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為西方讀者而寫的一本哲學史書,以英文寫成,首次出版于1948年。
自鴉片戰爭至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一度處于落后、挨打局面,反映在文化領域則表現為思想文化的保守、落后。隨著嚴復《天演論》的譯出,“進化論”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的主要思潮。國內的學術界,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元論是激進派,如陳獨秀、魯迅等,還是自由主義者,如胡適等,都接受了“進化論”的思想,甚至保守派,如梁漱溟等也不反對“進化論”。西方的傳入一方面促進了中國哲學的更新,另一方面也沖擊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亟須有學術領袖引領中西方文化在互不貶斥、相互尊重的條件下溝通、融合。
此外,在《中國哲學簡史》出版前,雖然西方關于中國哲學的各著作為數不少,但通常不是太專業,就是太通俗,因而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知識知之甚少。即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美國人,如果請他們列舉中國的主要哲學家,除非漢學專家,大概能列舉出的中國哲學家只有孔子,或可能再加個老子。
馮友蘭先生有見于此,致力于重構國內對中國哲學的自信,以便更好地溝通中西方文化,以及向西方哲學界介紹、傳播中國哲學知識,提高中國哲學地位。1946年至1947年,馮友蘭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面向美國學生講授中國哲學史。其后,課程的英文講稿經整理,于1948年在美國出版,即《中國哲學簡史》。
講中國哲學史一般都是從先秦講到近代,在近代也總能講出龔自珍、魏源、康有為、譚嗣同、嚴復、梁啟超等一大串人物來。但認為“近代中國哲學正在創造之中”的馮友蘭,則將史的線索載止在宋明理學、心學時期,以王守仁哲學思想的講述而告終。只是在講到西方哲學傳入這一專題時才粗粗地提到康有為和嚴復,這主要與馮友蘭的哲學認識有關。馮友蘭對中西文化差異原因的探索經歷了:地理區域、歷史時代、社會類型三個完全不同的階段。在歷史時代差別的認識階段上,馮友蘭認為東西文化的差別實際上就是中古和近代的差別。他在另一部的歐美流傳較廣的“中國哲學史”中斷言:“嚴格地說,在中國還未曾有過近代哲學,但是一旦中國實現了近代化,就會有近代中國哲學?!痹谶@部哲學史中,他將中國哲學分為兩個時代,即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相當于西方哲學史中的古代與中古代。這一劃分時代的思想顯然對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產生著相當大的影響。
在具體討論某一哲學家和某一哲學流派時,馮友蘭通常采用的是講述問題的方式。對每一問題的選擇與講解,都體現了馮友蘭對這一哲學家和哲學流派的把握與理解。馮友蘭既能從中國智慧的角度把握以探索人生價值、宇宙生命意義為其追求的哲學價值重心,又能從西方智慧的角度闡釋中國哲學的思維妙法,尤其能指出中國哲學思維非邏輯比邏輯更為深刻的道理。
馮友蘭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哲學家的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闡明、構建。因而,他在《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采用了史論結合的方式,在詮釋各家哲學的同時,也將其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以及哲學家所向往的理想的生活狀態和國家制度相結合,使讀者更易產生同情和理解。同時,馮友蘭認為,中國哲學的主要任務不是機械地增加知識,提高控制自然的能力,而是向往“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相統一的過程。
除此之外,馮友蘭為讀者澄清了許多理解上的誤區,并做了進一步詳細的說明。比如,對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的闡明:“中”即恰如其分“恰到好處”,而“庸”就是“普通”和“尋常”。就情感說,中庸是指情感未發生時,心的活動恰到好處,情感發生后,無所乖戾,呈“和”的狀態,在社會生活中,“中”的思想同樣適用于人的感情和欲望,“當人的欲望和感情表達得合乎分寸,他的心理便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是精神健康所必需的”。這種中庸思想的核心也就是物極必反,要把握住個度,當一個事物發展到極端的時候,就會使它朝著另一端發展,最終會使我們收到事與愿違的結果。馮友蘭在書中通過對常見誤解的澄清,使讀者對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總體而言,《中國哲學簡史》勾勒出了中國哲學的基本面貌,反映了馮友蘭成熟的哲學史觀,其準確的描述和得當的選材,不僅深化了人們對于中國哲學的理解,也使中國哲學的研究走向現代化。同時,作為一位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土壤,并接受過西方文化的培訓,馮友蘭不僅對中國哲學進行了體系化的梳理,還把中國哲學推向了世界,一方面加深了西方對中國傳統的研究與理解,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國哲學自身的現代化。
《中國哲學簡史》所講到的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中國哲學簡史》討論的中國主要哲學學派
《中國哲學簡史》里講到了中國歷史上的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陰陽家和法家等六家,這六家是中國歷史中“百家”里的代表,除了這六個中國本土學派外,該書還講了一些其他的,比如,從印度傳入的佛教,還有西方哲學等內容。
另外,雖然表面上看主要是六家,但實際上遠遠不止,因為各家的內部還有很多 “門派”。比如儒家里有孟子的“理想主義派”、也有荀子的“現實主義派”。后來還有新儒家、新儒家里又分了兩派——心學和理學,甚至還可能繼續往下分類。
二、《中國哲學簡史》講到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和背景
外國人常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它這話既是對的,也是錯的。因為外國人口中的信仰,多是狹義地指信仰宗教,如果按照他們的這層意思,說中國人不太信宗教,這其實是沒啥毛病的。
人們習慣說中國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這里面,其實儒教并不是一個宗教,道教確實是一個宗教,佛教是印度傳過來的,也是宗教。而信奉宗教的中國人,從整個歷史來看,是不多的。
這里,我們要注意區別道教和道家,兩者是不一樣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教就是一群方士搞一些追求長生不老的反乎自然的東西,而道家則很多時候強調的是“順其自然”。正如,照老子、莊子講,生而有死是自然過程,人應當平靜地順著這個自然過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義則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術。
佛教和佛學也是有區別的,前者是宗教,后者是哲學,前者可以說包含后者。古往今來,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關心的則主要是作為哲學的佛學,而非信奉作為宗教的佛教。
再回到剛剛說到的“信仰”一詞,如果我們從廣義上來理解“信仰”的話,那外國人就說錯了。外國人信仰宗教,是為了追求“超道德價值”,而中國人則習慣從哲學中獲得這種價值,所以中國人不太關心宗教,因為宗教的功用,被中國哲學代替了。
所以,中國人不太信仰宗教,但中國人“信仰”哲學,這里用信仰應該不太準確,因為哲學是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里的,刻在中國人的骨頭里的,中國人和哲學是分不開的。
照中國的傳統,圣人的人格既是“內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內圣外王”之道。由于哲學的主題是“內圣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成這種人格。
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三、《中國哲學簡史》講到的各家的起源
在周朝前期的社會制度解體以前,中國是只有“官學”,沒有“私學”的。也就是說,教書的都是當官的,任何一門學術都沒有人以私人身份講授。
后來,封建制度逐漸開始解體,各門學術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民間,為了混口飯吃,開始以私人身份“賣藝”、教書,后來逐漸變成職業老師。中國人通常認為孔子是中國的第一位老師。
有了官與師的分離,才有了后來的“各家”,在這以前,沒有什么“家”,只有“官家”。再到后來,也才有了六家,我們可以說:“儒家者流蓋出于文士,墨家者流蓋出于武士,道家者流蓋出于陷者,名家者流蓋出于辯者,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方士,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術之士。
劉歆將“百家”分為十個主要的派別,即“十家”。劉歆的新貢獻,是他試圖系統地追溯各家歷史的起源。劉歆的理論說,周朝后期的幾百年,王室喪失了權力,政府各部門的官吏也喪失了職位,流落各地。他們這時候就轉而以私人身份教授他們的專門知識。于是他們就不再是“官”,而是私學的“師”。各個學派正是由這種官、師分離中產生出來的。
四、關于儒家
繼前篇,原來的貴族教師流散在庶民之間,其中有一部分人靠教授典籍、在婚喪祭祀等典禮中“相禮”為生,這一類有學問,并致力于維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人就叫做“儒”。儒家的人都是學者,同時又是“六經”的傳家,所以這個學派被稱為“儒家”。
(一)最初的儒家代表是孔子。作為教師,他認為自己的基本任務是向弟子解釋古代文化遺產,這就是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孔子并不是單純的“轉述”經典,而在其中是“作”了一些新的東西的,也就是以自己的觀點作出新的解釋。這種“以述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廣而傳之??鬃拥恼軐W思想主要包括正名(負有君臣等名的人就應該履行相應的義務)、仁義(愛人和義務)、忠?。ㄖ沂怯杉和迫?,恕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命等。
(二)儒家的理想主義派。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人性本善是其最為著名的觀點??鬃痈嬖V人們去行“仁”以及怎樣去行“仁”,孟子試圖回答為什么要行“仁”。他強調:“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就在于有此四端。
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學說。他的意思并不是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認為人性內有各種善的成分,當然也有些其他成分,本身無所謂善惡,若不適當控制,就會通向惡。
儒墨的根本分歧:一是儒家認為愛是有差等的;墨家則不然,它堅持說,愛別人和愛父母應當是同等的。二是儒家認為,仁是從人性內部自然地發展出來的;而墨家認為,兼愛是從外部人為地附加于人的。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闡明忠恕之道時,還只限于應用到個人自我修養方面,而孟子則將其應用范圍推廣到治國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還只是“內圣”之道,經過孟子的擴展,忠恕又成為“外王”之道。
(三)儒家的現實主義派。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人的“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外加的,是后天的教養賦予的,是人努力的產物。他強調人天生沒有善段,反而有實際的惡端,但是人是有智能的,智能可以使人向善。因此,孟子認為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是因為人是善的;荀子認為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是因為人是智的。
(四)新儒家的興起。新儒家主要興趣在于宇宙發生論,新儒家開端于韓愈與李翱,其后,周敦頤、邵雍、張載發展了宇宙發生論。此后,新儒家分成兩個主要的學派,由“二程”兄弟開創。弟弟程頤開創的學派,由朱熹完成,稱為“程朱學派”,或“理”學。哥哥程顥開創的學派,由陸九淵完成,稱為“陸王學派”,或“心”學。
五、關于道家
“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道家并不是普通的隱者,他們還會提出理論來支持他們的行為。先秦道家主要有三個階段,代表人物分別是楊朱、老子、莊子。
(一)道家的第一階段——楊朱。楊朱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0年,他的思想簡單概括就兩個方面:“輕物重生”和“為我”。從中可以看出道家哲學的出發點就是“全生避害”,為了全生避害,楊朱的方法是“避”,這和普通的隱者差不多。
(二)道家的第二階段——老子。老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道”的思想,“道生萬物”等。老子有一種比楊朱的“避”更高明的方法,就是找到自然的不變規律,從而“全生避害”。
(三)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莊子哲學也并不能使人長生不老,而是給予一種觀點,有了這種觀點,我們“可以看出生死相等,得失相等”,從而擁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在這種境界里,無需追求什么“全生避害”,圣人已與宇宙同一。莊子是真正用哲學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在真正的人那里,這已經不成為其問題了,也就是說,他通過取消這個問題,來解決了這個問題。
六、關于墨家
“墨家者流蓋出于武士”。墨家的創建者是墨子,墨子及其門徒出身于俠,是有充分的證據。墨子的社會背景是俠,卻同時成為一個新學派的創建人。
墨子是孔子的“死對頭”。孔子辯護古代文化,墨子就批判它們,力圖把儒家學說一齊反對掉。墨子反對儒家的理由有四:一是儒者不信鬼神,所以“天鬼不悅”;二是儒者堅持厚葬,浪費財力和精力;三是儒者強調音樂,造成同樣的后果;四是儒者相信命運,造成人們的懶惰。
墨家自己的思想是什么呢。概括地講,就是——兼愛。兼愛是墨子哲學的中心思想?!爸袊野傩杖嗣裰笔悄优卸ㄒ磺袃r值的標準。這個標準,也就是墨子用以證明兼愛最可取的主要標準。
墨家主張我們應該無差等地愛每一個人,這是明顯與儒家的觀想相悖的,因為儒家清楚地區分了父子、君臣、夫妻、兄弟之間的關系,所以是有差等的愛。在墨家看來,如果人人都實行了兼愛,那么也就天下大同了。
墨子是怎樣月半彎要去兼愛的呢?答案就是:曉之以理+威逼利誘。
七、關于名家
“名家者流蓋出于辯者。”名家的人都是喜好辯論之人,對于別人否定的,他們偏要肯定,對于別人肯定的,他們偏要否定。名家主要的興趣在于討論名、實,以及兩者的關系,這是名家之所以稱作名家的由來。
名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鄧析、桓團、惠施、公孫龍等。真正創建名家的人是公孫龍和惠施。“堅白”是公孫龍的學說,“無厚”是惠施的學說?;菔┖凸珜O龍代表名家中兩種趨向,前者強調“實”的相對性,后者強調“名”的絕對性。比如說:“這是桌子?!边@句話中的“這”是實,是可變的;“桌子”是名,是不變的。
充分運用名家對于超乎形象的世界的發現,這件事情卻留給了道家。道家是名家的反對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繼承者。
八、關于法家
“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術之士?!彼鶠榉ㄐg之士,是指治理國家的法術,可以理解為法律、用人之術、組織領導之術等。法家不僅是普通的法術之士,他們還會提出理論,形成自己的思想。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君主治理國家只需要利用自己的“勢”,先立法,再設立獎懲制度,再運用用人之術,讓官吏各司其職,就可以“無為而無不為”了。
儒家倡導“以禮、以德治國”,法家倡導“以法、以刑治國”,前者偏理想主義,后者偏現實主義。
當今的中國,既“依法治國”,又“以德治國”,是兩者的有機統一。
九、關于陰陽家
“陰陽家流蓋出于方士?!标庩柤业拇砣宋锸青u衍,該學派主要研究宇宙的結構和宇宙的起源,他們的五行學說解釋了前者,陰陽學說解釋了后者,這兩個學說也已經被陰陽家的人聯系起來。
“五行”“陰陽”早已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事物了,我們也足以看出陰陽家的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之深。
十、關于佛教與佛學
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宗教,后來經過“中國化”,完美地融入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當中,其具代表性的就是禪宗。
佛教是宗教,佛學里既有哲學也有神學。從古至今的中國知識分子多感興趣于佛學的哲學方面,而非佛學的神學方面。
佛家的哲學對中國哲學的最大貢獻是提供了“宇宙的心”的概念,并加強了中國哲學里負的方法,尤其加強了道家的負的方法。禪宗就是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結合的產物。
佛學講因果報應,就是“生死輪回”。它是一切有情物痛苦的主要來源。要逃脫生死輪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將“無明”換成覺悟,覺悟就是梵語的“菩提”。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這種解脫叫做“涅槃”。
必須指出:“中國的佛學”與“在中國的佛學”,二者所指的不一定是一回事,即不一定是同義語。“在中國的佛學”指的是佛教中有些宗派,規定自己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學傳統,而與中國的不發生接觸,比如相宗,又稱唯識宗就是一個例子。
“中國的佛學”是另一種形式的佛學,它已經與中國的思想結合,它是聯系著中國的哲學傳統發展起來的佛學。佛教的中道宗與道家哲學有某些相似之處,中道宗與道家哲學相互作用,產生了禪宗。禪宗雖是佛教,同時又是中國的。禪宗雖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可是它對于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公元5世紀,在中國大師之一是鳩摩羅什,印度人,401年到長安,413年逝世,在中國將許多佛經譯為漢文,教了許多弟子。兩個有名的弟子僧肇和道生。僧肇的《肇論》:動而非靜,靜而非動。《肇論》的《般若無知論》:涅槃不是可知之物,般若是不知之知。道生理論:頓悟成佛。這與漸修成佛對立。
十一、關于西方哲學的傳入
《中國哲學簡史》有這樣一段描述:“在傳統上,中國人與外人即'夷狄’的區別,其意義著重在文化上,不在種族上。中國人異族主義意識的發展,歷來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政治上。中國人作為古老文明的繼承者,在地理上與其他任何同等的文明古國相距遙遠,他們很難理解,與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怎么會是有文化的人。因此,不論什么時候,他們一接觸到不同的文化,總是傾向于蔑視它、拒絕它。他們不是把它們當做不同的東西,而徑直認為它們是低劣的、錯誤的東西。就像佛教的傳入刺激了道教的建立,它是在信仰方面作為異族主義的反應而出現的。同樣,西方文化的傳入,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基督教會,也激起了相似的反應?!?/span>
西方哲學的傳入,對中國哲學的永久性貢獻,是邏輯分析方法。它給予中國人一個新的思想方法,使其整個思想為之一變。
佛家和道家都是負的方法,邏輯分析方法是正的方法。負的方法,試圖消除區別,告訴我們它的對象不是什么;正的方法,則試圖做出區別,告訴我們它的對象是什么。
以上就是《中國哲學簡史》闡述的中國哲學史發展的簡要脈絡,這個脈絡的最后落腳點落在了西方哲學對中國哲學的永久貢獻上:引入邏輯分析方法。并且作者把這種貢獻稱之為正的方法,與本土形成的佛家和道家作者稱之為負的方法相對應,闡釋了如何把握好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的關系,這是《中國哲學簡史》的核心內容。現將這種關系引以作為結尾。
“由此看來,正的方法與負的方法并不是矛盾的,倒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完全的形上學系統,應當始于正的方法,而終于負的方法。
如果它不終于負的方法,它就不能達到哲學的最后頂點。但是如果它不始于正的方法,它就缺少作為哲學的實質的清晰思想。
神秘主義不是清晰思想的對立面,更不在清晰思想之下。毋寧說它在清晰思想之外。它不是反對理性的,它是超越理性的。
在中國哲學史中,正的方法從未得到充分發展;事實上,對它太忽視了。因此,中國哲學歷來缺乏清晰的思想,這也是中國哲學以單純為特色的原因之一。
由于缺乏清晰的思想,其單純性也就是非常樸素的。單純性本身是值得發揚的,但是它的樸素性必然通過清晰的思想的作用加以克服。
清晰的思想不是哲學的目的,但是它是每個哲學家需要的不可缺少的訓練。它確實是中國哲學家所需要的。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學史中從未見到充分發展的負的方法。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產生未來的哲學。
在使用負的方法之前,哲學或學哲學的學生必須通過正的方法;在達到哲學的單純性之前,他必須通過哲學的復雜性。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