿阛佛洞,洞內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象生動,動感極強。
第十窟毗盧佛洞,石雕飛天臂繞飄帶,凌空飛舞,或左顧右盼,或囬眸一笑,極盡人間情趣。飛天是中國的獨創。
第十二窟雕刻伎樂天人,手執弦管,神情迥異,形象生動。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高腳彌勒佛,像高12米,南壁有7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
第十五窟有一萬余尊小佛像,稱為”萬佛洞”。
第十六一第二十合稱曇矅五窟。是云岡石窟最早開鑿的。雕飾奇偉,冠于一世,高僧曇矅選擇鐘靈毓秀的武周山,開?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云岡石窟的序幕。
第十六窟正中釋迦13.5米,立于蓮花座上,四周雕刻千佛。
正中立像高15米,右臂袒露,身披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云岡露天佛,高大偉岸,鼻高唇薄,兩肩寬厚,袈裟右袒,與身后的峭壁一色,為云岡石窟象征。
曇矅五窟為帝王象征,呈馬蹄形,窟頂雕滿千佛,主要是三世佛,佛象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氣勢磅礡,深厚純樸,雕刻技藝融合古印度藝術精華和漢代傳統,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石碑左上方為21一45窟晚期石窟。
北魏遷都洛陽后(494年),分布在20窟以西約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多以單窟形弍,佛像消瘦,長頸肩窄,表現北魏晚期全面漢化,出現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
云岡石窟共擁有5萬多尊佛像,大的高達17米,小的僅2厘米,形態逼真,目光傳神,神采飛揚,身軀扭動,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性和智慧。云岡石窟所表現的石窟,?筑,音樂歌舞,民俗文化,充分體現了北魏時期中華文化豐富的內涵。
連結曇曜五窟和云岡博物館的道路。
云岡石窟列為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周恩來總理乘列車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參觀云岡石窟,對云岡石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是云岡石窟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