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賣油翁
歐陽修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①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②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8.這個故事使我們明白了 (成語)的道理。(1分)
9.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康肅笑而遣之 大言數主之失(《強項令》)
B.嘗射于家圃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
C.乃取一葫蘆置于地 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D.睨之,久而不去 去國懷鄉(《岳陽樓記》)
10.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①
②
11.賣油翁和陳堯咨兩人對待自己長處的態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請分別談談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別人的長處。(4分)
[答案]8.熟能生巧(1分) 9.D (2分) 10.(1)(老漢)看見他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點頭。(補出所成分0.5分,關鍵詞“矢、但、頷”各0.5分) (2)你怎么敢輕視我的射技?(關鍵詞“爾、安、射”翻譯準確,句式正確各0.5分) 11.評分說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語句通順即可。(4分) 示例:把自己的長處當作一種戰勝困難、張揚個性的資源優勢,而不是進行宣揚的資本;(2分)對別人的長處,應善于取長補短,學為己用,不可嫉妒詆毀。(2分)
(2009年河池市中考語文試題)
十二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題。(10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②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7.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①觥籌交錯 交錯:
②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去:
8.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①云歸而巖穴暝 ②人不知而不慍
B.①山間之四時也 ②夫戰,勇氣也
C.①負者歌于途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D.①禽鳥知山林之樂 ②輟耕之壟上
9.下列對選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第①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潔”“水”四個典型情景來寫四季變幻之美,情狀俱到,精確而熨帖。
B.第②段寫宴飲之樂,卻別有情致地從捕魚釀酒寫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簡樸。
C.選文圍繞“樂”,寫了山水之樂、宴酣之樂、樂人之樂,表達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D.選文巧用詩的語言表達形式,全用對句,句式整齊,音節鏗鏘,讀來聲聲清朗,極具音樂的節奏美
10.用現代漢語說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4分)。
(1)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譯: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譯:
[答案]7.交錯:交互錯雜 去:離開 8.B 9.D 10.(1)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 (2)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
(2009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語文試題)
十三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15分)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當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普堅以為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隨之。太祖入宮,普立于宮門,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趙普傳》)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彼竭我盈,故克之 B.未有其比∕比至陳,車六七百乘
C.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騎千余,卒數萬人 D.久之不去∕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9、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6分)
(1)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2)”太祖怒甚,起,普亦隨之。
10、用斜線(∕)為乙文中畫曲線的句子斷句,只限兩處。(2分)
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11、研讀甲乙兩段文字,回答問題。(4分)
(1)請分別概括兩段文字的內容。
(2)兩段文字,表現了趙普怎樣的性格?
[答案]8、D 9、(1)趙普臉色沒有改變,跪著拾起碎紙片帶回家。(2)太祖更加憤怒,起身就走,趙普也緊跟在他身后。 10、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11、(1)甲:趙普(以天下事為己任)堅持奏薦人才;乙:趙普為大臣遷官請命(2)以天下事為己任,不畏權勢,執著、堅定或深沉有岸谷,剛毅果斷。
(2009年江蘇省連云港市中考語文試題)
十四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9-13題。(15分)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前人之述備矣 眾妙畢備,以為妙絕(林嗣環《口技》)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沈復《幼時記趣》)
C、予觀夫巴陵勝狀 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驢》)
D、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司馬遷《陳涉世家》)
10、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梁君1出獵,見白雁群。梁君下車,彀弓2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謂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駭。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3公孫襲下車撫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襲不與其君而顧他人,何也?”公孫襲曰:“昔齊景公之時,天大旱三年,卜4之,曰:‘必以人祠5,乃雨。’景公下堂頓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將自當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襲謂主君言無異于虎狼6!”梁君援其手與上車歸,入廟門,呼萬歲,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獵皆得禽獸,吾獵得善言而歸。”
(選自劉向《新序·雜事》)
注釋:1梁君:即魏國國君。2彀gòu弓:拉開弓。3御:車夫。4卜:占卜,古時迷信活動。5祠:祭祀。6無異于虎狼:跟虎狼沒兩樣。
11、解釋下面句子中的加點的詞。(3分)
(1)白雁群駭____________ (2)言未卒____________ (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__
1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吾所以求雨者,為吾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人獵得禽獸,吾獵得善言而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公孫襲講故事的目的是想諷勸梁君怎樣去做(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D 10、(1)清晨湖面上灑滿陽光,傍晚又是一片陰暗,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2)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能有所不同呢? 11、(1)駭:害怕;驚怕;驚慌 (2)卒:停止;完畢;結束 (3)故:原因;緣故 12、(1)我祈求下雨的原因,是為了我的百姓。 (2)別人打獵都得到禽獸等獵物,我打獵得到良言回來了。 13、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2009年江蘇省鹽城市中考語文試題)
十五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2-15題。(14分)
【甲】(鄒忌)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戰國策·齊策》)
【乙】燕昭王卑身厚幣①以招賢者,往見郭隗先生……昭王曰:“寡人將誰朝②?”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④,況賢于隗者乎?”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⑤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
(《戰國策·燕策》)
【注】①厚幣:拿著豐厚的錢財。②誰朝:拜見誰(賓語前置)。③涓人:宮中灑掃的人。④見事:被侍奉,被重視,受重用。⑤樂毅和后面的鄒衍、居辛分別是魏、齊、趙三地的名士。
1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4分)
(1)王之蔽甚矣 ( )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
(3)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 ( )
(4)不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 )
13.下列句中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2分)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B.涓人言于君曰 余將告于蒞事者
C.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 其真無馬邪
D.隗且見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上文中畫線的句子和課文中的有關句子。(6分)
(1)此所謂戰勝于朝廷。(2分)
(2)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2分)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2分)
15.甲文告訴我們:國君廣開言路,才能興利除弊,使國家強盛起來;
乙文告訴我們: (2分)
[答案]12.(1)蔽:蒙蔽、受蒙蔽、被蒙蔽 (2)刺:指責 (3)反:同“返”,返回(4)期年:滿一年 13.B A.“以”:介詞,用/相當于“而”,表順承;B.都是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相當于“對”或者“向”;C.“其”:代詞,它的/表反問語氣的語氣詞,相當于“難道”;D.“且”:尚且/將近。 14.(1)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2)燕昭王為郭隗建造宮舍并且拜他為老師。(3)(村中人)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15.禮賢下士,才能廣招人才,國家才能強大。
(2009年江蘇省揚州市中考語文試題)
十六
閱讀[甲][乙]兩文,回答9~12題。(10分)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①膝上。有人從長安②來,元帝問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⑤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⑥?”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⑦。”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⑧?”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選自《世說新語》)
【注釋】①元帝:司馬睿,其長子司馬紹后繼位為明帝。 ②長安:西晉的封國,此時的長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陽,西晉時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覺地流下了眼淚。潸(shān),流淚的樣子。涕,眼淚。 ⑤東渡:晉元帝為瑯琊王時住在洛陽,好友知天下將要大亂,就勸他回到自己的封國,鎮守建康,意欲建立一個復興帝室的基地,這就是所謂的“東渡”。 ⑥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你認為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更遠?意謂,認為。 ⑦居然可知:根據這一點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9.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3)明帝問何以致泣____________ (4)元帝異之 _______________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2)具以東渡意告之。
11.有人認為,[甲]文中的魯莊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實他并不“鄙”。請結合原文內容闡釋其“不鄙”的理由。(2分)
12.[甲][乙]兩文都主要以 描寫來表現人物。[乙]文這個小故事表現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9.(1)賜福、保佑。(2)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3)為什么。(4)對……感到驚奇。(每小題0.5分,共2分。) 10.(1)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給他人。(2)元帝把東渡的意圖詳細地告訴了他。(每小題2分,共4分。) 11.廣開言路、禮賢下士;盡職盡責,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得滿分,共2分。) 12. 語言 ; 機智、聰穎、聰敏、機敏、聰明、隨機應變等(答出其中一個詞語即可)(每空1分,共2分。)
(2009年遼寧省阜新市中考語文試題)
十七
閱讀甲、乙兩選文,回答11--13題。(10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乙)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 “君與俱來。”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11.解釋下列句中的劃線詞語。(4分)
(1)躬耕于南陽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由是先主遂詣亮 詣:
(4)此人可就見 就:
1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2)將軍宜枉駕顧之。
13.根據甲乙兩選文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對諸葛亮其人作出評價。(2分)
[答案]11.躬:親自,自身。卑鄙:低微鄙陋。詣:拜訪。就:接近。(每詞1分) 12.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
將軍應該委屈自己親自去拜訪他。(每句2分) 13.出身卑微,少有大志,知恩圖報,鞠躬盡瘁。(答出兩點即可)。(2分)
(2009年遼寧省錦州市中考語文試題)
十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題。
(一)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解釋下面加點的詞。(2分)
①齊人也,坐盜
②葉徒相似
6.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7.各用一個成語或俗語概括楚王和晏子的形象特點。(2分)
(二)
甲與乙相善,甲延乙理家政。及官撫軍①,并使佐官政,惟其言是從,久而貲財皆為所干沒②,始悟其奸,稍稍譙③責之。乙挾甲陰事,遽反噬④。甲不勝憤,乃投牒訴城隍。
夜夢城隍語之曰:“乙險惡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
甲曰:“為其事事如我意也。”
神喟然曰:“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公不畏之,而反喜之,不公之紿⑤而紿誰耶?渠⑥惡貫將盈,終必食報,若公則自貽伊戚⑦,可無庸訴也。”
(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注釋:①官撫軍:做官至撫軍。撫軍,官職名。②干沒:吞沒。③譙:責備。④反噬:反咬一口。⑤紿(dai):哄騙,欺騙。⑥渠:他。⑦自貽伊戚:自作自受。
8.加點詞意思不同的一組。(2分)
A.及官撫軍 B.乙險惡如是
及郡下,詣太守 是進亦憂,退亦憂
C.公不畏之 D.渠惡貫將盈
悍吏之來無鄉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9.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
10.從“甲”的經歷中,你能得到怎樣的做人道理?(2分)
[答案]5.①犯罪。 ②只。 6.圣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7.示例:自作聰明 自作自受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能言善辯 才辯雙全 能說會道 不卑不亢 說明:本題2分。答出其中一個即可。 8.C 9.一個能事事都順著我心意的人,可怕得很啊! 10.人們都希望別人順從自己,喜歡聽奉承的話。但遇事不講原則,遇挫錯不及時糾正,必將害人害己。時時事事順從你、奉承你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2009年聊城市中考語文試題)
十九
閱讀《鄒忌諷齊王納諫》選段,回答11——14題。(共8分)
(1)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2)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11.解釋下列語錄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1)能謗譏于市朝 謗: (2)聞寡人之耳者 聞:
12.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語句。(2分)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13.請分別寫出文中表現齊威王納諫后在國內和國外產生巨大成效的句子。(2分)
14.本文中齊威王和鄒忌個性鮮明,你更欣賞哪一位,說說你的看法。(2分)
[答案]11.(1)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 (2)聞:使……聽到 12.現在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或: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重點詞“地”、“方”翻譯正確即可。 13.國內: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國外: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國內、國外各1分。國內答出“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即可得分。 14.示例1:我更欣賞鄒忌,因為鄒忌能用生動委婉的方式勸說,我嗯他身上學到了與他人交往的藝術。示例2:我更欣賞齊王,他能夠正視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規勸。我看到了他寬廣的胸懷。 符合人物性格,談出看法即可。
(2009年牡丹江市中考語文試題)
二十
(一)(共14分)
1.用“|”標出下面畫線句子最明顯的一處停頓。(2分)
①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②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字。(2分)
①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
②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 )
3.翻譯。(4分)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請從情景交融的角度,賞析李白《行路難》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句詩。(2分)
5.有人認為,《桃花源記》中“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問話的是漁人;也有人認為問話的是桃源人。你同意哪種看法?請以課文為依據說明理由。(2分)
6.《曹劌論戰》中,曹劌所認同的“忠之屬也。可以一戰”的條件,是指魯莊公所說的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三條,還是只指第三條。說說你的推理。(2分)
[答案]1.(2分)①由此觀之,王之蔽l甚矣。 ②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l太守之樂其樂也。 2.(2分)①樹立 ②益處 3.(4分)①(對一個國家而言)(如果)②國內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③國外沒有敵對勢力的外來禍患,④(那么)往往(這個)國家(就該)滅亡(了)。 4.(2分)(要求:能結合以下詩句和寓意,從“情”“景”交融的一個角度回答即可。)景:①長風:摧枯拉朽、剛勁有力的風。 ②云帆:(借以乘風破浪的)高大的船帆。 ③浪:喻指艱難與險阻,這里指不濟的個人和國家命運。④滄海:指國家命運及前途。 情:①破浪:沖破險阻、勇往直前的決心與行動。 ②會有時:積極、樂觀、毫不動搖的信念。 ③直掛:果斷堅定的愿望和行動。 ④濟:拯救。“濟滄海”指詩人遠大的政治理想和崇高的人生抱負。 5.(2分)(答對一個要點即可)漁人:①這句描述的是漁人與桃源人交談的一個情景。意思是說,在漁人問起桃源人時,桃源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所以,發問的是漁人。②桃源人當初是為了“避秦時亂”才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的,他們無心也無須打探外面的情況,所以,好奇發問的是漁人。桃源人:①因桃源人為了“避秦時亂”來到此地已經很久了,所以,既然漁人是從外面來的,所以桃源人也想從漁人那里了解一下外面的情況。②因漁人來自外面,所以,桃源人出于好奇,順便向漁人發問打聽。 6.(2分)(答對一個要點即可)①曹劌認為戰爭取勝的根本是取信于民(1分)。而取信于民只做好某個方面還不夠,而是要做好方方面面,所以,三條都包括(1分)。 ②曹劌認為戰爭取勝的根本是取信于民(1分)。而取信于民的舉措中最重要的是“必以情”,所以,特別強調的是第三條(1分)。
(2009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考語文試題)
二十一
閱讀《三峽》,(回答11——14題,共10分)
①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④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闕 襄
12.翻譯下列語句。(4分)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3.總結三峽的景物特點,給下面的對聯補出上聯。(2分)
,天高地厚華夏情。
14.下面是《小石潭記》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較,在寫水方面有什么異同?(2分)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答案]11.闕:通“缺” 襄:上 評分標準:(2分)每詞解釋各1分,“闕”多答“缺口”,“襄”多答“漫上”不扣分。 12.(1)即使是騎著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2)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評分標準:(4分)每句2分,重點詞“雖”“奔”“自非”“亭午”“夜分”,其中答對兩個得1分。 13.示例:山險水急三峽景;山峻水清三峽美等。 評分標準:(2分)寬對即可得分,要在對聯中體現三峽的特點。 14.相同點:都從側面寫水。不同點:《三峽》寫出水勢大,水流急的特點;《小石潭記》寫出水清澈透明的特點。 評分標準:(2分)相同點得1分,不同點得1分。
(2009年齊齊哈爾市中考語文試題)
二十二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做6—9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兩章》)
[乙]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選自《論語》)
6.解釋文中加點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乙]文重點強調的觀點是什么?(3分)
9.你認為[甲] [乙]兩文重點強調的內容有什么關系?(3分)
[答案]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對) ③軍備(軍隊) ④信任,信用 7. ①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②從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國家就無以立足。 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無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9. [甲] 文重點強調的“人和”(“得道”)與[乙]文重點強調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關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條件(或“內容”)之一。
(2009年山東省臨沂市中考語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